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财务体检保障未来

每个人拥有的能力有限,这也意味我们不可能一生都靠工作获得收入。

当退休年龄敲起你的大门时,就算还有能力继续工作,许多人都别无选择的离开他们舒适的工作地点。

现在大部分人的退休年龄是55岁,根据马来西亚人平均75岁的寿命,我们还要为退休后20年的生计烦恼。

这意味些什么?我们在退休后仍拥有20年的黄金岁月,但我们是否能确保过后的20年能安稳无忧?试想想,公积金的存款在支付孩子的教育费、清还房屋贷款后,已所剩无多。

假设我们为完成梦想,花了毕生储蓄买了跑车、并在海边买了供退休居住的大楼,剩下的存款就更少。那现在该怎么做,让“钱生钱”,让我们退休后继续舒适的生活呢?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知道目前的财务情况如何。但要如何估量本身的财政状况?

让你做一次“财务身体检查”

实验一:测试收入来源

要知道你目前的财务状况,你必须检讨现金的流入及流出情况。你必须清楚知道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他们可以是薪水、股息、资本获利、产业租金、业务分红、银行存款的利息或定期存款。

你的收入也可分为3个部分:赚来的收入、被动收入及投资组合收入。赚来的收入是你的薪水,即雇主缴付给你的工资。一般上,它需被征收的税率,也比其他收入高。

被动收入,则是产业投资或其他生意带来的金钱。这种收入不太需要太大的努力便可换取,并也能持续带来薪水。

投资型收入是你透过投资,换来的金钱。比如股息、债券的收入、及信托基金的回酬等。它也属于被动收入的一部分,属于不需要积极参与,就能获得收入的方式。

实验二:测试主要开销

金钱离开你的口袋就等同开销。他们包括信用卡账单、清还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电费、杂费、旅行及娱乐、还有其他个人开销。

要知道你的财务状况,你必须追踪所有开销。许多人在退休时发现没有太多储蓄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控制他们的开销,也不知如何追踪每个月的开销情况。

追踪所有开销

其中一种状况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撑他们的生活方式,结果他们必须背负额外的债务以支付开销,这显示原本的收入并不足以应付他们的开销。 追踪开销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写下每一个你所花费的项目,他很耗时间但长期来说你却能知道,你辛苦赚来的钱去了哪里。

如果你无法追踪所有的款项,你至少要知道有关昂贵产品的开销。在追踪过后,大部分的人会因为本身花费金钱的方式感到惊讶。

实验三:90%的条规

科恩利特在他的书《简单的个人理财法》中建议,每个人将收入的10%作为储蓄用途。收入减去开销等于净现金流。90%条规建议你的现金流至少等于收入的10%。

在马来西亚要将收入的10%储蓄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建议你,不管是储蓄5%、10%或是15%,只要开始储蓄并培养储蓄的习惯,便是很好的一步。

还有,记得提醒自己:“我总有一天要开始的,为何不从今天做起?”

學做有錢人先會DIY個人財報

新年到!有什麼事一定要做?很多人會許願、擬定年度學年度學學習與工作計畫。除了工作、學習之外,有錢人會多做一件事――進行年度資產盤點、計畫新年度的理財行動方案。

年度資產盤點 派對激發存錢動力

從月薪2000元的小工程師做起,陳永裕在45歲就存到300萬元,提前退休。沒有父母財產的庇蔭、沒有意外之財,這位工程師能夠提前退休,全靠自己有計畫地省錢、存錢及及謹慎理財。

在理財過程中,每年的年初,陳永裕家都會進行一個類似耶誕派對的歡樂儀式。這位一家之主,會先把前一年度整個家庭賺了多少錢?花掉多少錢?家庭資產總值是增加、還是減少?先計算清楚。

接著,他會根據家庭收支狀況擬定下一年度的儲蓄目標,將目標公告,讓家庭每個成員都知道,用意是希望家人不要亂花錢、要努力存錢。

這個家庭年度資產盤點動作,他已經持續做了20年。最近5年,這個資產盤點儀式,加入不少歡樂的氣氛。原來,他在整理出年度收支狀況後,會宣布年度儲蓄目標是否達成。只要做到,馬上額外撥出一筆國外旅遊獎金,全家可以出國旅遊,地點由大家決定。因為這個改變,讓太太跟小孩都高興的不得了,為了達成目標,存錢也更有動力。

陳永裕分析,對他而言,每年看到自己的財富累積數字不斷增加,會更加強化儲蓄理財的動力。而對家人來說,這個儀式則成為家人的共同記憶,甚至是在無形中,為子女上了一堂寶Q的理財課。

鼎盛理財規劃顧問公司總經理姜漢中每年也一定會做家庭資產的總整理。他固定選擇每年的12月31日進行,盤點家庭的年度收支和資產負債。

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 打理理財計畫的起點

整理完後,姜漢中會跟太太討論,共同擬定下一年度的理財計畫。

由於他與太太都從事業務工作,收入並不固定,因此,會先檢討年度總支出,預想下一年度的支出金額,再依據理財目標找出年度應有的收入額,最後討論誰要負責賺多少錢。

姜漢中已經持續做了4年,每一年都因為這個討論而漸漸拉近與太太的金錢價值觀,甚至也因此建立了家庭財務目標,讓他們賺錢更有動力,花錢也很放心。

要想和陳永裕、姜漢中這些理財達人一樣,進行年度家庭資產盤點前,你必須先製作出兩張表—家庭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再從這兩張表去解讀訊息,設定家庭短中長期的理財目標,進而規畫出具體的理財行動。

「個人(或家庭)財務報表是理財的起點!」有了起點、同時想好要抵達的終點,才能規畫到底要用哪些理財工具。因此,如果沒有前述兩張表,將家庭財務現況匯集,那麼家庭理財計畫將無從討論起。

了解這個道理後,建議大家,2010年的第1件事,就是先整理出你的家庭資產負債表跟現金流量表。

步驟1》做好準備工作

工具準備:1份電子檔案

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最適合用Excel(試算表,Microsoft Office微軟辦公室軟體之一)檔案來記錄。除了自動數字運算外,還可根據自己的需求製作派餅圖(例如:年度家庭支出比率圖),作為檢討改進之用。除此之外,每一年度可開立一個工作表記錄,所有年度的資產資料都匯集在一個檔案內,清楚明瞭,還能做長期追蹤。

資料準備:存摺、保險契約、銀行對帳單……等

1.在表上列出所有家庭資產:包括銀行存摺、保險契約書、投資理財的對帳單、汽車與房子。

2.列出負債資料:包括信用卡對帳單、房貸或保險貸款與信用貸款等。這些資料都可以跟來往銀行取得。

3.計算年度收支:收入比較好統計,看銀行存摺是一個辦法。有記帳習慣的人,可以將帳本準備在一旁;沒有記帳習慣的人,可以先從自己最常提領金錢的帳戶中,檢查支出總額。先抓出月平均支出範圍,再將固定支出列出來,例如:房貸、保費、子女教育金,扣除掉這些項目後,其他就算生活支出。

心情準備

自己的目標是未來幾十年後可以富足退休,因此眼光要放遠。

步驟2》製作「家庭資產負債表」

重點1〉記錄製作資產負債表的日期

固定選擇1年中的某日做記錄,如每年的12月31日。

重點2〉資產依流動性高低分類

家庭或個人資產至少要分4類:現金資產、流動性資產、非流動性資產與自用資產。

只要現在出售會出現可觀價格折損的資產,都應歸類為非流動性資產,例如:儲蓄險等。由於儲蓄險通常是6年期以上,萬一保戶急須用錢而需要解約,拿回的本金會比交給保險公司的保費還要少。

依流動性高低排列資產是為了評估整體資產變現能力,至於「菪庛窶ㄐv為何還要另外獨立列出呢?那是因為自用資產代表生活享受水準,以他的經驗,大部分人都過著遠超過自己能負擔的生活水準,例如車子開太好,要不然就是房子買太大。

另外,將自用資產獨立是便大家可以思考:一旦發生要資產變現的情況時,你是否能降低生活享受?賣掉車子?賣掉珠寶而擠出現金。

重點3〉負債依高低利率分類

至於負債則可依高低利率來分類,若考慮要提前還清貸款可從高利息部分先開始償還。

重點4〉所有資產依製作當日市值重新計算價格

很多人以資產取得的成本作為資產估值,但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資產必須依市值做調整才能反映其真實的價值。

舉例來說,如果當初買房子的價格為200萬元,目前市價已跌到160萬元,那麼房地產的價值就應以160萬元計。試想:如果有人因為意外必須以房子來抵押貸款時,銀行也只會用160萬元的價值去評估貸款額度。

如何取得房地產的市值?打個電話問社區內的房仲公司最快最便。

重點5〉保險也是資產

很多人在做家庭資產負債表時會遺漏保險資產,其實,每一張保單都有「保單價值」,是保戶解約時可以取回的金額。至於保單價值有多少?可打電話問保險公司或自己的保險業務員。

注意!檢核「資產負債表」

1. 總淨值與去年相比是成長、還是減少?有達到自己預算的目標嗎?

2. 檢查現金資產,是否備妥6個月以上的緊急預備金?

3. 如果現金不夠?哪些資產可以變現?


步驟3》製作「家庭現金流量表」

重點1〉標明記載日期區間

與資產負債表不同,現金流量表是記載年度的支出與收入,所以時間是某一段區間,如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

重點2〉區分收入來源

固定薪資、非固定的薪資收入與理財收入。

重點3〉不要遺漏理財支出

很多人認為,投資理財的錢「是投資不是支出」,因此忘了將理財的錢放進現金流量表的支出項目。請記得不要忘記這筆支出,同時這些投資項目也會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出現。

另外,一般人比較困擾的是,儲蓄險支出究竟該列在保費?還是理財支出?

專家建議:若有投資功能的保費建議放在理財支出,純粹保障型的保費就可歸類在保費支出項上。

重點4〉不要遺漏年度應繳的稅款與保費

若沒有記帳習慣,一般人比較能回想每月固定的支出,至於1年才繳1次的費用就很容易遺漏。每年5月繳的所得稅,還有其他車子、房子相關的稅款,以及年度繳的保費,都是一筆大開銷。

注意!檢核「現金流量表」

1. 每月是否有結餘?

2. 年度儲蓄率是否高於30%?(年度結餘+理財支出)÷總收入=年度儲蓄率

3. 新年度收入是否和舊年度一樣?會減少嗎?

忍耐-- 等待時機‧吸納優質股

忍耐是為人處世中一種極高的修養和智慧。忍耐是克服一切困難的金鑰匙。在股市上,如果有忍耐相隨,必可進退得宜。行情處弱勢時,要學會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很多情況下,情緒失事和愚昧是同一含義,而聰明的方法就是學會忍耐,學會自情緒的控制。

許多成功的投資人在總結他成功的經驗時,都認為忍耐是投資成功的必備條件,究竟忍耐是如何地重要?只要看到因不能忍耐而虧的情形就一清二楚了。有忍耐功夫或沒有忍耐功夫的分別,在股票投資上最能顯示出來。

股票投資的收益,對投資人來說,是耐心等待的回酬。投資人把閒置的資金買進股票,除非運氣特別好,或是時機掌握得非常準確,似乎不容易一買進,股價就節節升,很快就有收穫。如果真能這樣,那就要恭喜你了。

作任何決策偕需忍耐

買進後,股價上漲,是要馬上賣出,賺取眼前已實現的利潤,還是沉住氣,等股價上升得更高位時,繼續擴大利潤。買進後,如果股價下跌,是趕緊斬掉,免遭股價再滑落造成更大的虧損,還是要耐心地等待,等到跌勢結束,股價回升時,再獲利了結。

這其中決策都需要忍耐的功夫。由此可見,這不只是在股價下跌時,需要忍耐,股市大漲時,也一樣需要忍耐。一個市場不是三幾天就能攀升到到頂峰的,在這個階段,投資人不需要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急急地拋售,你應該耐心地讓它有再繼續上漲,擴大戰果。

具備忍耐功夫的投資人,他們不隨便買進賣出,他們忍得住寂寞,等待時機成熟才進場吸納優質股或成長股。市場信號和預測正確與否,需要時間來證明,不要急於求成,不要以為一買進,股價就猛漲,立刻就發達,不要期望一進場,行情馬上就依照自己的意愿運行,並升到預定的價格。股價的變化在微妙中進行,當看到股價行情表的顯示數字跳動時,或每天通過新聞媒介瞭解到股價波動時,作為投資人應具有忍耐功夫和果敢意識。

巴菲特的秘訣

投資在股市疲弱走勢階段,不必心急,沒有機會賺錢,就要守候,就要忍耐,不明朗的陰影遲早會消退。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投資股票的最大目的就是賺錢,不明市況的動向就要忍手觀望。暫時離場休息,養精蓄銳,不要忘記,休息也是一種投資策略。

投資股票有各種不同的操作法,只要有利可圖又合法,任何操作法都可以採用。然而,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不要看錯推動股價變動的經濟動向。問題在於能否避免誤判股市的趨勢,能否忍耐,而且兩者之中,高度的忍耐更加難,因為股市上賺到的錢就是一種忍耐的回酬。

很多人也許不相信,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其實每年在股票投資上的獲利只有30%,但是他卻被稱為股市大贏家,關鍵是他只贏不輸或贏多輸少。有一些投資人偶爾一年獲利100%、200%,甚至更多,但是後來又全賠了。因此,對於股票的人來說,大起大落並不能算贏家,只有做到長期賺益,才能算是真正的贏家。

那麼,怎樣才能夠長久地賺下去呢?巴菲特的秘訣是:
一、是安全第一;
二、是忍耐第一。

忍耐-股市致勝關鍵

股票市場就好像戰場,每一個投資人都想在股市搏殺中獲取勝利。然而,事實上在股市中賺錢只是少數投資人。這些少數勝利者,除了具備專業知識,獨到的投資眼光,準確的判斷力和高超的操作技巧等素質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還應具有高度的忍耐力。們可以這麼說:高度的忍耐力是股市致勝的關鍵。

通常股市新鮮人進股海,只要開了交易戶頭,總是迫不及待地急著想買進股票,既不考慮行情是否已處在高風險,也不問股票是否偏高。等到股票成交了,就一心想望立刻上漲,天天揚升。如果偏偏原地踏步,甚至不漲反跌,必然方寸大亂,寢食難安。
這時候,多會失去耐心,急著賣出,轉而追進那些節節上升的熱門股。但是不爭氣的牛皮股賣出後,換進股價活蹦亂跳的熱門股。

真妙!原來的牛皮股卻開始發威,漲得令人心花怒放,而所謂熱門股卻好像中了邪,股價直往下跌。這時悔之已晚。

賺大錢要耐心等待

殊不知天底下沒有只漲不跌的股票,也沒有只跌不漲的股票(當然,如果你手上的是爛股,又當別論),漲多了,必然回檔整理,待調整到位又再出發,因此,跌多了也必反轉回升,重振雄風。

投資專家利富模(Live More)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賺大錢的不僅是靠你的判斷和膽識,而最重要的是耐心的等待。”在風雲多變的股市中,能夠選對股票又選對時機進場,而且能夠耐心等待的投旗人確實不多。

股市走勢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許多投資人的致命態度是希望一買進馬上就揚升,這是由於短視傾向和膚淺的想法,使他不能看清大市的趨向,如果股價不能隨自己的意愿發展,便又換股,這種做法是欠缺成功投資人應具備的高度忍耐功夫。

在股市上賺錢的不是靠運氣,也不是靠貼士,而是靠自己的判斷力、操作技巧和高度忍耐的功夫。如果能耐心的等待,縱使你判斷正確,仍然會產生急躁的情緒,一急躁不僅賺不起,也輸不起,原本可以成功的,也會由於急躁而失敗。

因為股價一漲,有一點賺益,就樂得手舞足蹈,非要賣掉才心安,這便是欠缺忍耐的功夫。特別是中長線品種操作,在時間上要做好中長線的準備,不可急躁,急於求成,沒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中長線投資的。

投資股票要賺取豐厚的利潤,就必須付出代價,而代價的內涵,即包括了忍耐,以及接受別人的股票大漲,自己投資的股票就是不動的苦澀考驗。

錯過最佳買進機會等下次

股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這個雖然無刀光劍卻也驚心動魄的環境當中,投資人保持一定的忍耐力是十分重要的。俗話說:“忍字心上一把刀,忍得住來是英豪。”忍耐是人生智慧的體現。忍耐並不是逆來順受,屈服於命運之神的誘惑和擺布,對於那些無原則的忍讓,我們當然要反對。然而,在股市上卻經常會實實在在的“小不忍則亂大謀”。

破除投資迷思

投資理財更穩定投資型保單已是主流保險商品,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貝納茲(Shlomo Benartzi)指出,投資理財有所謂八大行為迷思,包括渴望獲利、過度樂觀、只著眼過去表現或過度推斷、單憑感覺或過度自信、高買低賣或錯估市場時機、討厭損失或害怕損失、短視的討厭損失、過度重視細節。

他舉例,投資人常對中獎率超低的測字遊戲或投資存有高度期望,對未來投資走勢過分自信,對報酬率樂觀幻想,買賣太頻繁,多數投資人因投資失利帶來的痛苦遠高于獲利的喜悅,也因厭惡虧損,即使是長期投資,也會過度重視短期損益。

貝納茲表示,一家公司的過去表現不代表未來表現,也很可能完全無關。

根據觀察,認為買進后不賣出、也不增加投資的投資者,投資報酬率高于期間不斷買賣或增加投資者。

貝納茲表示,投資人若透過對自己投資行為的了解,更能打破迷思,穩重、長期進行投資,達成預定理財目標。

分享集: 热钱是蝗虫

2009/11/27 5:27:09 PM●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最近,热钱涌入股市的消息,开始在报章上出现了。大部分股票投资者都对热钱倒屣相迎。

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一旦热钱涌入,股市必然腾涨。这正是投资者引颈以待的。

但是,大家都忘记了,热钱其实是蝗虫,那里有绿叶,他们就到那里去。一落到树上,就飞噙大咬,把绿叶吃光后就飞走,留下无语问苍天的空枝。

热钱具4特征

热钱究竟有什么特征,又何以横行无阻?

热钱的特征有:

⑴数量庞大无比,动辄以百亿美元计。一股热钱,往往比小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更大。一旦进入小国兴风作浪,当地投资者无不披靡。

⑵以短期投资为主,流动速度快。由于他们都是遵循合法途径进出,小国金融掌管人无法阻止或控制。股市中人,根本无法摸清他们的动向。

⑶股市是热钱的最爱,而股民多数是“愚民”,面对头脑精明履、经验丰富的热钱操作者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⑷由高学历人才搜集资料,分析情报。所以,他们往往是先知先觉者,对国际经济及股市略识之无的散户,根本无法跟他们相比。热钱入侵股市,把股价推高,又静悄悄地脱售,而承购的,十之八九是无知的散户。

散户最易遭殃

千千万万散户的血汗钱,就这样进了热钱国际大鳄的乾坤袋。遭殃的是抱满高价买进股票的散户。

在面对蝗群时,散户如何自保?又如何能反败为胜?

散户要突围,就要认识自己的缺点,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

⑴失策:散户大部分是急功近利的短期投资者,即使低价买进,稍有盈利就脱手惟恐不及,到高价时又买回,结果是所赚有限,风险无限。

对策:采取较为长期的投资法,耐心等待股价严重高价时才脱手。

不要立志赚快钱,却不可不立志赚大钱。

⑵失策:散户对股票价值没有认识,在价值被低估时不敢买进。

对策:认真研究个别公司的业务,长期跟踪公司的进展。根据价值,而不是根据股价作为买卖的标准。

⑶失策:盲目随从,高价抢购,是投资者的通病,结果是高价买进坏股,血本无归。

对策:养成反向思维的习惯,坚守人弃我取的策略。

⑷失策:没有用心管理投资组合。有些散户误以为长期投资一定赚钱。实际上,若公司业务走下坡,长期持有其股票亏蚀更严重。

对策:贴身跟踪公司的业务进展,一旦发现不对劲,马上脱售,以避免更大的亏损。

记住:低价买好股,你会捞得盆满钵满。高价买坏股,你会血本无归。

⑸失策:你买进股票,是因为听说有关股票会被炒起,这是错的。对策:你买进的理由,应该是有关公司的盈利会上升。

如果我的散户坚持以上的“五策”的话,热钱的涌入,不但于我们无损,反而因此而受惠。

热钱在股市兴风作浪,无人能捉摸其动向。所以,最好的对策,是以静待动,以不变应万变。

你奈何不了超级大户的国际大鳄,但你可以管治你自己的情绪。管治你的情绪,是散户在股市生存的唯一机会。

五策并行,热钱和股市大鳄奈何你不得。

关键就在你有没有将“五策”付之于行动的决心。

Sunday, November 29, 2009

平常心的理財之道


最近油價飆漲、金價漲、房地產漲,連去年腰斬而反彈的股市都漲,似乎什麼東西都漲,只有上班族的薪水沒漲!

面對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價格波動劇烈狀況,許多人心焦如焚,擔心財富又要再度面臨縮水窘況。

如果說,去年市場價格暴跌,導致上班族資產內縮,則這次資產價格回升,許多人擔心的是自己財富復原速度遠遜於他人。彷彿這是一場財富競賽,去年跌倒了,不算什麼,今年跑輸別人才丟臉。

如果有這種理財心態的話,真是擔心。因為想想才一年多前,有多少上班族也是因為想在財富市場上與他人一較短長,才剛摔了個大跤?

理財或投資,不是不去追求較佳的報酬率,而是應該先想想,自己跑那麼快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喜歡為投資而理財,或是為投資而投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賺到錢,而且愈多愈好、愈快愈好。

想一想,這類型投資者就好像百米跑道上的選手,非要快速跑到高報酬終點不可,因此報酬率不佳、漲幅不夠大的資產,就並非百米賽跑者所要追求的投資方向。

如果是為投資而理財的話,希望體力夠好,能夠追得上一次又一次的價格競速賽跑而體力不衰竭。

對多數的普羅上班族來說,我們並非專業的百米投資人,而只能慢慢跑出一個子女教育金、購屋自備款、養老退休金或日常支出用的生活開銷等等,這像是馬拉松競賽選手,要確保人生跑到壽終正寢的終點站以前,每一天都是跑得動的。

理財像是長途賽跑或健走,是為了追求家庭財務健康而進行資產配置。因此,上班族應該為理財而投資,而非為投資而理財。

所謂理財,取我所應得,而捨我所不應得。在理財架構內,今年資產總報酬只需要達到5%或10%即可,則目標到了,就該放緩腳步,喘口氣、喝口水,調節一下體力,再尋求下一個出發點。理財的關鍵要領在於一個平常心,別太在意市場價格短期的波動起伏,也別盲目擔心財富膨脹係數落後他人。

理財行為不是盲目拿現金與人拚搏報酬率的績效,那是投資的遊戲規則,而非理財。理財是確保人的一生能衣食無虞,因此要尋求均衡且健康的資產配置架構,以達到長期性的財務收支平衡。
理財行為與投資行為不一樣,講究的是長期有效率的資產配置,必須拿價值高(風險同樣也高)的東西,交換價格被低估(風險同樣也低)的資產,才是均衡性的理財思維。

什麼是當前嚴重被低估的東西呢?覺得是現金與日常生活用品的物價;這和年初時顛倒,因為當初嚴重被低估的恰巧是股價與房價。所以就理財架構來說,年初應該提高股票部位,而今年年尾應該要提升現金部位。

乍聽之下,這個理財邏輯和投資邏輯幾乎是背道而馳的,願意這麼做的人肯定不多。所以才會說,要做好理財,則不一顆不與人爭的平常心,才是成敗關鍵!

Latte Effect 咖啡效應


嘆咖啡,已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份,喝杯咖啡醒醒神,或者閒來咖啡店偷偷閒,看看雜誌、上上網,的確是賞心樂事。

但在咖啡專門店,一杯咖啡並不便宜,動不動便需要10多元一杯,有些人甚至每日都會飲幾杯。

試計算一下,如果每天花10元買一杯咖啡,以一個月為30天計算,每個月就花費300元,一年就要花3600元。 假如把資金省下作投資,以30年計算,每年投資回報5%,三十年後,總回報便有25萬。

這就是著名的咖啡效應(Latte Effect)。

事實上快餐店也有咖啡,價錢遠比咖啡連鎖店的便宜,但為何人們願意花十多元購買一杯咖啡?或許是因為連鎖店的真的好飲很多,又或者日常工作已經相當辛苦,所以希望獎勵一下自己,飲飲這些可以負擔得來的奢侈品。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別

成功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有計劃完成它,相信自己的能力,並將自己大部份的時間都投入在這目標上;失敗的人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將成功都歸咎於幸運,鮮有主動的精神。

成功的人待人以誠,而且擅於影響他人,讓別人一起去完成計劃和目標,他們甚少批評,說話知分寸;失敗者總會發現別人的缺點,最會批評別人,他們說話不理後果,往往只知道些少就話談闊論。

成功的人心胸廣闊,失敗的人則心胸狹窄。成功的人把握時機,凡事都以負責任的態度去做事,凡事樂觀;失敗的人看不到機會,任何事情都看不見可能性。

由此可見,成功的人與失敗的人在行為和表現上,都有極大的差異,所以要成功,必先要跟隨成功的人的行為和心態。

夢想相簿


擁有更多的財富,過更好的生活,幾乎是每一個人的夢想。但要讓這個夢想得以真正實現,必須從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開始,同時注重理財目標的長短結合,找到實現理財目標的途徑,並竭盡全力地付諸實施。

想要實現心中的夢想,你可以為自己建立一本夢想相簿,在你的夢想相簿貼上你三個最希望實現的夢想的照片,這叫做“視覺化”,把抽象的願望轉化為可視的圖片,看著它、想著它、感受它,你就會充滿實現夢想的動力。

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只知道,自己想要得到更多的東西。他們對於自己的願望大多只是停留在“想”的階段,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對於具體的目標是什麼,在什麼時間實現這個目標,如何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並沒有具體的計劃。很多人寄望於有一天自己的財富忽然達到了自己理想的目標,然而大部分時候人們會發現,時間一日一日的過去,好運卻從沒降臨到他們身上。

從今天開始,就為自己制定一些理財目標,將明確的目標貼在夢想相簿,它可以把你的夢想變得“可視化”,把自己的目標具體地描述出來能夠讓你充滿了實現夢想的動力。

分享集:上班族也可以做生意

2009/11/06 5:43:06 PM●冷眼

假如你作一个简单的调查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住独立式洋楼和驾豪华汽车的,大部份是商人。社会中较有地位的人,比如社团领袖,商人亦居十之八九。

上班族能挤进这个上流社会的,少之又少。此无他,在高收入者中,商人占最大比例。

上班族一辈子的收入,你只要花10分钟就算得出来。商人的收入,外人无法窥测。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做生意的条件。没有祖荫,家境欠佳;收入不丰的上班族,需要靠薪金收入以糊口。

薪金是绝大多数上班族的全部收入,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没有了这份工作,没有了稳定的收入,全家生活就陷入困境。

面对这样的威胁,大部分上班族都不敢轻举妄动,轻言辞职。上班族不是没有动过辞职从商的念头,但没有几个有付诸于行动的勇气。

于是,大部分上班族从一而终,一份职业打到底——把一生最宝贵的光阴卖给老板,以换取一生的衣食。他一生的收入,大部份花在养育及教育儿女上。到他退休时,多数像广东话所说的“人又老,钱又无”,度着乏味的晚年。

大部份的上班族都没有想过,他其实也是可以做生意的。

每一个上班族,如果稍微懂得理财,手头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储蓄。大部份人都把钱存入在银行,以赚取微不足道的利息——2.5%年利。

他忘记了,把钱长期存放在银行,是肯定亏本的。理由很简单:定存利率为2.5%,通货膨胀率6%,每年稳亏3.5%。

放得越久,亏得越多。从来没有听说过靠定期存款利息发达的人。

但以商或从事投资发达者,比比皆是。所以,一有钱,就马上想办法投资,以赚取比通胀率更高的回酬,这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真的不想投资,那么,最合理的作法,是把钱花掉。因为同样数额的金钱,现在所能买到的东西,将来就买不到了。

问题是,如果“日日清”成为你的习惯,到老时一无所有,晚景肯定凄凉。那可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晚年。

所以,最明智的,是克制自己的消费欲。定期储蓄以累积原始资本,然后积极投资。除了保留足够三个月的生活费之外,多出来的都用在投资上。除了产业之外,做生意是最好的投资途径之一。

做生意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亲力亲为去经营一种生意。比如开一个档口;开一间店,或是从事小型工业。这是上班族难以做到的。

放弃一份稳定的收入以建立自己的事业,对需要那份薪金来养家的上班族,难度很高。只有有靠山(例如有富有的父母作后盾)或是财力雄厚而无后顾之忧的人才敢这样做。

大部分上班族没有这个条件。

退而求其次,只好采用第二种途径:与人合股做生意。如果你参股的,是私人有限公司,作为小股东,你无权过问公司的业务。

私人公司缺乏透明度,你无法得知业绩。

万一想退股,股份也无市场,要卖也卖不出,有人要买也不知怎样才是公平合理的价格。 你的资金,可能长期被困。

商联控股的小股东,就吃尽了这种苦头。如果你所参股的是上市的公共有限公司的话,情形就截然不同。

上市公司的股份,你随时可以买得到。不必像私人有限公司那样,要求别人让你“入股”,欠别人一个人情。

入股的数目,由最低的100股到百万、千万股,视你的财力而定,也不必征求其他股东的同意。

私人公司,素质参差不齐,失败率很高。上市公司,都是经过证券委员会的股票交易所检验,符合标准的,才准挂牌。

故上市公司,都是成功的公司。

当然,商场变幻莫测。上市时原本是好公司,经过一段时间,业务日走下坡,最后陷入困境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基本上,大部份上市公司都是颇为健全的。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肯定比私人公司高。股票交易所规定,所有上市公司每季要公布季报,每年更发表年报,向股东报告业务进展。 季报和年报所需要公布的项目,都有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任意割减——当然,如果他们能提供额外或更详尽的资料,就更有助股东了解公司内情。

更重要的是,股票市场所采取的,是“拍卖”制度,使股份的价值有机会通过竞标,反映其真实价值。通过此市场,使股份随时可以兑现,不必像商联控股的股份那样难以兑现,即使找到买家也无法讨价还价。

所以,我常觉得股票市场是一项天才发明,通过它,使资金畅流无阻。

通过它,使数以百万计无法做生意的上班族,有参股于成功大企业的机会。通过它,使庞大无比的游资,得以投入生产事业,为人类创造福祉。

在马来西亚880万的上班族中,已有400万通过购买股票,参股于1000家大公司的生意。谁说上班族没机会做生意?

分享集:花木成蹊手自栽

2009/11/20 5:57:52 PM●冷眼

请你想像,你现在是置身于一个百花齐放,花香扑鼻的花园中。

你在这花园中漫步,走在一条花木夹道的蹊径中,两旁尽是怒放的花树,使你目不暇给。

你心花怒放,觉得人生毕竟没有白跑一趟。

在这种情况中,请你回想一下:这满园的花木,到底是怎样来的?

是你自己还是园丁栽种的?

假如成蹊的花木都是你自己栽种的话,你会有更大的成就感,因为这是你劳动的成果。

天下没有不落的花,不枯的树。

假如花木是你自己亲手栽种的,你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种花经验,当花已落,树已枯时,你会再种一批,而且可以选种更佳的品种,开出更美丽,花期更长的名花。

这样,你就有名花、艳卉伴你一生。

假如那满园的花木是由园丁种出来的,你没有累积种花经验的机会。

毕竟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有一天,园丁不在了,你会眼巴巴的看着满园花木,因缺人照顾,一棵一棵的枯死,你会不知所措。

昔时繁花似锦的美景,从此一去不回头。

股票投资好比种花。

假如你所买的每一只股票,都为你带来丰厚的盈利的话,你就如置身于既美丽,又芬芳的花丛中,你心花怒放。

假如你所买的股票,每一只都亏蚀的话,你会感到你是行走于荆棘丛中,随时会被尖刺刮伤,你一定会心情沮丧,甚至心灰意冷。

别人不能代劳

投资股票投资,假如是倚赖别人的推荐或“贴士”的话,就宛如倚赖园丁替你种花,终非长久之计。

假如你要在股市中长赚,就好像要长期有花可赏的话,最可靠的途径是下苦功学习投资。

自己做功课,而且长期做,是成功投资的最可靠途径。

投资这事儿,是别人不能代劳的。

因为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

钱是要你自己赚的,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责任。

理由很简单,赚到的钱是你的,与别人无关。

别人给你推荐一只股票,假如亏本了,损失的钱是你的,与别人无关。

没有切肤之痛不会认真

既然是无关,也就不会有切肤之痛。

没有切肤之痛,就不会认真。

既不会认真,则他给你的推荐,可能没有经过深入研究,也没有经过周全的思考,所以,他所推荐的未必是最好的股票。

既然是如此,他为什么还要给你推荐?答案是:因为你要嘛!

推荐股票可以来自多方面。

可以来自朋友;来自股票经纪;来自媒体;来自股票分析师,或是贩卖股票“贴士”、“秘诀”的人士。

这些人士,都与你利益无关。

既然推荐是免费的,也就不必对推荐的后果负责任。

所以,他可能很不负责任。

要在股市长赚就要长期做功课

我常听到投资者埋怨他的股票经纪给他的“贴士”不准确,害他亏了钱。

他忘记了股票经纪的责任是替你完成你委托给他的买卖指示,这也是他抽取佣金的原因。

他不是投资顾问,也没有收取你的顾问费。所以,也没有为你提供顾问服务的责任。

他的责任是完成交易,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

至于股票分析师,他是向股票行而不是向你领取薪水,所以,他需向股票行负责而不是向你负责。

他的责任是替股票行找生意,替你赚钱不是他的责任。

股票分析师的推荐也许是认真的,也是诚恳的,但他还是不必也不应该对你的盈亏负责。

所以,他的推荐只能作为参考,不可全盘照收。

他替你省却了搜集资料的麻烦,至于他的推荐是否有价值,还要经过你的过滤。

盲目接受别人的股票推荐是危险的,也是散户投资失败的原因之一。

因为向你推荐股票的人,未必比你高明。

归根结柢,要投资成功,要在股市长赚,要通过股票投资累积财富,还是要靠自己做功课——长期做功课。

3原因不倚赖别人

投资股票不能倚赖别人的原因,还有三个:

第一:你所买的股票,跟你的性格、人生观、财务状况,息息相关。别人推荐给你的股票,未必适合你投资。

第二:股票在买进后,需要检讨、管理、跟进,别人没有责任替你做。

第三:经验是股票投资成功的条件之一,而经验必须从实战中得到。靠别人推荐,容易养成倚赖性,你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就不会进步。

钱要靠自己去赚

记住,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所以,别向别人讨“贴士”。

钱是要靠你自己去赚的。

认真看待股票投资,把研究股票发展成一种兴趣。

股市千变万化,公司、企业天天在变,你不可能感到枯燥。

花木成蹊手自栽,要长期赏花,最可靠的途径,就是亲自学习种花!

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理財重於投資

許多人喜歡投資而不愛理財,因為理財好像是在做瑣瑣碎碎的流水帳管理工作,更好像只是在省小錢,為家庭支出進行節流行為而已。至於投資,似乎才是開源之道,是工作本業之外,開闢投資報酬率的康莊大道,也是有為者當亦若是的致富之途。

理財只是省小錢?而投資才能創造高額報酬,為家人帶來幸福的錢景嗎?

真的是這樣嗎?

不這麼認為啦,但許多渴望快速翻身致富的升斗小民,似乎都這麼認為。很抱歉,無法改變多數人對理財和投資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有緣讀到本文,且願意接著讀完的話,那想告訴你,多數人真的是弄錯了。所謂的"消極理財"和"積極投資"這八個字眼,根本是被錯誤連結的偏差觀念。

理財消極嗎?不!理財一點都不消極,理財必須做好收支平衡與開源節流這兩件事,因此,理財不是只有流水帳般的消極管理,還要有積極紀錄投資獲利與收割獲利的一面,否則,一個家庭財務調度就會失去平衡了。

為了達到家庭財務的長期收支均衡性,一個人必須知道人生每一階段的資金支出落點,也必須明白自己的收入狀態,同時更要知道人生無常,風險無所不在,因此,寅存卯糧,而非寅吃卯糧,就成了理財的基本態度---隨時讓米缸持盈保泰,而非米缸空空。

為了達到理財架構裡的開源之道,一個上班族除了工作本業外,適度學習投資,確實是對的,因為投資股票、基金等投資類標的,其報酬率都會比死板板的銀行定存利率佳。因此,理財是涵蓋投資項目的,不是有一條線把理財、投資用二分法給分開了。

同樣的,投資也能涵蓋理財,而非一定得包含於理財之中。比如一個創業家,其事業就是投資一個新創事業,因此,他的家庭收入來源將高度仰賴其事業收入,所以,投資管理得當,其家庭理財財就不會失衡。

一個把股票投資(或說短線投機)當做專職事業的人,也會發生投資重於理財或大於理財的現象。例如一個職業投資者,必須積極的在投資行為中,劃出一塊消極理財的領域,隨時保有一點保命錢,以作為市場崩盤或看錯行情而全盤槓龜時,還能讓日常收支不必失去平衡的資金。這是積極投資、消極理財的典型,因為只有積極投資成功,則理財不必過度耗費心力,也能吃香喝辣,不愁沒錢。

但可惜,多數人是中產階級的上班族,白天要上班,晚上要休息,理財架構裡的主收入來源是工作,而不是投資,因此,這類上班族只能積極工作、積極理財,卻不能積極投資,因為上班族沒有積極投資的本錢。

就此而論,積極理財的意思,就是要確保收入來源的邊際效益極大化,越多資源必須要投入越能創造收入的地方,而對於自己能力所不擅長或是能力所未能及的領域,就要保守而為,採取消極守勢,以不虧損又能賺到比定存多一些的報酬為目標區間來奮鬥。

這個說法,不就是理財必須積極,而投資必須消極嗎?

是的,但消極不是不作為,也不是不可為,而是以安分守己的態度,設定一個高於定存,卻末超過能力所未能及的目標上限,進行知足常樂、持盈保泰的投資佈局、灌溉、茁壯與收割的工作。因為是積極理財和消極投資,所以一個低標準的獲利滿足區間達到,投資行為就要收割離場,以確保理財米缸裡永遠有米。至於外界投資氣氛如何熱絡,也千萬不要冒失或冒險的跑去與投資高手在市場高點上拼搏。這才是消極投資的正確定位。

一個積極理財者要明白,所有理財架構裡能拿出來作投資的錢,都是養家的血汗錢,都要以不虧錢為最高指導原則,見好就收。所以投資不可能過度積極,除非你的非本業之投資能力也相對很強。

如果聽懂"積極理財、消極投資"這道理的話,將會明白,散戶常犯的問題常在追高殺低與長期進套房的兩個毛病,而這都來自於投資沒本事卻過於積極,而理財有能力卻過於消極。

因為理財消極,所以散戶投資有獲利後卻仍想趁勝追擊,終於入住空頭套房。

因為投資積極,因此原本謹慎保守的理財藍圖,卻願意過度投資,甚至以舉債的方式來追逐熱騰騰與高獲利的市場,終於在股市反轉後,弄得理財架構失衡,負債累累。

看來,理財是投資的馬步功,投資是理財的南拳北腿。一個馬步功沒紮穩的人,沒資格去功夫競技場上與人搏鬥。而一個投資高手,看似拳打腳踢而毫無馬步身法,但那往往是因為馬步功早已紮穩、內化,成為他事業財務調度裡的穩健管理之一環。

理財、理財,多少人誤解你、忽略你,不知道理財才是一個投資高手的內運功法,是一切獲利表象背後的基礎平台,也是投資人懂得適時收割成果與佈局新苗的硬底子功。

理財重於投資,積極理財更重於積極投資。雖然對創造資產財富來說,消極理財是下策,積極理財而消極投資是中策,積極理財與積極投資方為上策。但除非有能力,也有本錢,否則,上策與上上之策的積極投資卻消極理財,建議千萬莫碰,否則必然畫虎不成而反在市場跌個狗吃屎!

為何要一直重複錯誤呢?

在股票投資市場上,許多人一直喜歡重複錯誤,也就是不斷重複虧損的結果,卻還樂此不疲,繼續重複老方法下去。

這些投資人為什麼不去想想,既然過去的投資結果會產生虧損狀態,那麼,那個投資的流程與方法當中,是否隱含有哪些錯誤因子在裡頭呢?

如果要認真檢討過去的話,我想有的人會說:"對,我太貪心了,本來賺20%就該獲利了結的,結果錯過了,就捨不得賣,現在反而虧了。"

有的人則會說:"對,老是聽朋友報我明牌,結果老是虧錢。"

有的人會說:"對,就是沒做資產配置,適當分散風險,結果老是套牢。"

悔不當初的理由太多了,但問題應該不在從前,而應該在現在---此時此刻的我自己,有從過去的經驗中得出什麼錯誤的教訓,並從中修正錯誤呢?

發現這道理很簡單,但許多投資人一看到利字當前,卻又忘了這件事情。

什麼叫利字當前呢?股市太火熱,預期股價會攀高,因此到手的獲利就不捨得出脫變現。

股價漲上去了,但原本套牢的價位還沒到,因此寧願守株待兔,寒窯苦守個十年八載的,就是希望原先套牢虧損的帳上損失能撥雲見日,重見光明錢景。

這類投資朋友的錯誤,其實彼此心底都很明白,就是貪心與不甘心:貪心是想賺更多,而不甘心則是不情願白花花的銀子泡湯。

所以這個投資的障礙,基本上都在投資人心底,而不在投資的決策和流程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同樣都在同一天買股票,有人一個月後賣了,快樂十一個月。有人卻長抱一整年,其中有三個月快樂,六個月憂鬱與三個月極度傷痛。

為什麼投資人要重複循環這種股市裡悲歡離合、先樂後苦的老把戲呢?

有時實在很不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把股市的獲利鑰匙交給市場先生呢?為什麼不是從內心深處去進行錯誤學習,然後修正錯誤,不斷提昇自己呢?

當一個投資人懂得不斷修正自己、提升自我的投資性格與能力時,其實他將發現,投資股票最大的好處其實是投資自己,是自己內在的思維模式改變了,才有可能帶來正面與積極的投資回報。

一個人的投資績效,絕對是反映其投資能力與流程的正確與否。如果自己的投資績效是不斷在虧損與虧損邊緣流浪與輪迴的,那不用懷疑,再花上更長的時間,這位投資朋友也不容易等到獲利的春天到來。

錯誤的種子不會等到開花結果的日子的,即使別人都歡笑收割了,一個錯誤撒種的投資人,一樣只能含淚等待。

學會退一步,承認過去的失敗,有那麼難嗎?

承認過去選錯股,停損出場,再把拿回來的現金改選正確的種子來播種,有這麼難嗎?

對許多朋友來說,真的是很難,因為身邊就有不少朋友是這樣日日忍耐度日,既不捨得賣出虧損的股票,卻又重複在炎炎夏日、股價的高點來種樹,結果當然是日複一日的住在高點套房裡,離出院之日遙遙無期。

很可惜,真的,這些人只要勇敢的面對自我的不完美,願意承認往日的諸種錯誤,並選擇在對的地方慢慢佈局,則投資獲利之日必不遙遠。

分享集:赚,先问:“能亏多少?”

2009/10/24 12:53:37 PM ●冯时能

在买进一只股票之前,我习惯上先问自己:“以此价格买进,能亏多少?”

如果是可能亏蚀50%或100%的话,我不会买进。

我始终认为:保护资本比赚钱更重要。

假如你查字典的话,你一定会发现,资本的“本”字,就是树木的“根”。

投资实际上就是在栽种“摇钱树”,而本就是摇钱,树的根。根坏了,摇钱树根本不可能生长。

根是树木营养的来源,根坏了,无法吸收营养和水份,树木自然会枯死。

亏本容易赚钱难

广东人称亏本为“蚀本”。“蚀”就是耗损。“蚀本”就是耗损资本,如蚕食桑叶,,叫“吞食”。故“蚀本”比“亏本”更传神。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座右铭为:第一,不要亏本,第二,不忘第一原则。是至理名言。

亏本容易赚钱难!

亏本如乘下降的升降机,赚钱如爬楼梯。

假如你投资1万令吉,希望在3年内能增至1万5千令吉,你只要赚50%就行了。

股票投资,如果采取保守又谨慎的态度的话,要在3年内赚50%,不难做到。

例如你购买年股息回酬超过8%的产业投资信托股(REITS),可在3年内取得25%的股息。只要在3年内股价上升25%(由1令吉上升至1.25令吉),你就已经达到3年内赚50%的目的。

上班族把钱摆在银行,赚取2.5%的利息。

3年才赚到7.5%的回酬,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我常感到费解。

话说回头,假如你高价买进劣股,亏蚀了50%,1万令吉缩水至5千令吉。

5千令吉要在3年内回升至1万5千令吉的目标,你必须赚1万令吉,等于要赚200%。

能护“本”才能赚钱

赚200%的难度,比赚50%高4倍。

所以,学习投资,首先要学的,不是如何赚大钱,而是如何不亏本。

能护“本”,才能赚钱。

就好像学习打球,首先应该学习防守,然后才学习进攻。

有一名球星,人家问他取胜之秘诀,他说:“我学好防守,等待对手犯错时才进攻”。

这种以守为攻的投法,长期来说,比以攻为守,鲁莽冒进更臻效。

我在买进之前,不问“能赚多少”,首问“能亏多少”,原因在此。

宁可不赚,不可大亏,是我坚守不渝的投资原则。

知識轉變是成功要素

股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高級的金錢游戲,股票投資最大的障礙是無知,沒有股票投資知識,就是有目的投資。知識雖然是投資的必要條件,然而,卻不是投資股票的充份條件和唯一條件。在變幻莫測的股市,有知識不能保証一定會贏錢,但是沒有知識卻保証一定輸錢。投資知識的具備,預示著你能夠對市場的走勢作出較為准確的判斷,也為你有利可圖打下堅實的基礎。所謂眼光多數是建立在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之基礎上的。

投資人如果想在股市上成為贏家,必須完成3個層次的知識轉變。

第一個層次的知識轉變是

從知識性進到運用性的轉變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是不要把知識的力量看得過於強大,以為有了知識,就可以擁有想擁有的一切。

知識本身並不能產生財富,除非你對知識加以運用,加以充份的發揮,才能顯示它的力量。知識只是一種潛在的力量,只有將知識吸收、消化,再轉化成為明確的計劃,然後配合優良的策略,再採取實際的行動,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夠使你披荊斬棘,發揮創造財富的力量。
們必須認清一點,一個人的實踐能力來自他對知識的活學活用的程度,學知識容易,將知識轉化成技能困難。

瞭解某些股票知識,認識某些股票投資理論,並不意味著已經形成了實戰能力。因為知識解決的只是“是什麼和為甚麼”的問題,而技能解決的才是“怎麼辦”和“怎樣操作”。
知識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實踐的過程。怎樣把知識轉化成實戰能力呢?

要知道某一種方法是否實用,最好是把它放到實戰中去驗證,通過驗證才能知道,哪些東西管用,哪些東西是花拳繡腿。我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學會實戰。如果不把知道放實踐中,怎能了能它的奧妙?

在運用知道的時候,要認真想一想,透過現象看本質,將感性認識提昇到理性運用,只有完成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後,知道才能發揮作用。

學以致用,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股市的本質,為了尋找股價的波動規律,而不是僅僅記住幾個名詞和原理,重在啟發心靈和智慧。

讀書是學習,應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加重要的學習。應該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我們的學習是為了提高實戰的能力。知識轉化需要一個過程,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
在借鑒別人經驗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操作風格等因素制約。實踐表明:只有把知識正確地運用到實戰中,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智慧的時候,知識才能產生力量。

第二個層次的轉變是:

從隨意性進到計劃性和策略性的轉變

任何一次的買賣的決策,不論資金多少,任何一次的操作,事先都應該制定一個明確的操盤計劃,比如買進的理由、切入的價位、一次進還是分批買進、持股數量、持股時間,贏利的時候應如何操作,是根據成交量與股價的變動和目標;遇到意外怎樣善後、處置等等,這一切都應該仔細考慮。

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還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密切關注局勢的變化,和盤口的變化,發現股價與計劃相悖時,要及時調整或改變計劃,耐心等待下一次機會的降臨,只有“心隨股走”,及時應變,敵變我變,以變制度,才能在變中求勝。
第三個層次的轉變是:

預測性到反應性的轉變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要准確預測股市的點位是很困難的。所謂預測,就是意味著不一定准確。因為它帶著很大的主觀性成分。不要試圖讓自己比市場更聰明。股市運行是有週期的,股市是有階段性的,不是誰都能隨便改變股市的進程的。

人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去認識和利用股市的規律,然後依據這個規律建立起自己的實戰交易系統,買進和賣出嚴格按照交易系統發出的指令快速地作出反應,這樣才能避免許多無謂的犧牲。

完成這三個轉變,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艱辛。正好像托爾斯泰所說的:“在烈火裡燒三次,在沸水裡煮三次,在血水裡洗三次。”這是每一個股民走向成功無法避免的歷程。

巴比倫富翁的故事


阿卡德是巴比倫最有錢的人,最初他在市政廳資料記錄署做書記的工作,每天工作很長的時間,刻記碑文,每天刻苦工作,但收入永遠所剩無幾。他知道財富可以帶給他更好的生活,所以決心要找到累積財富的方法。

有一日,錢莊的老闆來到市長的家,並訂製了一塊刻有法律的碑文,他說必須要兩天內完成,阿卡德開始努力的刻,但那些律法太長,兩天過後阿卡德還未完成。為了要知道財富累積的秘密,他向錢莊老闆說:「我願意漏夜刻寫碑文,到太陽升起時完成交給你,但是唯一的條件是你要告訴我致富的秘密。」錢莊老闆同意了。

阿卡德努力的刻,雖然腰酸背痛,眼睛眼瞓到不能張開,他仍然堅持。到天亮時,阿卡德果然完成了刻寫碑文的工作,錢莊老闆實踐了他的承諾,告訴阿卡德致富的秘訣。

錢莊老闆說:「我的致富之道就是將我賺的錢的其中一部份儲存下來,留給自己。」

阿卡德問:「這就是全部?」似乎不相信致富的秘密是這麼的簡單。「我現在的收入不是我的嗎?」

錢莊老闆回答說:「一點也不!現在你的收入,用來買衫買鞋、買食物、去享樂、全用於生活中,你將錢全付給了所有人,唯獨欠你自己,你的辛苦全為了別人啊!這跟做奴隸,出賣勞力,然後主人包你食,包你住,有什麼分別?」老闆續說:「如果你努力保留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給自己,十年後你會有多少錢?」

阿卡德答道:「剛巧是我一年所賺到的錢。」

錢莊老闆加強了語氣的說:「錯!每一個你所儲的金幣都會像奴隸一樣為你工作,由金幣賺回來的銅幣也跟著為你工作,如果你想變得富有,你必須明白錢生錢的道理,你得讓金錢為你工作。無論的收入多麼的微薄,你的儲蓄不能少於十分之一,如果你有能力的話,你應該儲更多!你要先支付自己!」

「財富就像一棵樹,從一粒小小的種籽開始成長,你所儲存下來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你財富的種籽,將來它會變成財富之樹,你越快種下它,它就會越快成長,你越用心照顧它,它成長得越好,將來你就可以在它之下乘涼,它給你擋著風吹雨打。」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股神

2008年10月1日,在华尔街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美国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向高盛集团(Goldman Sach Inc.)投资了50亿美元。在投资协议当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可以换取高盛5万股股息率为10%的永续累积优先股,同时可以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购买高盛约4千3百多万股(43,478,260股)的普通股认股权证,而这一认购股价低于高盛股票当天134.50美元的收盘价。

在萎靡不振的欧美股市里,高盛集团在近期依靠其多年的市场经验、专业知识和精英团队,协助多家银行整合销售了华尔街大量的不良亏损资产,赚取了高额的金融服务利润。因此,随着高盛股价上涨至165.30美元,使得巴菲特从这批认股权证赚取了21.1亿美元的帐面利润。但是,巴菲特并不需要急着行使这批购股权,因为该认股权证的到期日为2013年,巴菲特到时可以用50亿美元的总价行使该购股权。

投资高盛的长远策略

无疑,巴菲特对高盛的投资策略从长远来看是成功的。在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大家急忙抛售的情况下,巴菲特深知华尔街的金融循环机制,在大型企业倒闭风潮之下临危不乱的对高盛进行大投注。另外,巴菲特也巧妙利用了资产组合管理的方法来分散市场风险。由于巴菲特在当时决定购买高盛的股票,是对当时面临危机压力的高盛集团的前景投了一张信任票,因此这一购股协议本身的设计,其实就是巴菲特耐心深思得出的风险管理方法。即使现今高盛的股价下跌,巴菲特所购的优先股股息依然能让他抵消市场风险。

严师出高徒。巴菲特的老师、20世纪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在世前,一直认为投资者应该防止自己被卷入“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即随着股市走高而兴奋、随着股市走低而低落的市场先生。近期,全球股市似乎正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的乐观和不安全感,以及几乎盲目相信股市已经触底并将大力反弹。格雷厄姆在其著作中,建议投资者要做长期的“智慧投资者”,培养坚定的性格来进行判断,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但是,正常人总是难以控制心中的冲动,操之过急的犯下简单错误的判断。

勿让市场波动面左右情绪

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股市低迷时总是过于悲观,在股市高涨时总是过于乐观,大家在这漩涡之中缺乏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任由市场的风吹草动、道听途说的消息所影响。所以,做个智慧投资者并不一定需要有多少大智慧,而是我们在市场波动面临亏损时是否能够沉得住气,冷静思考下一步需要走哪一步棋子。这就好像巴菲特不被华尔街涨跌不止的市场所影响,冷静耐心的衡量投资项目“未来的风险成本”及“放弃现在的机会成本”,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巴菲特是个提倡长期价值投资的股市智者。他曾有趣的说,他并不喜欢做事要精确到小数点三位以后,就好像如果有人体重大约在300到350磅之间,我们可以不需要精确的测量体重就可以知道这人是胖子。他说如果赚钱还需要用计算机算出来的话,那就还不如不投资了。2002年,巴菲特开始逐步大量购买了中国石油的股票,对于大多数的职业投资者都会做更多的深入研究,而巴菲特之前只读了中石油的年报就决定购买了。对此,巴菲特曾在其股东大会直率的说,他认为中石油的市值应该为1000亿美元,而它那时的市值却只有350亿美元。2007年,巴菲特清仓了手中所有中石油的股票,净赚了35.5亿美元。这说明,巴菲特的直觉和睿智是从他多年的耐心所培养出来的。

阻隔市场噪音冷静分析

此外,巴菲特有着大多数人所没有的长远眼光,他经常能发现那些暂时处境不佳的公司股票,或者发现那些存在长期盈利潜力的公司股票。巴菲特所选择的很多股票,这当中的一些股价至今仍维持在他的买入价附近,这无疑表明了这些股票依然存在长期投资价值。若按照巴菲特的思维,最坏的结果也就不过是在低迷的股市里,在投资好公司的股票上赔了钱罢了。

近期,随着中国股市的大幅上涨,全球投资者盼望中国股市将带旺其他股市的辐射效应,他们也因此显得紧张不安。若我们能像巴菲特一样,有着阻隔市场噪音的耐心,细心的阅读分析企业财务报表,而市场上的其他人没有这个耐心,那么笑到最后的人一定是耐心等待大丰收的人。

巴菲特作为影响一代又一代投资者的美国股神,其投资哲理就蕴含了一个重要的词—“耐心”,即耐心中产生的睿智、毅力及不做情绪波动的市场先生。也许,股神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投机难累积财富 财务自由投资者最终目标

冯时能:投机难累积财富 财务自由投资者最终目标


在投资股市之前,投资者应该对所投资的公司具有透彻的了解,并且把大部分时间用作研究,翻阅券商研究报告以及经济与股市新闻,掌握最新动态,必能战胜大市取得丰厚回酬。

对股票研究已有40年,目前是股票专栏作者的冯时能(笔名冷眼) 指出,任何投资活动包括股市,财务自由是投资者的最终目标。

然而,他指出,投机者可能可从股市赚钱,但基于“炒股”难免会“烫伤手”,因此长久累积下来,无法获得可观的回酬,甚至是蒙受亏损。

不看财报切勿投资

“投机在长期方面无法累积财富,这不符合投资目标。”

“要从股市中获利不是不可能,我甚至可以向大家说股市是可赚钱的,当然,投资者必须勤做研究和阅读多方面的资讯。”

也是全职股票投资者的冯时能表示,投资者需要翻阅公司的季报和年报、要看懂财报的一些重要资料,以及了解重要术语。

他劝告说:“不看财报的投资者,最好切勿投资!”

在翻阅财报时,投资者必须关注有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和损益表(P&L),特别是每股盈利(EPS)、周息率、过去5年的盈利表现和有形净资产(NTA)等。

“此外,投资者也需具有基本的商业常识,对不同的领域具有基本的认知,如影响某领域的因素。”

在作出投资决定前,除了必须关注公司的业绩和本益比外,还包括公司的前景,未来业务是否稳定,如果该行业最糟糕的情况已过,也可考虑进场。

也许会有投资者认为,在进场后长期持有,就能安枕无忧从中获利,但这样的想法不完全正确。

他解释,这将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如果投资者是以低于合理价格购买,而且又是良好的公司,长期来说应该是稳赚的。

“反之,如果投资者不慎选到烂公司,同时又是以高价入场,可能蒙受的亏损更高。”

“因此,投资者必须阅读公司的季度财报和年度财报,了解最新动态,一旦发现环境不利所投资的公司,立即决定离场。”

冯时能将在9月12日和13日,分别在怡保霹雳育才校友会会议厅和吉隆坡邵氏广场底层,举行
“股票投资正道”讲座会,向公众传授基本投资原则及方法。

投资3大原则

冯时能主张基本(或价值)投资,他的投资原则有三,即(一)购买与长期持有、(二)反向思维,和(三)勤做研究。

他说,在选购股票时,将会寻求被低估的股项,而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潜在价值才能反映在股价上,因此适合长期持有。

“至于反向思维,就是购买别人不选购的股票,这可能是其他投资者因该公司过去的盈利不错,但却因一次性的因素而导致大跌的股票,或者股价已跌至低点。”

他说,这类股票就如超市大减价,但不懂投资者为何在股票也出现折价时,却不敢进场?同时,大幅度折价的股票,其风险也相对降低。

“最后一个,就是多做研究,不买不了解的股项,因购买股票就是参股做生意,所以对本身购买的股票要了解。”

此外,冯时能也主张多元化投资组合,但首要条件是:对各公司有所了解。如果持有30家公司的股份,但却不了解,比持有了解5家公司的风险更大。

同时,他认为,上班族的收入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薪水,二是投资收入,投资应该随年资增长而增加。

他表示,在工作初期,薪水应高过投资收入,而在退休前,投资收入应高过最后一个月的薪水。

因此,在退休后,即使没有薪水,也不需要降低生活素质,这是投资者的最终目标——财务自由。


容易面对亏损 投资股票者勿投机

著名股票专栏作者冯时能(笔名冷眼)向股票投资者传授实战经验,他提醒投资人必须认真研究所投资的股票,不要投机心态,否则容易在市场上面对亏损。

他说,每位投资者应该把每次的股票投资视为拥有该公司的股份,了解公司的业务及关注公司的前景发展,而不是在乎股市起落。

冯时能也是《南洋商报》前总编辑,他今午在由余仁生主催、《南洋商报》及霹雳育才校友会联办的“股票投资正道”讲座会,向公众传授基本投资原则及方法。

他说,根据他抽样式的调查,在参与股票市场中,有90%的人面对亏损,而当中都是抱着投机心态的人。

他说,投机心态的人多数注意股市起落,而不清楚公司的背景,那是最坏的投机方式。

他也说,以他的投资经验,关注投资的公司是很重要,股市起落并不重要。只要公司有好的发展,他从不担心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股市起落。

勿看眼前股票市场

他再三强调,投资者应该研究所投资的资产,而不看眼前的股票市场,因为只专注在股市的人多数会亏本。

风趣谈股论经 反向投资策略引共鸣

“股票市场像媒婆”

冯时能擅长“人弃我取”的反向投资策略,其讲解引起众多观众共鸣,大家纷纷在问答环节向他取经。

冯时能的讲解不仅精辟,而且幽默风趣,不时引起观众哄堂。

例如,他形容股票市场像媒婆,公司像老婆,因此找对老婆最重要,更不要轻信媒婆的甜言蜜语。

他坦白指出,投资股票的人好像“不太正常”,因为股票市场大减价的时候,却没有人敢买,反而在股票最贵的时候抢着买。

“百货市场大减价时,大家还会抢着去购物,可是为什么股票市场减价时,你们却不敢买……所以大家应该改变这种心态。”

分享集:灵活应用评估准则

分享集:灵活应用评估准则
2009/09/26 11:47:00 AM
●冯时能

评估股票价值的一些准则,例如本益比、周息率,每股净资产价值等,并不难懂,但如何应用,却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

评估准则只是工具,就好像日常所用的工具一样,并非百利而无一弊。

譬如利刀可以割切,但应用不当,也可以伤手,不可不慎。

就以本益比来说。

本益比是股票市价,除以每股净利得出的,它反映了赚回本金所需之年数,假如股价为3.00令吉,而该股之每股净利为0.20令吉,则本益比为3.00令吉÷0.20令吉=15。

这15就是本益比,表示每年赚0.20令吉,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赚回3.00令吉。

大家都知道,本益比越低,表示越快赚回本金;本益比越高,赚回本金的时间越长。

做生意,当然是越快赚回本钱越好,所以在选择股票时,都选本益比低的股票。

这样做没有错,但若食古不化,本益比不但不能帮助你做正确的选择,反而误导你,把你带进死胡同。

首先你必须知道,用以计算本益比的,都是过时的资料,它反映过去一年的业绩,并没有告诉你来年的业绩。

我们知道,企业的业绩,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所以,每年的业绩都不同。如果你只看过去,忽略未来,你将被误导作出错误的判断,轻则失去赚钱机会,重则蒙受严重亏蚀,不可不慎。

过去的业绩,来年未必能重复。

有些公司,过去表现欠佳,但在新的领导人策划下,再配上有利的环境,来年业绩可能改观,投资者对此类股票必须刮目相待,否则会错失良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利得股份(Latexx),这家设在太平的手套厂,过去业绩表现差劲,但在新领导层的精心策划下,最近两季盈利表现不俗。

该公司捉紧手套需求殷切的有利环境,大力扩展生产,该公司宣布每3个月增产9亿只手套,在短短的一年多里,将产量由45亿增至90亿,如果盈利作正比例增加的话,在未来一两年中,盈利将有惊喜。

重点放在预期本益比

如果你认为该公司股价的上升是属於投机性质,又因过去的差劲表现而对该股不屑一顾,可能会失之交臂。

所以,在应用本益比时,应把重点放在预期本益比,而不是过去的本益比。

如果企业来年盈利会跃升,则目前本益比即使略高,也可考虑买进。

如果将来盈利可能走下坡,即使现在本益比偏低,也不可买进。

但是,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过份相信过於乐观的盈利预测,毕竟不利因素随时会出现,根据现在的环境所作出的预测,将来未必能实现。

许多高成长股本益比奇高,只要盈利增长率略为不符理想,股价就会重挫,故高价买高成长股,风险很高,要特别小心。

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评估准则,几乎所有的准则都利弊参半。

所有准则利弊参半

就以周息率(Dividend Yield)来说,谁都知道高周息率是好的。

但往深一层想,一家公司若把大部份盈利以股息的方式分发给股东的话,公司那里还有钱发展业务?又如何能攫取新的投资机会?这导致高股息公司成长放慢,股价少有特出表现,股东收到高股息,无法弥补股票增值缓慢的损失。

可见高周息率也并非有利无弊的。

至於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也要看企业的性质而定,如果企业赖以赚钱的是净有形资产,例如产业、种植业、制造业公司,则净有形资产越雄厚越值得买进。

假如企业赖以赚钱的不是有形资产,而是服务或创意,则在选股时过份强调有形资产,可能会使你对一些有潜能的公司失之交臂。

比如一些IT公司,所卖的是创意,如果你斤斤计较其净有形资产偏低的话,不敢买进,你会失去许多赚钱机会。

记住,评估准则是死的,必须懂得灵活应用,才能为你的投资服务。

若食古不化,见高本益比则弃之如遗屐,适足以反映你的愚昧,并非准则之过。就好像尽信书不如无书,那样,尽信准则不如无准则。

分享集: 知更鸟出现了

分享集: 知更鸟出现了
2009/09/20 7:07:00 AM
●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南洋经济”9月19日刊登的一则新闻,使我感触良深。这则刊在封面版的新闻,标题为“大马经济迈向稳定复苏”。

次贷引爆的全球性金融海啸,使投资这惊惶失措,六神无主。到了今年初,当海啸达到峰顶时,不利消息如排山倒海般汹涌而至,即使是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股市老将,到此地步,心理也崩溃了,不惜成本,贱价抛售陈年老股,至于那些原本有意投资股票的,至此也临阵退缩,不高买进,股市跌入万丈深渊。

六个月后的今天,所有大众传播媒介都出现了“大马经济迈向稳定复苏”的报道。

在6个月前,被海啸吓得魂飞魄散的同一批股票投资者,在阅读了“大马经济迈向稳定复苏”这则新闻之后,信心恢复了,重新投入股市,买回6个月前脱售的股票。

相距半年价格高出一倍

他的买价是他售价的一倍。

其实他所买回的股票,除了盈利下跌了20、30%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盈利虽然下挫实际上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反而有所增加。

换句话说,他以高出一倍的价格买进同样价值的资产,而时间只相差6个月。

这是这一辆金融海啸中,绝大部份股票投资者的真实写照。

这是他们作为“随众”投资者所付出的代价。

我曾向一些资深股票经纪作一项调查,证明逾90%的股票投资者,在股市最糟时,都不敢买进。即使有,也在股市略为回升时套利,因为他们惊魂未定,不敢久留,或是希望股市续跌,以更低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

结果是人算不如天算,股市从此没有回跌至3年2、3月时的低水平,大部份人就这样失去了一个赚钱的黄金机会,至今仍在“暗槌”不已。

反向思想抓住买进良机

只有极少数(也许不到1%)持有反向思想的价值投资者,才抓住在谷底买进的良机。虽然已有100%的利润,这些“老顽固”至今仍不肯脱售,因为他知道,10年内恐怕也没有以这么低廉的价格买进优质股的机会。

去年12月1日,我引述股神巴菲特的奇女“我买美国(的前途)”(Buy American, I Am),在本“分享集”专栏发表了一篇“当知更鸟出现时”,说明当经济复苏时才买进,恐怕已太迟了,6个月后的今天,证明此论正确。

知更鸟是美国一种候鸟,冬天时飞去南方避寒,春天时飞回北方产卵。但在春天时,飞回的不多,直到春末夏初,才成群结队北飞,形成“鸟潮”,当“鸟潮”出现时,春天已过,夏天已到了。

股市亦如此。当股友大批重返股市时,最佳的买进机会已过,股市中容易赚的钱,已被先知先觉者赚去,以后若要赚钱,就要花费心机了。现在知更鸟已出现了,你也许感到可惜。

但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只要股市存在,机会就永远存在。

假如你由现在起,就培养反向的思维,勤于做功课,当股市良机重现时,你就能够抓住,增加你的财富。

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投机及随波逐流的陋习,即使像此次金融海啸的机会再现,你也还是会错过。

现在就开始训练自己成为“反向”思维者吧。

分享集:别问“股市会起吗?”

分享集:别问“股市会起吗?”
2009/09/12 12:45:45 PM
●冯时能

股市中人,多数没有主见,他们总是以别人的意见为依归。股市狂升时,“卖”还是“不卖”,他们拿不定主意。

他担心卖后股价继续攀升,使他少赚了。不卖,又担心股价回跌,眼巴巴看着煮熟了的鸭子飞掉。

所以他感到困扰。

股价暴跌时,他更彷徨,惟恐卖后股价回弹,使他平白蒙受亏损,不卖嘛,又恐股价续跌,使他亏得更多。

所以,无论股市起落,他都感到烦恼。

由于没有主意,所以股市大涨时,他逢人就问“股市还会起吗?”股市暴跌时,也逢人就问:“股市还会再跌吗?

”希望别人给他出主意。

实际上,被问的人也并不比他高明,可能同样没有主意,只是随口给一个答案,过后可能也就忘记了,可听者心里却感到踏实得多了。

实际上,谁也不知道股市明天会怎样,问别人,等于问道于盲。

我年轻时,总是自作聪明,爱猜测股市动向,在股市中浸淫越久,越不敢预测股市,因为预测失准,次数多了,感到心虚。

犹记二十多年前,当我在《南洋商报》担任经济组主任初期,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我总是在年中或年终时,邀请基金经理或股市分析家,到报馆来参加一项讨论会,对下半年或来年的股市动向,作出预测。

受邀的都是经理或主任级人马,名字后面有一连串的学位,而且都有丰富的股市实战经验,可说是此行业之姣姣者。

记者把他们的意见写成报道,刊登在《南洋商报》经济版,供投资者参考。

预测错多对少

我的用意是好的,但在后期,我停止了这项活动,因为我在一年后检讨他们的预测,发现错多对少,所以我就停止这样做,因为我不想误导读者。

他们其实都言之成理,问题是股市根本不按牌理出牌,根本不可预测。

即使是经济学家,在预测股市时也常跌破眼镜。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Irving Fisher在1929年时大胆预测美国股市将“永远性站稳在高水平”,结果是不到一个月,美国股市就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崩溃,全球陷入至今仍令人心悸的经济大萧条。

在今年二、三月时,几乎所有的权威经济学家都说“最坏的时刻尚未出现”。

言犹在耳,经济和股市已大力回弹。

无人可预测股市

经济学家预测股市,尚且掉眼镜,何况是经济门外汉?所以,最好不要问别人“股市会不会起”?因为问了等于白问。实际上没有人有预测股市动向,尤其是短期动向的本领。

许多人都殚精竭虑,企图找出预测股市起落的秘诀,但至今仍没人做到。既然股市根本无法预测,那应怎样投股票?

答案是:根据股票的价值进行投资。

反璞归真,还股票以其庐山真面目。“价值导向”,根据股票的价值作出投资决定。

要念念不忘:股票代表企业的业务和资产。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买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

入股成本一定要低,价低等于投资成本低,同样的盈利额,成本低,等于赚率高,是为本小利大。

入股成本高,等于赚率低,是为本大利小。

“本小利大,回本快,风险低,这是好投资。

本大利小,回本慢,风险高,这是坏投资。

坚持反向策略,低价买好股,长期持有,必胜!

又何必到处问人“股价会不会起?”

分享集: 每股净利妙用多

分享集: 每股净利妙用多

2009/09/05 2:17:04 PM

●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40年来,阅读上市公司的常年报告书,已成为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即使我身在职场,工作压力最大和最繁忙时,也从未中断过。

现在退休了,当然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不但读年报和季报,而且也读闲书。

有人问我:你读年报时,最先读什么?

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每股净利”。

最重要的数字

对我这个基本面信徒来说,每股净利是整本年报中最重要及最有用的数字。

删除了这个数字,整本年报就黯然失色了。

理由很简单。上市公司都是商业机构,商业机构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

所以,将整个公司的人力、财力、物力,全力以赴地投向业务,无非是为了“底线”(Bottomline)。

公司的全年营收(Revenue),叫“顶线(Top Line),因为所有的营收表(Income Statements),都把全年营收放在最顶上。

从营收中扣除所有开支,包括原料、利息、行政开销和税款之后,剩下的才是属于股东(投资者)的钱,这个数目,一定是放在营收表的最下方,故叫底线(bottomline)。

底线才是属于公司股东的钱。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公司今年赚2000万令吉,真了不起”。

这样的话是有误导性的。

我们应问:“该公司到底用多少资本去赚2000万令吉?

”如果是以10亿令吉去赚2000万令吉的话,回酬不过2%,甚至比不上目前2.5%的定期存款利息。

需知定期存款毫无风险,做生意风险很高,若回酬尚不如定存利息,则“了不起”从何说起?故净利(bottomline)必须与所动用的资金挂钩,才有意义,单提绝对值(2000万令吉),并不能反映公司业绩的优劣。

所以,我们在读年报时,最先要盯住的,是每股净利(EPS),至于公司全年净利总额(或亏损)是多少,不看也罢。

有助评估股票素质

每股净利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有助我们评估股票素质的资料:

(一)每股净利反映了公司掌舵人及高层行政人员的管理素质,每股净利高,凸显管理层经营有方。

(二)反映股东资本回酬高,表示掌舵人为股东创造财富,这也是股东把资金无条件交给掌舵人,代他们经营该盘生意的目的,这样的掌舵人,才可喻为称职,如果公司蒙受亏损,掌舵人可谓失职。

(三)比较5年以上的每股净利,可以反映公司的进展。如果一年不如一年,表示掌舵人无能,理应让贤。

(四)有了每股净利,我们可以求出有关股票的本益比,从本益比的高低,我们可以评定有关股票的市价,是被高估(over-valued)或是被低估(under-valued)。从而决定应买进、保留或脱售。

(五)每股净利是破解炒家的妙方。当一只股票被炒家操纵,股价被炒到离谱的高价时,投资者往往不知何去何从,买进嘛又怕被套牢,不买进嘛又怕失去赚钱的机会。

在这种无所适从的时刻,投资者只要以股票的市价(例如1令吉),除以每股净利(EPS),马上可以算出有关公司的本益比(PER),如果本益比奇高,最好不要买进,以免被套牢,蒙受严重亏损。

(例如:股价为1令吉,每股净利1分,则100分÷1分=100本益比,等于1百年才能赚回投资额)。

如果投资者在牛市达到疯狂地步,或是某只股票被炒到奇高时,以此法计算出本益比,马上可以破解迷惑,使你清醒,不去穷追,这样可以避免亏蚀。

(六)从每股净利,你也可以预测公司派息率,从而算出周息率(Dividend Yield),以周息率与银行定存利息比较,有助于你作出投资决定。

每股净利妙用如此之多,则阅读年报时,首先着重这个重要的数字,不亦宜乎?

每份年报的营收表(有时称为损益账,Profit & Loss Account),都会列出当年及上一年的每股净利,允称方便。

Friday, August 28, 2009

財務自由5大重要元素

為了達致財務自由們必須瞭解並有效地管理財務自由的5大重要元素,否則,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務自由將只是一個夢,而不是一個目標。

因而,瞭解這5大重要元素,進而掌握管理訣竅,是迫切重要的。在此,不妨做個測驗,看看你到底多瞭解下述的重要元素。

●開銷
開銷是5大重要元素的其中一項。除非你確切了解開銷對財務自由所造成的影響,否則,你將不可能達致財務自由。我們必須知道,花得越多,儲蓄得就越少;必須維持的退休生活開銷也越多。以早前分享的財務自由定義為準,你的開銷水平將是衡量你的需求與欲望的關鍵因素。

●通貨膨脹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通貨膨脹是你在規劃財務自由與達致目標的另一項助力或阻力。為甚麼?通貨膨脹不僅會吞噬你的累積資金,也將削弱你的購買能力。
這是我們必須瞭解與管理的最大挑戰,因為它是無形的夢魘。在不知不覺之中,可能是在10年以後,你突然發現得更大了。事實上,大多數人的重要財務規劃目標,諸如退休與孩子高等教育規劃,都需要長時間落實。如果我們無法讓金錢的成長高於通貨膨脹,那麼,在10或15年需要動用之時,我們的錢已經越變越小了。
因而,我們的儲蓄必須比預期需要更多。在我的專業生涯中,很多人無法感受與想像通貨膨脹對他們的財務狀況所真正造成的破壞。如果你以為你瞭解通貨膨脹,不妨再深入想想。

●投資回酬
儘管開銷與通貨膨脹會造成負面效應,我們仍可借助複合利率的力量,助使達致財務自由。你能取得的投資回酬越高,累積的財富也就越大。由於我們關注的是達致財務自由,就不僅僅是投資回酬的“獨立個案”而已。
這並不是一個選擇,即你要多少投資回酬的問題;而是如果無法為你的資金爭取特定的投資回酬,你爭取財務自由的努力,將因通貨膨脹與開銷的衝擊而大打折扣。然而,我們也很明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是說你希望有多少投資回酬,就可以做到的。在現實生活中,你立下的投資回酬目標越高,你所面對的風險也越高,甚至可能虧掉了你的錢。千萬小心!

●時間
時間是你必須考量的另一項重要元素,且必須融入你的財務自由規劃當中。
根據財務自由定義,我們必須掌握財務需求與欲望的“時間表”。舉例來說,你在哪一年需要資助孩子的高等教育,哪一年又將購買房子。此外,我們也必須知曉累積財務資源的期限有多長。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如此一來,你才能夠適當地築構你的投資,以達致你的融資目標。

●儲蓄
儲蓄的重要,是毋庸贅述的。儲蓄得越多,花費得就越少;維持退休生活的開銷也比較不昂貴。此外,儲蓄得越多,累積相同財務目標所需爭取的投資回酬也越低。舉例來說,如果每年儲蓄1萬6000令吉,你必須爭取高達18.3%的常年投資回酬率,才能在15年達致100萬令吉的目標;然而,如果每年可以儲蓄3萬6000令吉,相同的目標,年回酬率只需8.3%。

納入生活環環相扣

現在,你還認為自己瞭解這5大重要元素嗎?如果是,我必須恭喜你。如果不是,而你又真的想要達致財務自由,恐怕需要認真地進一步探索。

在衡量財務自由的5大重要元素後,你將發現每個元素緊密連結、環環相扣。一項元素會影響另一項。例如,你的花費將影響你的儲蓄。你累積財務的期限,將左右你的投資回酬。因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不足夠的,你必須瞭解結合5項重要元素的結果。

找出財務自由最適當密碼

如我之前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財務自由目標。因而,我們都有自己的財務自由密碼。我們必須結合開銷、投資回酬、通貨膨脹、時間期限與儲蓄的結果,找出達致財務自由的最適當密碼。

你已經找出你的財務自由密碼了嗎?如果是,恭喜你。如果不是,還是趁早就發掘,以免為時已晚。

你不會希望在太遲的時候發現這一切,屆時,在欠缺時間效應的必要因素下,即使財務自由還沒變成“不可能的任務”,前路也將更崎嶇難行。

你的退休数字是……?

老陈抬头望向那幅广告牌:“你的退休数字是……”,心里琢磨着要不要摇个电话约小何出来问问。刚刚度过55岁生日的老陈,公司特地为他办了个欢送会,临尾老板还送了只金光闪闪的手表给他,对他说:“如果你不介意,公司可以让你做到年尾,才安享晚福。”老陈心里犯着嘀咕:什么安享晚福,我还壮着呢;可忙忙碌碌的,30年这就过了。看看公积金的结单,还有十来万,将来的日子就要靠它了,这时不禁有点懊悔5年前拿了一笔钱出来,又装修屋子,又给小孩读书的,都用光了。

档口的老板端来了一杯奶茶,老陈喝了一口,看看手上的夜报,大大的标题“全球人口老化,退休年龄推迟”,叹了口气。对面的小何就问了:“怎么啦?有心事?”老陈答:“是呀,要退休了,怕钱不够用。”小何:“怎么会呢?你工作了这么多年,储蓄加上公积金,该够吧。”

别等到退休才来担心

老陈:“几年前你有提过,我也是有想要计划一下,没想到一忙起来,几年这就过去了,现在真的要退休了,才来担心。小何,你是当理财的,能不能帮我算算,我的退休金够不够用?”

这可到小何埋怨了:“早就叫你计划了,那时你就不着急,整天说还久呢,现在怕了吧。好了好了,我就帮你算算。所谓民以食为天,就从吃这一方面开始吧。你一天三餐要吃多少钱?”老陈稍一盘算:“马马虎虎,两公婆大概要三十令吉左右。”

小何:“大马人民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就算75岁吧,你一天要用30令吉,一个月就900令吉,一年1万零800令吉,你还离75岁有20年,乘一乘,单单是吃,就要了你21万6000令吉了。”

老陈听得睁大了眼睛:“这么多?我的退休金怎么够?还没算水电费、汽油钱呢!我可不是要勒紧腰带,挨苦日子了?!”

小何摇摇头:“不是这样的,老陈,退休金够不够,还得看其他的因素,如通货膨胀、预计回酬等等。要注意的是,退休前和退休后的预测,可以有很大的分别。因为你就要退休了,今天就不谈事先准备,我们讨论一下事后安排。”

两种计算退休金方式

“首先,退休金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个叫‘资本保存’;另一个叫‘资本清算’。第一个方法,如果不把通货膨胀算进去,其实很容易,我们只要懂得退休后的预测回酬就可以。比如你打算把钱存在定期存款,现在的一年利率是2%,如果你每年需要用到1万2000令吉,那么拿来除以2%,你得准备个60万令吉。这个方法,好处是本钱到死也不会用完,坏处却是算出来数目挺大的,如再把通货膨胀算进去,很多人都存不到那笔钱。”

小何继续说下去:“所以,大多数人退而求其次,用第二种方法来计算了。这个方法呢,得要预测你的寿命有多长,耗尽你的退休金。就用20年命吧;也当年利率2%,算一算……你大概要20万令吉。不过,它的缺点是,万一你的寿命超过75岁,你就要担心了,因为你的退休金到时已用完了。”

老陈问:“那怎办呢?”小何耸耸肩说:“还有补救的方法,例如提高你的退休金回酬,如国家有时推出一些债券供退休人士购买,如果有5%的话,那你的退休金就可维持多20年了。”

自我理財, 學懂投資 >>> 提高回酬

老陈:“难怪这么多人抢着去买大马信托基金啦。”

小何:“是呀,政府的负担其实很重的。不过话说回来,多年的资本保护,已经造就人民不敢犯险,在投资上固步自封,很依赖政府的体恤了。”老陈起了好奇心:“这不是政府的责任吗?”

小何说:“对,照顾老人本来是社会的责任。不过,人口老化的暴增,已经对全世界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在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的养老金投资失利,资产大幅缩水,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我们必须自强不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再说,官员们太多国家大事要理,自顾不暇,最近听说要设立私人退休基金,来减轻公积金的负担了。退休计划这块大饼,你看,单单你一个人,就是20万元的数目;马来西亚退休人士,少说也有300万人,那是6000亿的生意呐,私人界怎不虎视眈眈。

“不过,退休计划在大马还属于萌芽阶段,你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个时间,慢慢计议,毕竟一生的积蓄,不可儿戏。不是常有听说,有些人的退休金,管理不当,三五年就用完了吗?”

老陈:“经你刚才分析,我虽然离第一个方法还远,那第二个什么‘资本清算’的,倒还勉强可以达到,心里踏实得多,等我整理一下,便可以再请教你下一步行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万一的吗?”

别让疾病破坏退休计划

小何:“如你年轻15或20岁的话,方法可不少。现在嘛,还是有的,一是时时检讨,量入为出,减少不必要的开销;花多点时间学理财,加强你的投资回酬。或者,退而不休,找份工作来帮补一下,顺便打发日子;外国人哪,很多都把退休年龄延后到60岁以上了。

同时,注意饮食健康,不要让疾病破坏了你的退休计划。

” 小何想了想,又说:“再不然的话,当初你供儿子读完大学,现在该让他表示一点孝心吧,叫他给点家用,将就点,也就够了。”

自我訓練

成功是百分之九十的自我訓練,以及百分之十的工作技巧。 設定好目標,決定好方向,如果你已經準備好成功,就會達到目標;你會計畫如何達到它,學習需要的技術和能力。大多數的人會為短短的旅行作出計劃,但卻沒有為自己漫長的人生花點心思。五年之後,你希望你會是怎樣的呢?寫下你的人生計劃,每月審視,讓成功的印象更鮮明。至少每年修訂一次,配合不同的需要。

自我訓練的其中一個項目是要培養自己有正面的心態,讀勵志的書,聽好的錄音帶,聽振奮人心的歌,和與正面的人交朋友,都是好的方法。

其次,可以好好利用自己的潛意式 (Power of Subconscious Mind),建立自我催眠卡,把卡帶在身邊,起床後、空閒時、睡前都複習,花點時間去想像你將要成為的人,你將會驚嘆其效。每天溫習並自我教導三次,花數秒去感受一下每一個你想完成的項目。

卡的內容包括
· 今天就是最好的時機
· 大部份遇到我的人都喜歡我
· 我每天都向目標邁進一步
· 我總給人好印象
· 我做事自信,樂觀正面
· 我喜歡與正面積極、有衝勁的人交往
· 我做得到
· 我總是積極的解決問題,而問題真的解決了
· 我一向有明確的目標
· 成功取決於時間的運用
· 我是個有效率、實幹和極為成功的人

與想成功的朋友們,其勉之

每天的十分鐘

十分鐘,可以做什麼?看電視?在 Facebook玩遊戲?跟同事聊聊天?擅用你每天的十分鐘,可以令你的人生大有不同!

假如你能夠每天用十分鐘的時間,投資於你最重要的資產 - 你的頭腦,你的人生將會大有不同,你會大大提升你的競爭力,變成一位專家。

每天用十分鐘的時間來閱讀一些有幫助的書籍,至少讀十三頁,每本書平均有250頁,於是每二十天便會看完一本書,一年下來便閱讀了十八本書。若能夠養成這個習慣,你便能夠在你喜歡的領域成為專家。

十年過後,一個願意每天抽十分鐘來看看書的人,累積看了180本的書;相反,沒有此習慣的人依然一無所有。

你願意每天抽出這十分鐘嗎?

一塊錢的秘密

你知道一塊錢裡有什麼秘密嗎?如果你不知道,那請試著從口袋裡拿出一塊錢銅板來,讓我來慢慢告訴你。

首先,幾乎任何錢幣都不例外,就是銅板的一面會有個政治人物的肖像,以新台幣來說是國父孫中山的側面像。為何如此呢?這代表這枚硬幣的公信力---金錢只有在有公信力的政府機構背書保證下,其鑄造與流通的結果才會有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否則,硬幣的幣值不是快速貶值,就是產生匯率過度迅速的波動,這都會使一枚銅板的使用價值(或說購買力),產生不穩定性。

其次,任何硬幣都會有書寫阿拉伯數字的一面,壹圓硬幣上頭會寫的數字是"1"。但千萬別小看這微不足道的"1",因為有了這個"1",後面所加上的"0",才有意義。10元、100元、1000元的硬幣和鈔票,都是從"1"開始的。

第三,任何硬幣都會有兩面,一面是政治人物肖像,一面是代表該枚硬幣幣值的阿拉伯數字。這一點,好像是在說廢話,但卻是錢幣最大的秘密---因為任何硬幣的幣值都是由官方單位掛保證的,少了有公信力之政府的背書,這枚硬幣另一面的數字價值,將會黯然失色。

我說明這三點,是想告訴你,任何金錢的價值,都是從屬於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一個社會、一個團體而存在的,一塊錢的價值是來自於政府威信的投射,離開政府,這枚硬幣將一點價值都沒有。

那麼,什麼是政府呢?政府又是為何而存在呢?很明顯的,政府是為了人類有團隊合作的需要而產生,人若是獨立在環境裡求生存,會孤單寂寞且無力,只有團結合作、群策群力,才能達到團結力量大的效果---政府因而成了一個整合人類團隊合作與有效分工的組織單位或領導單位。

金錢的價值就是來自於人類有合作的觀念,並從合作中,衍生出以物易物、相互交換以滿足不同人之最大生活需求的效果。基於這種人跟人會相互交換物品,以達到需求之滿足的功能來說,金錢成了一種促進以物易物之效率與效能的最佳媒介體,而這個媒介體的穩定性,則來自於有權威和公信力之政府機關或政治人物的掛保證。

金錢本身是基於媒介人類的合作而產生的,脫離了這個人際關係,金錢將喪失其價值,而變成是一塊"銅、鐵、鎳"的金屬合成體而已。

金錢的起緣來自於人類有相互交換物品的合作需求,而負責鑄造與維持金錢之幣值穩定性者,則是一個人類團體中的領導單位---政府。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秘密以後,將會發現,人類努力去積存金錢,是一件多麼愚蠢而不知所為何來的事情。

為何我會如此說呢?因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把一塊又一塊的銅板硬幣,放到小豬撲滿裡,卻不明白這些金錢在人際網絡(或說透過市場形式而反映出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裡的價值和角色,那麼,這些存錢的努力將喪失其價值,因為這只是在作一件強迫自己去作,卻又不知所為何來的事情。

金錢要放在市場關係中,才會有意義。一直努力存錢,卻不知要拿這些錢到市場裡交換什麼的人,即使努力存錢致富了,我相信他內心仍是一片空虛和空白,那隻又重又滿的小豬撲滿,唯一為他交換來的效果,就是一個生存的安全感而已。

安全,當然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在社會普遍富裕化的今天,我相信基本生存之安全感的滿足,多數人都已達到了,因為不太會有人擔心餓死的危機感,倒是有很多人手上的金錢不足以交換到一部名貴跑車或LV包包的焦慮感。

為了交換富裕的象徵--- 那些流行精品與名貴品牌的物品,人類強迫自己去存錢、去理財、去做用小錢滾大錢的投資行為,多數人在這些投資理財行為背後都隱藏著這種想交換更多富裕象徵或身份地位的焦慮感。

投資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變成有錢人,變成有錢人是為了能交換到更多別人買不起的名貴品---這種思考邏輯,影響了當代人的投資理財觀甚鉅。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如果你明白一塊錢的秘密的話,其實你對金錢的想法或許會產生不一樣的修正---或者說,你更會從賺更多錢以交換名貴物品的偏差性想法中,更回歸原點,從金錢原始又單純的媒介角色來看事情。

為何要去關切我的"媒介物"(金錢)有多少呢?我應該關心的是,我要用這些"媒介物",在有限的人生裡,玩什麼才開心呢?

如果你把孫中山想成是一間遊樂場的老闆,把"1元"阿拉伯數字想成是遊樂場的代幣,那麼,進到遊樂場的人,很少人不把代幣花完才離場的。為何如此呢?因為進遊樂場就是為了好玩而已,手拿著一堆沉甸甸的代幣,卻找不到一台機器來玩樂,怎會好玩呢?

但太快揮霍金錢,太快把遊戲完玩,而人生餘命又頗豐時,這可慘了,只能下半輩子努力賺錢來累積餓不死的本錢,卻毫無時間來享樂或做有意義的事情了。

一塊錢的秘密就是這樣,你帶著一塊錢進到人生的遊樂場裡,你必須想法子把錢變多,你才有辦法玩更多的遊戲,但你也不能只賺錢而不玩對你有意義的遊戲。如何在兩者間尋求平衡點,就是一門理財的大學問。

另一方面,如果小錢變大錢,先透過一塊錢來交換到兩塊錢,好讓手上籌碼增加,則是一門投資的學問。

但不論投資或理財,你都要先為你的人生想好一個你想玩的遊戲,不是嗎?如果你對你的人生毫無想法,你對做什麼事情叫做有意義、有價值,毫無判斷力,但你卻努力理財、投資,我真不知你做這理財、投資行為的意義在哪裡呢?只是為了想變成一個手上代幣多多的"有錢人"而已嗎?

你的一塊錢秘密是--- 一塊錢只是個政治組織鑄造出來的代幣,供你做市場交換用的,如果你對你在市場裡,對你在社會的人際關係裡,對你從生至死所能站在人生舞台的有限時間裡,毫無想法、毫無自我定位和想交換什麼的認知的話,我認為,再多的錢就只是1後面加了很多個0而已。

0 ,就是0,它是nothing。讓nothing變得有意義的,是那個1。如果你連你手上的一塊錢都不知道要如何運用?如何交換?才能讓你人生豐富的話,那我將為你存款簿裡的好幾個0感到惋惜,因為那些0都是nothing,他們缺乏一個有意義的1 來引領他們創造價值。

1是什麼?1是你想用一塊錢交換什麼的基本想法。是想出國遊學?是想買棟房子圓滿一個溫暖的家?是想買幅畫豐富你家牆上的色彩?還是買片CD讓你在寂寞的夜裡有悅耳的音符?

你得知道你人生最想要的是什麼,你的小豬撲滿裡的一塊又一塊的1元硬幣,才有發光發熱的機會。這就是一塊錢的秘密!

Wednesday, July 29, 2009

富爸爸不一定對!

近年常和許多人討論理財問題,但結果往往話不投機。問題的關鍵出在許多人渴望透過投資理財來達到財務自主的目標,並因此脫離上班族生涯,從此過著無憂無慮的提早退休生活。而我卻認為,一個系統性收入並不可能讓人達到財務自主目標,最好還是認真工作比較好。

系統性收入?財務自主?我ㄧ聽就知道是哪本書的觀念在作祟了。

一個上班族,放棄好好的工作本業,卻想靠重新師法一個富爸爸的觀念來發家致富,這真是牛頭不對馬嘴,不等於像佛經上所說,一個富家子弟不知自己身懷寶藏,卻老想著外頭有財富,拼命向外尋找,到頭來投資失敗,才發現擁有一技之長,至少還有碗飯可吃。

<窮爸爸富爸爸>這本熱門理財書,看來是一本在討論創業的書,或者說專職搞投資的書,而不是一本適合多數上班族閱讀的理財書,但許多人卻誤以為書中所談的財務商數(FQ),就是上班族該具備的理財知識。

富爸爸認為,一個人應該想辦法靠錢賺錢,而不是靠工作賺錢。靠錢賺錢可以讓人一邊玩樂時,還能靠錢自動做工,創造出源源不絕的現金流量進來。這種不用出賣勞力的系統性收入,才是讓一個人富裕的關鍵能力。

說來真的很輕鬆,卻不容易辦到。不容易的原因是,這件事情是在講做生意、做投資的道理,而根本無關財務商數。因為做生意、做投資,本來就必須要做好財務管理,特別是企業財務報表的現金流量管理,這對企業營運或投資事業的槓桿操作,是特別重要之事,但這絕對和家庭財務管理所需的財務知識,有點像,但卻實際並不一樣。

系統性收入聽來非常誘人,什麼事都不必幹,只要靠著把錢擺在會創造現金流量的地方,收取孳息即可有朝一日達到財務自主生活,這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嗎?

但這些想師法富爸爸觀念的人,卻沒去想想,系統性收入難道沒有系統性風險嗎?靠龐大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有可能因為資產折舊、市價縮水、租金或股息收益率不高而產生財務萎縮的問題。靠著一個企業來創造收入的大股東,也有可能因為企業面臨經濟衰退而有倒閉破產的危機。利用直銷業之類的系統性獎金來維生者,也要擔心存貨過多、下線跑掉,甚至公司關門而系統整個瓦解的問題。

系統性收入,有系統性風險,不是什麼都不用作,一個系統就能產生自動讓錢流進來的現金流!這是很有偏頗性的觀念,箇中隱藏而不宣的假設前提,並沒有清楚的讓中產階級型讀者了解。

所謂的系統性收入,不是靠人賺錢,就是靠錢賺錢。靠人賺錢就等於是搞一間生產事業,養一堆人來幹活,靠支出這些人的薪水與機械設備,再帶進十倍以上的營收進帳。靠錢賺錢,則是靠著財務槓桿操作,用小本錢的錢,去賺取能創造更大收益的現金進帳。

舉個例子來說,黎智英靠養活壹傳媒的員工,靠養記者來生出新聞、再賣新聞,因此他能創造一個靠讀者自動買報紙來為他創造現金流量的系統性收入。李嘉誠靠著財務槓桿操作,靠著企業購併、現金流量的管理就能夠靠買公司、賣公司、買房子、賣房子,創造出源源不絕的系統性收入。

這兩個人都是極佳的富爸爸代表,但他們都是創業家,不是升斗小民。包括該書作者羅伯特˙T˙清崎也是個創業經驗豐富的人,最後還創了一個銷售現金流遊戲、教育財務商數的財務教育事業。這本身,就是個創業結果,而不是靠著理財上的財務商數提升,從此就能無憂無慮過好日子。

談到創業,一般人就會明白,這當中是會有風險的,這個風險可能來自於外在經濟環境、市場環境,也來自於內部的營運管理能力等等。沒有這個屁股、沒有這個本事,你如何敢吃瀉藥,如何勇闖創業叢林呢?這就是系統系收入隱而不宣的前提---你得要有勇氣創業!或者全心全力冒風險搞投資!

創業上所需的財務管理知識,被適度包裝後,變成窮上班族必須勇敢學習的發家致富之道,這不就是鼓勵人們勇敢跳樓去玩投資遊戲嗎?

帶著降落傘完跳樓遊戲,確實很刺激,許多有錢人就樂此不疲。但對上班族來說,綁上三個降落傘,你也不敢跳樓吧(至少我不敢),那談什麼冒風險作投資呢?

就算把一切風險係數都精算好了,跟銀行借100 元,只要支付5 元利息,卻能每年賺回10元,這當中有5元不就輕鬆不勞而獲了嗎?如果在100 元後面再多加5個0,一次跟銀行借1千萬元,每年利息錢50萬,卻能保證淨賺50萬,這種經過財務精算後的槓桿操作,不是靠錢生錢,挺好賺的嗎?問題是,有幾個上班族玩得起呢?

玩不起的遊戲,有何好羨慕那些遊戲高手呢?

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想個問題,讓專業上班族會很窮的原因,會收支失衡、財務困窘的關鍵因素,是窮爸爸不懂理財、不懂得如何做好家庭財務管理。一個上班族的本業應該是工作,再把工作所賺來的錢,透過正確的理財知識,做好資產平衡管理,如此才有辦法達到財務上的系統性均衡。

創造系統性收入是創業,是富爸爸的專長;讓收入維持系統性的均衡,靠理財架構讓一生的收支維持有效平衡,這叫理財。當你學會理財、一生衣食無虞時,哪個人能說你是窮爸爸、窮媽媽呢?

為何需要一夕致富?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但卻很少人深沉且冷靜的去想過:你為何需要一夕致富呢?

一夕致富,是因為想要快快有錢嗎?而一個人快快有錢,就能比較快樂嗎?

而更值得去深思的問題是:快樂是花錢買得到的嗎?

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的驟逝,應該已讓許多人明白,住在豪宅別墅與遊樂王國裡,並不會比較快樂。即使具有再多賺錢能力的有錢人,花錢也不一定會買到快樂。

時光再往前挪動,最會靠唱歌賺錢的巨星貓王,心臟病突發前的嗑藥日子裡,又有多少快樂呢?而貓王離開人世後,其歌曲的版稅依舊源源不絕的流入貓王慈善基金會裡,並成為全世界版稅收入最豐富的基金會,嘉惠的則是無數受到該基金會照顧的單位。

貓王是全世界最會賺錢的死人,這意思就像是在說,躺在埃及金字塔墓地裡的木乃伊,也是全世界最能創造現金流量,最能讓錢自動流進來的人一樣。

但這又有什麼用呢?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但不可能買到幸福與生命,這就是金錢的侷限性。

如果金錢有其侷限性,為何人們還需要一夕致富呢?我們花了很大的代價,卻得到不一定能買到幸福、快樂的東西,所為何來?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生命有限,因此要盡快累積財富,以享受人生。這種思考邏輯也正是著眼於金錢買不到生命,因此要用最有效率、最節省時間的方式,去創造金錢財富,然後,才有餘命與閒暇時光去享受人生剩餘的歲月。

這種說法也不能說錯,因為創造金錢回報的行為,不管是靠工作賺錢或投資賺錢,都需要花時間,如果人們需要花落落長的時間,才能賺到一丁點兒的錢,不但賺錢效益不高,而且也浪費人生很多時光在為人作嫁的勞務活動或投資等待裡,似乎也有點不太划算。

但話說回來,如果等待金錢流進來是一種快樂的話,慢慢的等待金錢流進自己口袋裡,似也樂趣無窮,何必快快把錢收光,太早結束這種賺錢過程裡的樂趣呢?

這道理就好像吃美食一樣,過去的人三餐不濟,因此希望快快累積財富好大吃大喝,享受美食,因此一夕致富,是著眼於快快脫貧致富。

但現代人,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會社會裡的上班族,多數已是衣食無虞,吃得好、穿得暖,反而開始強調慢活、樂活與慢食,吃東西要慢慢的吃,慢慢的享受咀嚼食物的樂趣,才算是享受人生。

更重要的是,現代人需要的美食未必是豬羊魚肉,而相對更需要清粥小菜與清淡的有機食品,如此才有辦法真正滋養生命,讓身體得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營養和活力。這種健康的美食觀,是古代人活在吃不好、穿不暖時代裡,所無法想像的。

所以,人類的生活觀要隨著時代演進去調整,理財觀和金錢觀,又何嘗不是如此?

每每看到許多財經專家教人如何快速創造財富,就不禁要搖頭歎息。因為財富有時是時也、命也、運也,要在一個經濟高速成長的環境裡,這種天時比較有利於人們創造財富;同時也要在一個具有創富能力和格局的人身上,才有辦法創造非凡的身價;最重要的,還得要自身的專業能力能搭上大環境的機運,兩者一拍而合、水到渠成,才有可能一夕翻轉自己的命運。

創富的因素很多,而一夕致富的機運是可遇而不可求。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又何必要費心等待、妄想呢?何不努力創造自己唾手可得的緩慢財富,然後再等待那發酵成熟的絕佳時機呢?就算不幸遇不上幸運之神的眷顧,最起碼也可在生命有限的過程中,及早享受了那滿滿的樂活時光。

人生應該每時、每刻都不要留有遺憾的,而不是年輕時辛苦,年老時享受,那萬一不幸人壽早夭,而錢財又還沒賺飽,豈非徒留滿滿遺憾在人間呢?

一夕致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盡人事而聽天命。緩慢致富可求而不可遇,必須主動創造,而非偶然碰上。

一個人做什麼工作會快樂?在不快樂的工作裡如何努力讓自己的心境變快樂?這些都是可求而不可遇的,不能放任自己隨波逐流,在職場上碰到不喜歡的工作就自認倒楣,甘為馮婦。

一個人投資什麼會快樂?在投資套牢或等待的時光裡,如何堅持原則,反敗為勝?這些也是可求而不可遇的,不可以不幸遇上金融風暴就傻傻讓自己的投資標的陣亡在帳面上,放任不管。

人生應該追求的是緩慢致富的過程,並享受工作與投資過程的各種樂趣,這些樂趣是夾雜酸甜苦辣味,而成一鍋符合你自己的品味、需求和想法的美食料理。這種創富過程是隨時可調整、控制其節奏和樂趣的。

緩慢致富的過程,也享受這種一邊投資、一邊學習、一邊分享、一邊等待機運的樂趣。如果你也能認同這種理財觀與投資態度的話,希望你下次看到那種教你快速致富的財經專家時,要敬而遠之,別再輕易被那花俏又炫麗的說詞給迷惑了。

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生命與幸福的,而享受幸福的生活,有時只是三五好友,在花前月下,泡茶聊天而已。讓生活步調緩慢點,這種緩慢的財富將不請自來!

活出人生真財富

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但往往我們取得富貴的結果時,卻常不得其法。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意思是說,大富、大貴,常常是人們渴望獲得的成功結果,但我們卻常忽略,富與貴是結果,而果子卻必須結在大樹上,才會有持續開花、結果子的能量。

財富像種樹,人生的真實財富往往像種一棵樹一樣,必須要樹幹夠壯、夠強壯,並且時機成熟,才有辦法結出累累的果實。人生要先苦而後甘,先辛苦栽種,然後才有辦法嘗到富貴的果子,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但這邊想提醒更多朋友去認知的是,其實種樹一點都不辛苦,因為種樹就像栽種一種生命一樣,那其中有許多美妙的生命能量體驗,是遠勝過最終開花、結果的樂趣。

許多人畏懼先苦後甘,因此想要找一種速成的致富之道。這些人忘記了速成的財富,必然也容易快速凋零。因為凡天下事物的道理,都是一致且公平的,怎麼來,就會怎麼去。

所以坊間有許多教人快速致富的財經專家,可以祭出他幾年內創造多少財富的夢幻投資績效,誘惑許多投資人去學習這種致富法門。但這些投資朋友忽略用更宏觀的觀點去看這致富的秘技,究竟這方法是適用一年?十年?還是適用二十年?三十年?

更要命的是,別人家庭院裡適合栽種快速成長的橘子樹,而自家的性格土壤,適合嗎?如果不適合的話,為何非要強求橘越淮而不為枳呢?更何況,片面透過書本取法於他人的種橘子樹法門,有辦法現學現賣,馬上在自己身上快速結出好吃的金黃橘子嗎?

每個人的致富之道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頭腦不一樣、性格不一樣、信仰的投資原則也不一樣。這就好比是說,一棵蘋果樹只適合長出蘋果,不適合生出橘子;反之亦然。

要求長線投資法的巴菲特學金融大鱷索羅斯是不可能的,反之,要索羅斯取法巴菲特也不太適合。一個投資人必須先明白自己的生命型態、性格和生活原則,才有辦法找到一套適合他的投資理財之道。

富貴之道非常像種一棵樹,而這棵樹必須符合自己的生命信仰和原則。在《論語》裡頭,孔子就曾對弟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意思是說,孔子遵循著自己的生活哲學,因此樂在其中,人們無法說他內心裡沒有豐沛的生命能量。而如果一個人為了追求富貴成果卻不擇手段,不去思考自己能否認同該種投資背後的原則和價值,則這種財富肯定如過眼雲煙,只能短暫欣賞一下,最終卻與自己的生命無關。

許多人以為孔子是個窮光蛋,所以樂在簡單而清貧的生活。殊不知,孔子教育出無數富貴型的弟子,有的當大官,有的當大商人,這些弟子的富貴結果,都來自於遵循符合他生活原則的富貴之道,因此能結出各自不同的富貴果子。

人生的財富是要由內而外的活出來,能活出一棵財富大樹的人,自然能樂在工作、樂在投資與樂在生活。至於富貴樹能否開花結果,有時與機運有關,人們無法保證一輩子能結多少果子,但卻能知道,自己此刻是否能樂在生活呢?

Sunday, June 28, 2009

投資自我穩賺不賠

長短線都有把握
投資自我穩賺不賠

一提起“投資”,許多人總覺得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總以為一定要投資在某種形式的物品上,比如股票、房地產、黃金、基金、債券或其他等等。

投資是為了取得回報,但在金融市場動盪時期,上述種種投資工具都大跌。
但,有一種投資,是長線及你可以掌握回報的。

那就是投資自己!

《週末畫報-財富》報導說,從長線來看,有一個“投資產品”永遠都是最佳的--“你自己”。
自我投資就是投資上的所謂SWAP的最基本的概念。

想無論長短線都穩賺不賠?今天開始投資自己吧!

不斷提升技能

首先,我們必須花時間不斷地去學習,更新自己的技能。事實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都是基礎知識、自學的能力和方法。

隨著當代社會的日新月異,單靠學校里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使自己在職場上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可以說畢業只是起點,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大事。
在新的技能中,軟性的技能譬如人與人之間如何交往、寫作水平的發展、公開講演的能力等,往往比硬性的技能更為重要。

這些技能不僅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更能使別人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
硬性的技能也要不斷地加以更新。比如,電腦技術差不多每隔三、五年,就會有一波全面的技術更替,變化最為迅速。

從事資訊科技的人一定要隨時跟進,以免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于人。

借助有利工具

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今經濟如此不景氣,人們一定都收緊荷包不願亂花錢了。不過該花的還是得花。比如一台新電腦或一套新工具,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工作效率。

目前各類工具也都在大幅打折出售,何不趁此機會更新自己的工具呢。
再次是結交新朋友。有句名言:“lt’s who you know,not what you know”(重要的不是你認識什么,而是你認識誰)。

在這艱難的時刻,絕大多數的工作機會都是通過朋友介紹得來的,撒開一張朋友之間的網絡,比獵頭找到工作的機會多得多。

想交朋友並不難,如參加專業協會的俱樂部,加入他們的聯誼活動;或參加教會活動,做一些慈善機構的義務工作。

同時與家人和親戚保持良好的互動,以防一旦財務出現狀況,能夠得到親人的幫助。今天我們挪出點時間給家人和社會作為時間投資,將來是會有長線回報的。

形象合乎時宜

據統計數字顯示,形象出眾的人比較容易找到高薪的工作。我們的衣柜里衣服不必太多,但一定要有適合各種不同場合、不同季節的衣飾。

需要庄重時不能太隨意,需要隨意時不必刻意雕琢。美容、膚色、飾品、髮型的搭配是一大學問,這些錢的投入也是一種必要的投資。

比如去健身房保持體形、體態的優雅,塑造出一個積極正面合乎時宜的形象,也是事半功倍的。

賺錢的秘密心法

常看到許多人為了賺錢而煩惱萬端,但這些人費盡千辛萬苦,想要去找一套賺錢秘笈,但卻不知道,這套賺錢秘方在他心裡,而不在外面。

古代希臘哲學家常用一些我們現代人聽不懂的語言、詞彙和邏輯,在探討一些我們覺得很平凡的事情,殊不知,這些探討就是在尋找一種智慧,能夠讓人類活得更充實、愉快與充滿財富。

比如說,古代哲學家常探討的一個問題是:樹是怎麼來的?

多數現代人會覺得很簡單,因為樹就是從小樹來的,小樹則是從種子發芽來的,樹就是從樹種裡來的,如此簡單。

但古希臘人天天與大自然為伍,他每天、每週、每月和一棵樹共同成長,他看到的,或說體驗到的,是不一樣的東西。他認為有一種生命的潛能,藏在種子裡,讓這粒小小的種子,會成為一棵大樹。

現代人不這麼想,是因為我們每天忙著上學校、上班,每天都在水泥叢林裡奔波,我們看不到一棵樹從地底下冒出頭的樣子,體會不到小樹慢慢成長的變化,更看不到一株樹倒下的樣貌。在都市裡,樹是長到一定程度後,才被從鄉下樹園裡移植過來的,倒下的樹,也會有清道夫立刻運走,我們看不到生命的潛能在樹幹裡頭做功。

古代人與樹為伍,與樹同生滅,他們對樹的觀察,自然深刻得多。

希臘哲學家從邏輯上探討樹是怎麼來的,蘇格拉底提出這個問題,並啟發了大弟子柏拉圖認為:天上有一種樹的理想形態,這種理想形態雖在天上,卻又落在現實的樹種裡,讓樹種想朝著這種完美的樹的理型去發展、發揮,終有一天,樹的完美型態將會生根發芽,被樹種實踐出來。

柏拉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則認為,老師錯了,樹種與樹是不同的概念,兩個不一樣的東西,為何會產生質變呢?這肯定是不可能的,除非,樹種裡原來就有一棵小樹存在,否則,樹種裡長不出樹。

亞里斯多德用樹的"潛能"潛藏在種子裡,來說明種子何以會變成一棵樹。這也是亞里斯多德著名的哲學理論---潛能論:萬事萬物都有許多的潛型,潛藏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只有等他發展完成時,後知後覺的人們才會發現。

話說回來,蘇格拉底引導學生去思考腦袋裡的秘密,而徒弟柏拉圖找到了天上的理型,徒孫亞里斯多德找到了地上的潛能。但不管答案是什麼,我覺得這些哲學家都試著活出最完美的哲學家典範,他們在人們不假思索的地方,發現並解讀了宇宙的奧秘。

致富秘密心法,是什麼呢?

今天假如你是個窮人,卻想變成有錢人,或者去學習一套致富的快速方法,那麼我想告訴你,從邏輯上來說,窮人與富人是兩個不同的命題或概念,就跟黑與白一樣,黑的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也不可能變成黑的。

窮人如果想變成富人,一定得要找出那個變黑為白的秘密。從柏拉圖的角度看,這個秘密在天上,一個窮人必須取法天上完美的富人典型,去努力師法富人,則有那麼一天,你會從窮酸的樣貌慢慢活出富人的形態。

這是一種方法,卻也是許多投資人努力想學習的,所以,許多人在投資市場上努力學習換腦袋---換一顆有錢人的腦袋。但這些人忘了,在取法有錢人之前,應該先想想,完美的有錢人應該是什麼樣貌?如果是自私自利的腦袋,這是完美的有錢人理型嗎?如果不是,你學來了也不快樂,也註定會失敗。

另一種方法是亞里斯多德的說法,要想變成有錢人,得先承認你的內心有富人的潛能,你要從今天起就要像個有錢人一樣思考,如此,慢慢的,透過時間的發酵,你會慢慢變成一個小有錢人,然後,通過風風雨雨的考驗,再變成大有錢人。

許多教人存款致富的理財專家,正是循著這個路徑,去告訴投資人不要看輕小錢的價值,只有積攢小錢,小錢才會變成大錢,因為---小錢裡有大錢的潛能和潛在的可能性。但不少人也在這個過程裡發現,潛能要長大茁壯,需要時間,沒有耐心等潛能冒出頭來的人,終究會揠苗助長,換來更悲慘的實現結果。

說了這麼多,賺錢的秘密心法是什麼呢?

答案在你心裡,你想要透過哪條途徑,從窮人變成富人呢?那條途徑在你腦袋裡、性格裡與生命裡,它不在任何財經專家的嘴巴裡。但如果你認為你天生注定是個窮人,那很抱歉,窮人與富人是兩個國度,並不相連的,除非你找出那個質變到量變的致富秘密,否則,你只能活在貧窮現狀裡。

也許你覺得很囉唆,也很老生常談,但我還是要下個結論給你---致富的秘密心法在你心裡,如此簡單!

窮理財、富投資

財富管理市場,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稱之為:「窮理財、富投資」。這意思是說,許多人的理財能力很薄弱,也因為理財力不佳而讓生活陷入困窘,卻老希望透過學習投資來翻本,渴望快速成為大有錢人。

這邊的所用的「窮」、「富」都是動詞,窮理財不是指理財會讓人很窮,而是說人的理財觀念多數很窮困,不太清楚什麼叫理財。富投資也不是指人們能夠從投資致富,而是指多數人都勇敢在投資路上奮勇向前,擁有豐富的經驗,但真正能賺到錢的人,卻並不是很多。

為什麼富於投資,卻未必真能賺到錢呢?問題恐怕出在窮理財身上!

理財理論上是一種謀求日常收支平衡的財務管理觀念和能力,有多少錢,用多少錢,並做好財務風險管理,這種行為便可稱之為理財。

投資則是冒著市場風險,去追求錢滾錢,靠錢財生出更多錢財的行為,這當中存在著虧損的風險,也存在著盈利的機會,因此必須靠理性加以判斷市場方向,也要靠感性承擔市場波動壓力。

投資如果是一條波動的溪流,理財則是一條調節溪水流量的水庫或池塘。

投資有時像看天吃飯,景氣不好時,工商百業蕭條,投資人將蒙受資金枯竭的風險。理財則像我們家門前有口池塘,管它溪水是漲是跌,鵝兒總能在綠水上戲弄清波。

許多人總喜歡冒險在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與基金市場上逐浪而居,卻忽略為自己挖掘好一口方塘、一座引流入庫的水壩。因為缺了這口調控投資溪水流量的水塘,人們的投資績效因此暴起暴落,行情大好時能賺大錢,市場困窘時就跟著資產一落千丈。

富於投資而窮於理財的下場,就是管不好自己的錢,讓投資帳戶裡的資產明細宛如溪水湍流,夜半來,天明去,財富漲漲跌跌似過眼雲煙,朝來暮去。

但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努力學習紮紮實實的理財之道,而老想追逐那萬溪奔流的財富美景呢?這或許是因為太多財富管理書籍喜歡譏嘲那些不善於投資的上班族,認為不懂得靠錢賺錢的人是傻瓜、是窮爸爸、是窮於為工作賣命的理財門外漢。

許多上班族不明白的是,不懂投資與不懂理財是兩回事,一個傻傻只會做定存、買儲蓄險的人,理財效益雖不高,但至少現金流量不會枯竭,家門口永遠有一方小池塘不愁飢渴,何必非要羨慕那些喜歡在海上衝浪的有錢人呢?

善於理財,何必一定要善於投資?但善於投資卻不善於理財者,盲目追逐金錢,卻不知將現金導入一個對他生活有意義的理財架構裡,這種窮理財、富投資又有何好處呢?

明代大儒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話挪到現代財富管理市場來說,正說明了善於理財又善於投資者的境界,因為他們善於金錢收支管理,也善於靠投資提升財務架構裡的現金流量。

在穩健理財的架構裡,挪出部分資金到投資市場搞活水,則池塘水源非僅上班的工作收入,還有股票、房地產、基金等投資收益,這豈非理財、投資兩者兼美之事呢?

富理財又富投資,才是現代職場上班族該學習的財富管理之道。若你家門前有半畝方塘,相信在世紀金融海嘯期間,你也能享受那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投資樂趣吧!瞧,股價不已如白雲無心出岫,驚驚漲在你水塘上了嗎?

都市“窮忙族”‧怎樣脫貧

“窮忙族”不一定就是指失業者或者低收入在職者,也可能是身兼數職的高薪白領,有很多全職的高薪受雇者也可能淪為工作窮人。

李小姐是一家公司的職員,採購、發貨、訂機票、收發快遞、維修、衛生、安維護等等瑣碎事情一律由她負責。但是細想起來,自己已經3年沒有加薪了。每月那千餘元薪水,一眨眼就花光了,不要提買房子,日常生活似乎都難以維持,她感覺自己“越忙越窮”。
其實,李小姐只是現在新興龐大的“窮忙族”中的一員。

種原因導致“窮忙”

“窮忙族”產生的原因很多,不過,除了因薪水少而窮忙的人,那些為了填補空虛生活而大肆花費,為了花費而重返空虛的“窮忙”人群,也被認為是“窮忙族”。

也就是說,“窮忙族”不一定就是指失業者或者低收入在職者,也可能是身兼數職的高薪白領,有很多全職的高薪受雇者也可能淪為工作窮人。這些人或者為了養家餬口,或者為了追慕虛榮、滿足消費的慾望,而犧牲了自提昇的投資甚至身體健康。

如今,“窮忙族”與富者的分化越來越明顯――富者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有多餘時間吸收新知,懂得多元渠道投資、累積財富,閒暇時還能考證照,念EMBA,加專業能力,升遷更迅速;而前者還停留在勞時代,忙於處理事務性工作,對公司產值貢獻度不大,薪資水平無法和付出的勞力成比率,他們為了養家活口,甚至要兼好幾份工作,沒有時間投資自己,到最後成惡性循環。

兩大類人在“窮忙”

專家認為,“窮忙族”可以分為“月光型窮忙族”和“高收入無規劃型窮忙族”兩大類。其中,“月光型窮忙族”是指賺錢不多,又不會理財,賺的錢都花光了的月光族。“高收入無規劃型窮忙族”主要是指廣告、公關這種特別苦的行業的某些從業人員。他們的收入並不低,但是每天都特別忙,沒有時間給自己做規劃。要想擺脫“窮忙”狀態,關鍵是要做好規劃,包括理財規劃、職業規劃,乃至人生規劃。

“月光型窮忙族”首要任務是學會理財。比如,先從記賬開始,每天記下自己的花銷,看看錢都花到哪裡去了,然後分析哪些是固定費,哪些是可以節省下來的。除了學習理財之外,就是再忙也要擠出時間積極給自己“充電”,增強競爭力,才可能逐步升職、提高薪水,取得成就感。

制定明確職業規劃

“高收入無規劃型窮忙族”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職業和人生規劃。通常來說,成功的職業規劃,是要給自己確定目標。工作幾年之後,能達到一個甚麼樣狀態一定要明晰。

不少“窮忙族”只埋頭做事情,每天都忙得不得了,不給自己制定詳細、明確的職業規劃,後來就發現,自己的行業不錯、公司也不差,但是總沒甚麼進步。這類“窮忙族”中,還有一部份人是入錯了行,在大學畢業兩三年後,才認識到自己真的不喜歡這行,或者是很努力,但是缺乏這方面的天賦,總是沒有成果,一直在“窮忙“。那麼,就要考慮及時轉行。

Friday, June 26, 2009

快樂是什麼?

為何無法持續感覺快樂?如何重新成功地回到快樂狀態?什麼狀況下感受到快樂?快樂有多少種類?喜歡被尊敬、被喜歡、被討好,快樂是不是兩極的,一個巴掌拍不響,需要兩人或兩人以上互動才能感受到呢?靜坐所得的神秘經驗,是否是像蘇東坡後赤壁賦中一樣,為了重新感受到喜悅,自己將自然動物鶴變化成道士的方法呢?

如果投資理財的最終目標是快樂的維持與擴大,哪麼我們一直繞著如何增加財富去思考,而沒有想到快樂是存在人與人之間的,財富數字增加,雖然增加你可以運用的生命能量範圍,如果只是將生命能量用在沒有快樂效用的方向上,在多財富,也沒有增加幸福的效果。

追求愉悅(PLEASURE SEEKER)性格,是對強烈儲蓄性格的調劑方式,儲蓄性格的往往認為購買增加愉悅的物質是浪費的行為,而浪費的行為若不自制,就會變成奢侈的習慣,讓已累積的財富快速縮減,降低強烈儲蓄性格者所亟需的安全感。平衡的思考方式是在財務安全無虞的狀況下,適量定量地培養追求愉悅的性格與習慣。

Sunday, May 31, 2009

每日一句理財真心話


擁有不是財富,能享受才是財富。

Saturday, May 30, 2009

做好理財規劃是幫助一般人獲得財富自由人生幸福最好的一種方式

Friday, May 29, 2009


理財規劃是要追求人生快樂的最大化

Thursday, May 28, 2009


經濟是家庭的命脈,管不好錢,家庭生活很難快樂

Tuesday, May 26, 2009


是沒知識的錯,不是想賺大錢的欲望的錯

Sunday, May 24, 2009


百川匯海,是百川自行流入大海,並非大海去自行強搶百川之水,賺錢之道也是如此

Friday, May 22, 2009


很多人以為理財就只是投資,其實不然,實際上重點在事前的計畫,按計畫執行與修正,達成真正設定的人生目標,財富累積其實只是為了達成目標所需要的資源之一

Thursday, May 21, 2009


有錢人都很重視儲蓄與投資。他們不會因為有錢,就隨便花錢,隨便投資,他們反而是很仔細地選擇消費,精打細算,十分重視理財這件事。

Wednesday, May 20, 2009

理財規劃可以是依據人生的進程,逐步調整的計畫,以便在人生不同的時期,穩穩地駛向自己的目標。

Tuesday, May 19, 2009


財務自由比較像是一種心態,而不只是一個淨值數字而已。財務自由是過程而不是一個終極目標,是一種即使達到目的,也還要繼續持續延續的活動

Sunday, May 17, 2009


沒有人天生就會理財,理財是可以學習的,越早開始越好

Saturday, May 16, 2009


理財規劃不能讓你快速致富,但是為你準備美滿人生的財務地圖

Friday, May 15, 2009


淨值是代表你目前已累積的財富最接近的一個數字。越清楚知道自己的淨值,以及資產負債分布的狀況,越有可能理好財

Thursday, May 14, 2009

如何使用你下班後的時間,對30歲前的上班族十分重要,會影響未來最大

Wednesday, May 13, 2009

個人投資理財首要的課題是,日常生活的財務要健全,再來談學習如何投資才有意義

Tuesday, May 12, 2009

每個人理財成功的方式都不同,但是每個理財失敗的人原因都很像,都是什麼都沒做,浪費時間玩樂消費花錢,虛擲光陰抱怨別人

Sunday, May 10, 2009

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同樣的也不會平白無故的從手上溜走,謹慎地管理收入與支出,增加多元收入,減少非必要支出,是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

Saturday, May 9, 2009

凡是比較有財務規劃傾向的人,往往他們同時也是受訪者中淨資產較高的人

Friday, May 8, 2009

對已經拿到手的現金一視同仁,這錢該花則花,不要因為心理上覺得是『多出來的錢』,而亂浪費。

Wednesday, May 6, 2009

理財規劃是要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壕溝上,搭起可行的橋樑。

Tuesday, May 5, 2009

錢多的人固然需要理財規劃,其實錢少的人更需要理財規劃

Saturday, May 2, 2009

相信自己辦得到,是開始自己理財時,最重要的信念,你要相信理財不是自己無法掌握的課題,才不會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就輕易放棄。

Friday, May 1, 2009

投資理財規劃DIY自己來,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現在的財務狀況,有多少資產,有多少負債,淨值多少

Thursday, April 30, 2009

每日一句理財真心話

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自己的目標,早立定目標,才能提高成功的機率

Tuesday, April 28, 2009

沒錢該如何理財?

這一陣子全球股市漸入佳境,許多人開始打探投資方向,希望把資金有效率的擺放到最有漲相的地方。

但我記得,才剛剛是幾個月前,甚至是幾週前,在公開場合碰到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呼籲他們勇敢的逢低進場撿便宜貨,多數人的答案都是:「我是覺得股市低點已到,很值得投資,但無奈,錢都被套牢了,沒錢可投資。」

沒錢可投資?真的嗎?

這真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時多數人認為沒錢可投資,可是才幾個月光景,股價更高了,股票更貴了,市場上的熱錢卻蜂擁而出。

錢從哪裡跑出來呢?從銀行活儲、定存單、外幣存款、儲蓄型保險質押、房地產貸款與變賣高價黃金等地方,轉換資金方向而流入證券戶頭。一夕之間,大家似乎又變得有錢了,證券市場也出現了散戶回籠、資金豐沛的現象。

這些錢實際上一直都在,存在於投資人的資產負債表上,也存在於投資人的理財架構裡,只端視投資者想不想調度資金,適時投入證券市場而已。

這種現象,反映了什麼問題呢?這是投資人誤解理財與投資,甚至相互錯用,導致投資與理財一團亂的現象。

投資人應該先明白,理財是一種管理錢財的行為,只要人活著一天,就必須有調度與管理資金的能力。即使是廟口乞討的街友,也必須量入為出,做好現金流量的管理。

理財不可一日荒廢,這是現代人必須要有的理財意識,所以不可能有人沒錢可理,即使是負債者,也要學會負債的金錢管理。

至於投資呢?投資應該是要做好資產低買高賣的佈局和準備,在資產價格較為便宜時,購入資產,並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和時間,以圖謀將來能夠以更高價格出脫資產,換取回報。

投資是有風險的,因此必須抓準低買、高賣的時機。

理財如果說是一種管理錢財的能力,不可一日荒廢,那麼,這就好像軍隊的後勤管理一樣,不管國家要不要打仗,三軍部隊該吃的、穿的、喝的,該有的武器彈藥,通通都要所準備。

投資,則像是調動資金部隊前往高風險的市場作戰。為了確保投資不虧損,最高的戰略方針是在市場的低點出擊,而非等到股價高揚、價格攀高時,資金才一頭熱的砸入市場裡。

如果一兩個月前,投資人明知市場低點已到,卻哭喊三軍部隊全被套牢在去年的股市高點,因而沒錢可投資時,實際上,他只是不願意做好正確的理財後勤管理,不願意調整資產組合,適時勻出資金來抓緊佈局股市的大好時機。

如果投資人當時真的是後勤無力,口袋空空如也,那麼,此時此刻,股價已比日前攀高數成以上時,他又如何能憑空擠出這麼多現金,瘋擁的將熱錢擠入股市呢?

這可見,多數人口袋裡都有錢,只是不願意透過理財來調度可投資之資金。等到投資市場多頭氣氛熾熱時,可投資之錢,卻又跑出來買較為高價的股票了。

這類的人,到底是不善理財?還是不懂投資呢?說實在,我也搞不懂,只是感覺,原來大家都有錢
可投資呀,只是,大家都推出「沒錢可投資」的擋箭牌,不願意在正確的時點作投資,更不願意在正確的投資點上做好理財管理。

這種理財、投資的錯亂現象,散戶投資人若不亟思改善,只怕投資虧錢,永無寧日!

讓理財規劃幫你一天一天完成夢想

什麼是理財專家最不想讓你知道的秘密呢?那就是累積財富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理財也沒有那麼難以理解。理財專家希望你以為金融市場瞬息萬變,金融商品是複雜難懂的,所以你需要理財專家的推薦與建議,你需要艱深的數學與電腦軟體才能理好財,所以必須按照他的建議來購買基金或保險,需要他帶領著你做買進賣出與資產配置的調整,其實,這些都祇是為了行銷產品而設計的話術而已。
理財專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

理財其實不只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理財規劃就是妥善安排你目前的財務資源,以便能順利達成你未來的財務目標,這包含你的資產負債管理,現金流量管理,以及未來目標的設定與計畫的執行與修正。 但是,每天有多少人以為理財就是投資,理財就是要追逐最新的市場趨勢,有多少民眾每天被灌輸相似的觀念,只要跟著專家你就可以從金融市場獲得超額報酬,放心地把錢交給專家們管理,只要抓準時機,你就可以靠理財快速累積財富。 以下就是一些例子,理財專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情:

1. 理財不難,任何人都能做到某些程度的自我理財規劃。
2. 你不需要符合很高的淨值門檻,繳很高的手續費,才能買到相當好的理財規劃服務。
3. 越高的交易成本與管理成本,投資績效就越差。
4. 你比理財專員更了解,什麼是對你自己最合適的理財規劃,怎樣才能讓你的財務健全,人生更幸福。
5. 你和理財專員的目標是衝突的,你要的是更幸福的人生,他要的是更多的交易次數,與更大的資產管理規模。


想一想你每次與理財專家溝通的過程,不論是從理財專員、保險業務、是證券商經紀、投信基金的業務,加總起來你已經付出了多少的交易手續費,這些反覆的交易,到底有沒有真正幫到你,有沒有給你一個安心的長期理財計畫,來讓你圓夢,還是只是不斷要你追逐短期績效,這種短線心態,根本不可能成功地讓你有幸福的感覺。

試想你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財規劃。你完全了解自己未來的目標;也知道要如何一步步去達成;遇到來推銷的理財專員、保險業務,你也知道如何分辨與慎選產品;關於投資,你也了解該如何長期穩健投資。

生命的理財觀

我認為錢是個很有趣的東西,金錢像是一種生命能量的儲存體,我們都知道時光是沒有辦法重來的,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沒有人可以比別人多一點,但是錢很特別,我們通常每天都要用時間去賺取金錢,然後用賺來的金錢來滿足我們再其他時間消費的需要,錢就好像是代表我們所付出工作時間裏的生命能量,錢比生命能量特別的地方是它可以被儲存,而且還可以用來與人交易,而理財對我而言就是去管理好我所擁有的生命能量。

例如:如果我認為我的生命能量一小時至少要值50元,則每次我要消費的時候,例如要買一個6000元的電腦,我就會想到這必須花掉我120個小時的生命,我就要衡量這個消費能否帶給我相當於120個小時的歡樂時光,如果可以,這個消費才算是合理的。除了花費金錢時要像花費生命一般地謹慎。對於儲蓄下來的金錢,也要像珍惜閒暇時光一般地珍惜,要好好利用儲蓄下來的金錢,去做有意義的投資,讓金錢來為你賺錢,就好像你將生命的能量借給別人使用,別人除了要還你錢還必須加上利息。

理財對我而言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一生,一方面為未來的時光準備,一方面享受當下,在生活中許多的目標間尋找平衡,掌握自己的人生,實踐自己的夢想,為任何可能的不幸先做好預防準備的工作,關於投資,就好似善於觀察千里馬的伯樂,將你的時光投資在有未來的千里馬上,必定能有好的回報。

理財與減肥相似的地方

為什麼要將減肥與理財放在一起比較呢?因為身體健康與財務健康是現代人生活快樂的兩大基石。而肥胖是現代人最常見不過的健康問題,報章雜誌隨時可以見到許多減肥的專欄,或是介紹各種減肥產品的節目,減肥簡直就是永遠沒有終點的戰爭,不論男女老幼,人人都想要再瘦一點,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宣稱它有神奇的減肥效果,可以快速輕鬆的幫你減輕體重,只要你買它的產品並長期的使用。

可是我們卻常發現,這些產品用到我身上卻都沒效,或者效果不能持久,更糟的是,有時候還造成身體永久的傷害,其實我們未嘗不知道減肥之道無他,多運動少吃東西,無奈我們卻無法做到,想倚賴外來的藥物或祕方,想快速達到健肥效果,卻適得其反。這跟現代人理財所遇到的問題實在很像,電視報章隨時可以見到許多理財的專欄,告訴你現在買什麼做什麼可以最快賺到最多錢,只要你買他們的會員,或是買他們的基金,只要長期加入會員,或定期定額長期持有基金就可以輕鬆賺到很多錢,可是身邊朋友或自己投資後卻不乏失敗的例子,其實我們未嘗不知道理財之道無他,減少消費支出慾望才能存錢開始投資,不要聽信消息明牌。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自己多研究,要自己多增加知識,要自己能判斷才能理財成功,如果對方不想讓你看懂搞懂,跟你說這個很難很複雜你不需要知道,他大慨就有難言之隱,不要冒未知的風險去投資,少賠就是賺錢的開始,只是知道這麼簡單的道理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大部分的人卻還是不斷追逐明牌秘方,真是飛蛾撲火至死無悔啊。

努力賺錢,拼命省錢,盡情歡笑

不記得是在哪本鼓勵人奉獻的宗教雜誌上看到『努力賺錢,拼命省錢,盡力奉獻。』,最近又到了資訊月,我太太原本一直在考慮是否要買台筆記型電腦,作為她翻譯的工具,雖然家裏已經有一台個人電腦,不過通常我們兩人要共享。

有時她想如果有一部筆記型電腦,她可以帶著可愛的筆記電腦和要翻譯的書,去類似星巴克的咖啡屋,消磨一個下午,可以一邊工作,又可以有享樂的感覺,不必一直被鎖在家中的電腦之前,好像是個不錯的想法。我幫她選了一台TOSHIBA的R150,重量只要1.1公斤,相對她瘦小的身材,我想應該比較容易攜帶,不過價錢並不便宜,定價NT$5990元,我跟她說,我買來送她,她說還要考慮考慮,這5000 元如果拿來整理裝修書房也很好,一台電腦要6000元很貴的,她想也許翻完第二本書之後,就不太想繼續翻譯書籍了,想要試試翻譯錄影帶,或再回頭去為電腦網站翻譯,比翻譯書籍好賺多了,雖然看到自己翻好的文字印刷成鉛字,變成一本躺在誠品的書,很過癮,但是有個一兩本也就夠了,也許到時候就不會需要筆記型電腦了。至於到星巴克用筆記型電腦翻譯,好像也沒有那麼迫切,把錢省下來也許能有更有效的利用。

她問我她是不是太節省了,我說她賺錢不容易,自然要好好省錢,就是這時候我突然到這句話:『努力賺錢,拼命省錢,盡力奉獻。』我說最後一句如果改一下,也許大家比較容易接受吧。人生中的歡笑,不是用錢可以買到的,但是只有先做到前兩句『努力賺錢,拼命省錢』,我們才能有個穩定的經濟基礎,來盡情歡笑。

為何很多人沒辦法成為有錢人?

為何很多人沒辦法成為有錢人?因為他們沒有把他當作一件重要的目標來追求,也許是認為自己永遠沒有希望而自我放棄,也許是生活的太散漫而隨波逐流。理財需要努力,需要紀律,需要一個願景來努力奮鬥。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同樣的也不會平白無故的從手上溜走,謹慎地管理收入與支出,增加多元收入,減少非必要支出,是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

看看四週的朋友,應該很容易發現哪些人將會成為有錢人,哪些若不改變,將沒辦法成為有錢人。你應該努力減少固定性支出,例如買車而來的每月貸款支出,每年的車險支出,每月的油錢支出,每天的停車支出,每月的罰單支出,並避免衝動性的支出,只穿一次的服裝,只玩一次的電視遊樂器,只用一次的廚房大烤箱。以上再包括每月總結自己的收支報表,檢討改進,這些都不是令人快樂的事,大部分的人都不會主動想做這些事,這也是為何大部分的人都成不了有錢人的原因。

因為他們不夠認真想成為有錢人,他會說[有錢不一定快樂]這類不相關的藉口,來避免做這些會令人不快的事。

Tuesday, March 31, 2009

人人都愛賺錢?

人人都愛賺錢,似乎是現代人生活的寫照。拿到投資理財市場,賺錢更是唯一的指導法則。

當然,就更別提只單純倡導正確理財觀念、投資觀念與認識投資理財之基本遊戲規則的書了,這些書根本引不起市場讀者的興趣。

我想,大概只有笨蛋,才會硬與主流的財經出版市場唱反調,大談管好你的錢、不虧損的基金投資之道了。當然也更別提早期所寫的正確認識技術分析、財經新聞等投資的基礎工具書了。

眼看著市面上充斥著教導投資人如何快速投資致富、理財致富、炒股致富、炒基金致富、炒投資型保單致富、炒房地產、炒期貨....等等致富的書,曾經興起要改變這種投資理財歪風的豪情壯志。無奈,歷經幾年愚公移山式的努力後,才慢慢體悟到,不是沒有作家願意提筆撰寫正確認識投資理財的財經書,而是,這些作家大概都淹沒在主流的暢銷書之林,很快就因銷售業績不佳而銷聲匿跡了。

所以,投資理財市場會形成今日賺錢當道、速成發財夢為主體的文化,其實也有以致之,不能怪誰了。可以說有什麼樣的讀者,就有什麼樣的出版社,自然也就有什麼樣的財經作家了。

可見,愛賺錢,是人類天性;愛快速賺大錢,更是人打娘胎裡就帶來的根性,從古至今,未曾變也!

但偏偏,正確的理財之道是從管好自己的錢,從保守、穩健出發,層層疊疊的將資產推積上去,才有可能將畢生累積的財富,一一作好正確的資產保護與保全,然後才有機會生根、發芽,隨著時間的腳步,慢慢向上自然增長。

財富像種一棵樹,必須耕耘、播種、耐心花時間等待,才有可能累積出可觀的成果。

正確的理財與投資,是一門緩慢致富的學問。花了高額學費取得財務規劃師專業證照的人,諸如CFP、CFA等人,提供給顧客的,都是一套嚴謹、緩慢、低風險的財務規劃。

但這類嚴謹的資產管理與理財學問,實在太不符合現代人期待快速致富的胃口了,因此,報章雜誌與滿市場的主流理財言論,都充斥著:聽專家就對了!跟著專家可以上天堂!要跟著財經大師的腳步來敲金磚!

跟著他人的腳步去賺錢,已被證明是一條有去無回的不歸路,從世紀金融海嘯、從2000年科技泡沫化、從過往無數次股災,無數次投資市場的歷史悲慘經驗都告訴我們,投資若行一條想快速發大財的險路,就必然是條通往煉獄的道路。

但無奈,緩慢、穩健的天堂路無人願走,速成圓發財夢的地獄道,卻滿坑滿谷的摔滿那些相信有夢最美的人。

我有時也覺得滿好笑的,就是,講真話的沒人信,扯開喉嚨大喊台股上萬點的大師、名人,卻被錢追著跑。這該是羨慕?忌妒?還是要為這種市場風氣感到可笑與可悲呢?

人人都愛賺錢,是一種人類天性,也是人類勘不破錢關的關鍵因素。但如果有更多人明白,錢財的正確意義和價值,就不會滿街追錢,卻不知錢為何物?所追者為何物?

錢像人類身後的影子,追逐影子的人,永遠看不見太陽。追逐陽光、追逐人生夢想的人,卻永遠被錢追著跑。

這道理如此簡單,卻罕有人懂。只好不斷來分享給有緣人,希望能有越多人改變逐錢、逐利的風氣,變成追著生命的陽光跑,追著自己的理想跑,讓金錢的影子也跟著真正心中有夢的人跑吧!

錢是誰拿走了?

“魔鏡魔鏡告訴,次貸到底要甚麼?”

如果世界真有一面魔鏡,想必從國家領導人、基金經理至個人投資者都急欲想知道上述答案。從2007年次貸虧損“初生之犢不畏虎”之勢,到目前火燎原的狂風落葉之舉,規模與形式不僅顛覆傳統,前所未有的惡企業倒閉與信貸敗壞消息甚至仍未見谷底。

這場次貸風暴,究竟吞噬多少白花花鈔票,恐怕目前新聞報導的還不到真正虧損的分之一,甚至“兆”已算是最基本的計算單位。

不過,潮落總有潮起,經濟再怎麼史無前例潮,總會有觸底反彈的時機。況且,經濟學家總是滔滔不絕提醒:“趁人不備時搶攻市場”!在不景氣時機切莫灰心,睜大眼睛尋找各式商機才是最重要的!

準備好沒?洗把臉、喝雞精、拿出存摺與計算機,讓《投資致富》率領你踏上“淡市打撈”之旅,男女老少高矮貧富不受限,唯一前提是必須備妥暈船丸,以免看到許多黃金機會而讓你興奮昏頭。
別急!要找必先知道錢在何處,就像要吃魚總要先懂得捕魚吧?若要知道錢藏在何處,總要知道錢為何而流走吧?

許多人用“金融大海嘯”形容這次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所狂捲起的金融大災難。但是,對於海嘯的本質,卻鮮少有人有深入的觀察。如果沒有將焦點多多放對地方的話,那麼,投資者將很難正確洞悉問題的本質,更遑論如何預測與因應金融市場的下一步動向。
例如,目前許多人看到全球股市暴跌,市值蒸發數十兆美元,都會質疑:這些錢究竟跑到哪裡去了?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動用到經濟學或其他高深學問,因為這個問題本身藏著陷阱。

首先,先要找到題目中隱藏的錯誤假設。甚麼假設呢?許多人常會理所當然認為,市值是真正存在的錢,所以市值縮水的話,錢當然就不見了。
“如果你沒拿到錢,我沒拿到錢,那一定是有誰拿了它!”

賣掉股票才有實質賺賠

若保持這種想法,證明你仍是個未合格投資者。這個假設的錯誤在於市值並不是真正存在的錢,而是少部份股票成交價乘上全部的發行股數,所以只有少數為真,其他都是虛的(只在計算上有意義)。
換句話說,今天如果成交價格上漲,市值就會跟隨增加,可是市值增加後每個投資者都拿到錢嗎?沒有!只有真正賣掉股票的人才算拿到錢,其他人都停留在“紙上財富”。也就是說,只要你沒賣掉手中持股,股市上漲對你就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因為第二天若跌回原點,你的紙上財富就會憑空消失。下跌也一樣。若股票沒有現,下滑也只是紙上損失而已,哪天股市漲回來,來去也就一場空。

紙上財富只是一堆數字

所以,股票若沒賣,漲跌都是虛,只有賣掉了,才會把漲跌化為真實的賺賠。而市值裡面,只有極少數股票是真正賣掉的,因此市值絕大部份都是虛的,而市值的增減意義僅供投資者參考而已。

所以回到上述題目就,若質疑股市暴跌蒸發的數十兆市值跑到哪裡去了,答案就是大部份的錢根本沒有真正存在,它們都只是計算上的紙上富貴。所以“蒸發”是虛的,過兩年指數又漲回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本來蒸發的數字,又自動恢復了。基本上,股市上漲的時候沒有人送錢來,下跌的時候也沒有人拿走錢。

既然錢不存在,自然沒有跑去哪裡的問題,只有實際買賣股票的人,才會真正看到錢,產生真正的賺賠。而這幾年橫行全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不是真正的錢,是一種類似股票的概念。所以,不得不佩服那些所謂的華爾街金童,可以用一張嘴憑空變出這些所謂“值錢”東西來。不過這些看似值錢的東西卻可瞬間如泡沫一樣,戳破得無影無蹤,肯定讓投資者無奈感慨。

所以,全世界財富以金本位應該不變的說法其實是不存在的。當大多人將自身準備在未來10至20年要花的錢,在一夕間被迫歸零時,也說是說未來10至20年該有的消費額消失時,這連帶使得生產及工作機會也一起不見,這種損失才是欲哭無淚。

次貸泡沫越吹越大

這10年來新金融商品被過渡包裝,財政槓桿的高成長吸引人、跌得也深,像是泡沬吹得愈大,跌得也愈深。
比如甲發展商向A銀行借10億令吉,談好本利共還18億令吉,分20年還;這時有B銀行跑出來說立刻付給A銀行11億令吉,買了債權,甲就還錢給B銀行;這時有C銀行跑出來說立刻付給B銀行12億令吉,買了債權,甲就還錢給C銀行。

這麼一直賣到D、E、F銀行,看起來像是大家有錢賺。其實那C、D、E、F的現金是怎麼來?一半從發行連動債透過基金招募來的,另一半是銀行之間互相信貨而來的,而銀行間互相將包裝出來的商品炒高,泡沬也吹得愈大。

連鎖性倒閉

這種作法剛開始幾年很好,但若沒有新資金加入,而互相借貸的銀行間有一家倒閉的話,這個泡沫就會開始破滅。
這就是次級房貨的恐怖之處。因為借錢者還不出錢,造成一家金融機構惡性倒閉時,牽連整個互相信貨的銀行以蜘蛛網形式擴散破產,令投資人從吹者的泡沫頂端摔下來,投資最終換來的幾張憑證市值歸零。

資金流轉趨向
1.槓桿
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至30倍槓桿操作。假設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令吉,30倍槓桿就是900億令吉。
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令吉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令吉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得45億令吉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暴利。反之,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A銀行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令吉。

2.CDS合同
由於槓桿操作風險高,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應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槓杆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
比如,A銀行為了逃避槓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銀行或保險公司。
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如何?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000萬令吉,連續10年,總共5億令吉。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可白拿;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認為,如果不違約,它可賺45億令吉,就算拿出5億令吉用來保險,還能淨賺40億令吉。如果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
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率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令吉。
A與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3.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約給你2億令吉,總共200億令吉。
B心想,我的400億令吉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令吉,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成交。
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
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令吉,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令吉。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令吉減去220億令吉,還有180億令吉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
一轉手,C賺了20億令吉。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炒,而全球CDS市場總值甚至曾炒到62兆美元。

4.次貸危機
關鍵來了!
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次貸主要對象反而是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者。
這些人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棟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至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應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都跟著賺錢。
不過,當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時,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投機者終於走頭無路,把房子甩給銀行,此時違約發生。
此時,A仍可明哲保身,雖然大錢賺不著,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
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可能已經轉手至G手裡。
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令吉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1%到2%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令吉。加上300億令吉CDS收購費,G總虧損可能高達1300億令吉,面臨倒閉局面。

5.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令吉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槓杆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
除了A之外,還有A2、A3,甚至至A20等,統統要準備倒閉。
因此G、A、A2至A20等一起來到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遊說,G萬萬不能倒閉,一倒閉的話,所有人都完了。
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此後A至A20保險金總計1000億令吉全部由納稅人支付。

6.美元危機
若把上面的令吉換成美元,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美元。而CDS市場總值是62兆,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兆美元的違約CDS。
這個數字是300億美元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美元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美元。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兆美元;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甚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因此,投資者為了拯救美元相關資產,只能不斷拋售亞洲或中東資產,以大量資金“救火”。不過,惡性倒閉速度比拯救速度來得快,而當時炒高的資產或產品價值與真正擁有的資金數目相差太遠,脫售再多的錢也可能無法“守住”資產,加上這幾年通膨不斷侵蝕,許多消費者不敢消費,才讓世界所有的資金灰飛湮滅!

金融風暴等於經濟蕭條?

其實,市場常喜歡把“金融流動性危機”、“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混為一談,其實這說法不太正確。
當前金融流通性確實因銀行信用緊縮,導致貨幣市場資金流通出現阻礙,加上投資者信心危機,不是到銀行擠兌存款,就是到股票市場兌出現金,導致股市跌、銀行拆借利率走高。
這種貨幣市場、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動性危機,確實已經蔓延成金融倒閉風潮,也是美國政府急欲籌措7000億美元成立金融重整基金來吸收壞賬,及歐洲各國家救援大型行庫主因。

1930大蕭條不會再上演
不過全球經濟危機到底在哪裡?經濟大蕭條已經有徵兆了嗎?當然,現在並不是說事情沒那麼糟糕,但是許多專家和分析員預測美國可能再度上演1930年大蕭條,這恐怕太杞人憂天了。
用數字來看。首先,在1929年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跌幅是40%,相對去年跌幅為34%;失業率方面,1929年時是25%,現在則為7%左右;至於美國經濟成長在1930年代時下降幅度高達25%,消費者物價指數狂跌30%,不過去年杪為止,這些數據都是持續走揚。
很明顯地,目前金融風暴不完全等於經濟蕭條。若經濟學家與政府洞悉這點,或許就可更對症下藥了!

你知道嗎?
小故事,大道理:燒餅理論

兩個人各有100個燒餅,每個燒餅賣1令吉,甲和乙身家都是100令吉。原本都沒有互相買賣,直到有1天,甲花1令吉買乙的1個燒餅,乙再花1令吉買回來,兩人身家都沒變,但是市場上有了流通。
若甲花60令吉買乙燒餅的時候,卻擔心乙不買回燒餅,此時就會出現信用危機。不過,若每個燒餅漲到80令吉時,兩人身家達8000令吉,這時丙發現原來1令吉燒餅已經漲到80令吉了,而且還在持續上漲中,他也立即加入參與買燒餅行列中,這時候出現股票。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並參與進來,這個時候現有的燒餅不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就出現期貨。
這時,所有人的身價都在往上漲,但是有一天大家發現,已經買到10年後的燒餅,現實不能滿足,於是出現動盪危機。而若甲和乙在燒餅漲到120令吉的時候已把燒餅全部賣掉,他們將會大賺,後進來花大價錢買燒餅的人就虧了。若沒實物在手中就不虧,只是身家縮小了,也就是所謂的蒸發。

學投資‧先學認識自己

中國人常說:“三歲定八十。”一個人的性格從小便形成,原來對於你的金錢、投資的取態,也大部份“遺傳”自父母。小時候父母有否向你灌輸要辛勤工作,才得世間財之觀念?父母又是否因“一朝被蛇咬”對股票敬而遠之,令你也覺得投資股票如賭博般高風險?你的理財性格可能跟你父母一樣,或由於痛恨他們而完全相反,重新檢討父母投資上的錯誤,他們是你最好的明燈,讓你無往而不利。

翻開不同開發潛能的書籍,也多以“實現程序”公式(process of manifestation)作為發展的基礎,亦即“想法→感覺→行動=結果”。

想法產生感覺、感覺產生行動、行動便產生結果。你想有股神巴菲特的投資觸覺?又是否日日祈求如比爾蓋茨般成功?

成功不一定要150分智商,是要一個有錢人的投資藍圖。當一個人建立自己投資藍圖,包括對金錢、對投資的想法、感覺與行動。

不過那藍圖又是怎樣形成的?主要是由你所接收的資訊,特別是兒時接收的影響最大,這些信息可能來自父母、兄弟姐妹和老師等。

你也許說不同的小孩長於同一家庭也明顯有不同性格,難道他們不是受同一父母影響嗎?的確每個小孩也存在差異,但請問小孩的金錢觀、投資取態是與生俱來嗎?

不是,它們都是通過學習。教育會對人製造約束,再深化而成自然反射動作,最後會跟隨你一世。
要成功,便先要有成功人士之想法;若想修改們的投資藍圖,就先要了解我們到底被甚麼制約著。

瞭解自己思考模式打破舊約制

“制約”最重要的有兩類;一是“語言設定”,即你小時候聽到甚麼;二是“模仿”,即你小時候看到了甚麼。

首先談談“語言設定”,試想想在你成長過程中聽到甚麼跟金錢、理財有關的話?一時想不起不要緊,給你一些小提示,有無聽過父母說以下的話:錢是萬惡的根源;儲蓄是為了應付不時之需;錢不會從天跌下來;你要努力工作才可賺錢……真是數之不盡。

常常說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可是當我們在潛意識中必須從情感與理性邏輯間做決定時,情感勝算明顯高多了。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運用他的電腦知識幫人做網頁,又運用獨有的財經觸覺自行作投資,工作時間不長,但收入可能遠比一個初出茅蘆、月入一萬多的年輕人為多。不過他的父母可能會不斷抱怨:“你幾時可正正式式找份工?你這樣沒出色,不辛苦那得世間財!”少年人最終也“腳踏實
地”工作。

不過可否想過大部份人的第一桶金不是從工作賺回來?日日出入高級會所、下午打高爾夫球又是誰?總不是朝九晚九的“勤勞一族”吧!

若要改變“語言設定”,須經四個步驟:首先要察覺,若不知它的存在,根本談不上改變;然後是理解,瞭解這些想法如何影響你的財政;再跟它劃清界線,知道那種方式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最後是重新設定自己對財富思考方式。

生活培養出處事態度

第二種制約是“模仿”,人從小開始,大部份的能力也是靠模仿學來的,理財態度亦如是。父母到底是花錢,還早一些很節儉?善於投資獲利,還是根本不涉足投資?他們收入穩定,或時有時無?在你身上,總有父母的影子。

你可能說剛與父母相反,那其實與你對父母有多少的憤怒與不滿有關,愈是痛恨,就愈會不同。
小時候我們對父母的理財方式無權過問,縱使不滿也無從發泄。例如有些父母即使有足夠金錢,但生活卻過度節儉,從未跟子女遠遊,從不去高級餐廳飯,子女長大可自力更新,便變成“大花筒”,甚至因過度消費而欠下纍纍卡數,這是對過去之補償,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報復。

後天自覺最重要

不一定所有反父母而行的事也是錯誤。如父母理財習慣不好,相反可能是件好事,但若他們投資有道,而你要作不必之反抗,那便可能令你出現財政困難。

但不容置疑的,你的理財方式多與父母任何一方相近,或集合雙方之長短。那是否不能更改?非也,同樣可根據後天的自覺,實踐“察覺、理解、劃清界線與重新設定”4個步驟。

想想投資理財方法與父母哪些是完全一樣或相反,瞭解它如何影響你作的投資決定,明白它只是你學習的對象,你絕對有能力選擇與改變,並設立自己的投資取態。

若不想走太多的“冤枉路”,今日開始就好好分析父母在投資理財上之錯誤,學習他們的優點,也從中反觀自己潛在的不足,在投資路上重新出發。

洞察財富4大週期

絕大部份個人及家庭都會在生活中經歷連續的財務事件。在經歷這個階段時,他們都需要透過改各自的財務策略,來反映各自不斷進化的需求與財務狀況。

在首篇文章中,聯昌私人銀行將協助讀者洞察及瞭解不同的財富週期及每個不同階段對個人財富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美國19世紀初的著名作家拉爾夫沃爾多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經說過:“創造財富需要極大的勇氣與謹慎的態度來輔助,而當你擁有它的時候,你需要10倍的技能來維持它。”

西方世界在後來也開始瞭解累積及保存財富的重要與難度。每個人都會經歷由不同階段組成的生命週期,而每個階段都會出現特定的財務需求及本身想達成的目標。

這個不同的階段被稱為“財富週期”(Cycle of Wealth)。西方相關單位也非常積極提倡這個概念,因為這週期佔據顯著地位,在建立與維持一個人的財富時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項調查顯示,大部份大馬人還未正式採用財富週期方程式,取而代之的反而是零碎的管理方式,並專注在創造及增加本身的財富,同時也時常忽略保存與分配的一環。

其實,忽視這週期中的其中一環都會對一個人的退休生活帶來衝擊,並為家庭成員及下一代的供應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採用符合財富週期的正確方式將協助減輕不穩定的財務狀況與危機。
適當規劃不同週期
財富週期一般由4個支柱組成,既是財富的創造、加強、保存與分配。

“財富創造”也被稱為“開辦”,為週期內的首個支柱。它在財富累積過程中的基礎建立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創造財富者”為那些處於專業生涯初期階段的個體,他們傾向擁有更大的財務責任,例如貸款及信貸認購。一般上,他們的債務都高於本身的收入。

這群人的財富決定大多傾向短期規劃,並時常採納較積極的投資性格,以尋求擴大本身資產回酬的方法。

當財富被建立及創造後,這群人都會處於事業生涯的中至後期階段,並會將焦點轉向“加強財富”一環。這週期的基本目的為透過風險或更佳的資本保護策略來倍增及加強所累積資產的回酬水平。
這就是透過適度的資產分配,讓他們有能力去確定適合自己的金融權益及投資產品,以獲取更高的收入。管理所獲得的財富也是這個階段的關鍵部份,當中包括稅務考量及債務管理。

“財富保存”則將在一個人已建立顯著的財富數額後開始運作。首要策略為確定財富獲得正確的管理,而財富保護也是當中關鍵目標。在這個階段,財務組合將在更佳的專注點下獲得管理,並在獲取收入的當兒縮小風險水平。

個人及家庭在很多時候都無法預期及為這週期做好準備。他們只專注於累積財富方面,但最後卻在沒有恰當的財務管理結構協助下幾乎失去所擁有的一切。

最後是“財富分配”部份,即是確定地將自己的資產或財富,甚至業務做最全面及最佳的轉移或分發,並根據各自的心願進行。這也是大部份個人與家庭所忽略的部份。

財產與繼承權計劃應該好好獲得管理,以確保家庭財富及家庭生意的控制權,能在有序的狀況下移交予下一代。

太多人意識到創造財富是最容易的部份。“以長期來看”,百萬富翁企業家及學者羅勃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說:“這不關乎你能創造多少財富,而是你可以存下多少,並可眷顧多少個下一代。”

因此,透過信託及遺囑結構來進行財富分配,將協助確定一個人的財富可以持續多久,並保證每個人夢想中的遺產繁榮獲得延續。

每個人都夢想能在退休時能夠擁有財務自由,或至少希望自己不必再受到財務束縛。其實大家可以透過正確採用財富管理週期來達到上述夢想。

實質上,一個人需要瞭解使用財富週期的首要成功元素,即是知道在何時需要進行何類適當的步驟與計劃。

把握4次置產黃金機會

2008下半年物價漲勢升溫,隨之而來的通膨率創新高,許多人知道投資房地產可以保值,而且可以獲利,可是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卻怎麼也買不下手,自己住的房屋雖然賬面漲了價,卻又無法出售獲利,真正面對“有價無市”的窘境。

新一波的全球金融危機,對美洲、歐洲及亞洲多個市場帶來巨大衝擊,大馬的情況雖說還好,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受牽連,市場購興或買氣減弱,產業購買者基本採取觀望態度。
大馬房地產發展商會不久前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0%業者認為產業購買者擱置產業購買計劃,選擇在場外觀望,待形勢較明朗再另行決定。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有條件、手上有現金、數額較大筆公積金儲蓄的繳納者,或是對產業市場稍有跟進的投資者,這是一個選擇投資產業的機會,現階段是購買者有條件議價的時候,發展商出售的房產單位,或是轉手市場的交易,基本價格保持在原位、一些地區甚至有稍微回落的跡象,因此對投資產業有購興者,應該掌握這個良機。

要如何脫穎而出、投資獲利?且聽專家的以下分析:

時間是房地產獲利的主要原因:
“要賺房地產的,最大的機會在於時間!”簡單說,投資房地產可以說是賺取“時間”財,所有曾獲利的房地產投資者,都是因為“時間”成熟了,就增值了,也就賺到一些錢。

對一般人而言,大約在30歲才開始接觸房地產,60歲退休後就比較沒能力再投資房地產(即使增值也享受不到)。因此,只有30年的投資時間,即使最樂觀的估計,也不超過40年。
依歷史的經驗,平均大約每10年,房地產會有一波漲勢,也就是說,對大多數人而言,一生中只有3至4次“機會”,這是非常公平的,不論你很富裕或只有適中財富,都有3至4次機會。

所謂“20看學歷、30看能力,40看機率、50看財力”,絕大多數的人在20歲與30歲之間,沒有太多的錢,可是到了50歲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有些人的財富可能已經翻了幾倍,甚至更多倍,為甚麼呢?
就是因為在同樣的“時間”裡,有些人掌握正確的方法賺到了錢,有些人卻堅持自己的想法,採用了錯誤的方法,而失去了“時間”機會。
友聯產業經紀公司經理包久武、不久前在首都的產業展銷會上表示,要如何掌握3至4次的機會?只有2種方法,“儘早開始”是一種;“方法正確”是另一種:

方法一:儘早開始

對於“儘早開始”,“有多少能力,做多少投資!”是許多人的堅定思想,不先擁有一個自有住宅,不願意去思考投資房地產獲利的事,正是他們不能快速累積財富的主要原因。

有了這種思想,一生的獲利“機會”可能已經失了一大半!為甚麼呢?因為當他們依自己能力購買一個自用的房屋時,從購買到貸款可以減輕能力的範圍,大約要10年,然後他們因為能力增加了,又想換一個大一級的房屋(由小屋換大屋),可能又要10年。

當他們準備好可以“開始”投資房地產時,一般只剩1到2次機會,所以們常可以看到許多人到了40、50歲才開始想投資房地產,雖然他們的能力足夠了,但“機會”卻已經不多。
有些人選擇提早退休,可能是45歲的時候,基於對產業買賣有興趣,考取房地產經紀文憑後,全力投資房地產,因此還賺了一些錢;也有一些單身年輕人,先與父母住,將自己收入的一部份拿去投資房地產,比別人多一到二次的機會,待賺到錢後,自然可以悠哉閒哉、自在的生活
在投資房地產的道路上,不要輕易失去機會,到了40、50歲夜深人靜的時候,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想:“為何如此努力工作,財富卻比不上那些能力看起來遠不及自己的人?”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掌握“時間”機會,自然賺不到房地產的投資利益。

我們相信一定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用買的就用租的,租的話可能要看房東的臉色,會沒有安全感!在供不應求的時代,難免要看房東的臉色,但在供過於求的階段,可能是房東看房客的臉色。

方法二:正確方法
對於“方法正確”的論調,目前社會中有許多高學歷的年輕雙薪家庭,夫婦兩人的月收入超過七八千令吉,卻仍擠在不是“自有住宅”裡,不但缺乏生活品質,生了小孩後,常因空間狹小,常影響到夫妻以及與父母親之間的感情。
他們為何不住大一些的房子呢?常聽到的原因是房價太高買不起。如果每個月付2000令吉,能否在都市租到品質不錯的房屋?當然可以!可是為甚麼不“馬上”改善居住環境呢?

若要等到辛苦一生,犧牲生活品質20年後,才換大房子住,那時可能已經40至50歲了。在自己能力不及的過度期,何不選擇短期內租一些優質產業,這樣即可讓自己住得舒適,也讓投資者在產業的投資道路上更為順暢,形成一個平穩的產業投資市場。
目前在大馬的大都市,豪宅價格即使沒有持續上漲,也不會跌價,增值有目共睹,可是大多數人為甚麼不去買豪宅呢?最常見的答案是能力不足,買不起!
相對地、小面積的公寓,增值潛力有限,而且還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可是為甚麼要買房屋的時候,卻還是去買小面積的房屋呢?

最常聽到的答案是能力有限!郊區的房屋也出現類似的情況,明知交通不便、供過於求、出租困難,再加上交通成本不斷升高,還是有許多人去購買,為甚麼呢?也是因為能力有限,只買得起郊區的房屋。
這種“能力”至上論,就是讓許多人一生富不起來的重要原因!明知會增值,卻不投資;相反地,明知供過於求,不會增值,卻因自己買得起而去投資,這是投資的錯誤觀念,卻是許多人的投資方式。
環球屋業發展有限公司法律顧問林若輝律師說,就房地產而言,地段愈佳、面積愈大、品質愈好,自然就會愈稀有,愈稀有的東西價值就愈高;因此,要投資就是選擇具有上述特質的商品。但是具有這種特色商品的價格自然也高,要如何買得到呢?

募集資金加強能力

集中力量是第一步,要將自己的投資力量集中,開始的時候,可以先租房屋(甚至住在父母家)、遲一些購買車子、更努力工作(甚至兼職)、配偶可以晚些退休,透過這些方式,可以將自己的投資能力加強。
房地產是具有高槓桿機會的投資商品,只要增加一分能力,就可以產生數倍甚至數10倍的效果,因此儲備實力(錢)至為重要。
第二步是努力募集利率資金,如果行得通,也可以暫時向父母、兄弟姐妹借,要儘可能運用各種關係,只要能夠募集到愈多低成本的資金,就愈能快速累積財富。
房地產投資風險不會很高,唯一需要的是時間,尤其是在通貨膨脹嚴緊的時期,貨幣貶值的情況愈明顯。

實力產業經紀公司的陳建業說,他有一個朋友,父親在他小的時候,幫他買了一個30年期的1萬令吉保險,1萬令吉在當時可說相當大,父母辛苦付了30年的保費,當期滿時拿到1萬令吉,可能只可以買到一部已有二手車。這個例子說明“時間”對於房地產投資是“仙丹”,但是“保留”現金,未必是“靈藥”。
第3步是努力募集合夥人。在房地產投資的世界裡,沒有一個人是能力充足的,即使許多地產專家,也有與其他人合夥、共同投資房地產的時候。
所以,資金不足是房地產投資永遠會碰到的問題,只要想投資,就不要逃避,應該和父母、兄弟姊妹、好親友或好同學組成投資團隊,集資去購買好的,會增值的產業。

要注意房地產投資世界的兩個重要原則:“買得起通常可能賣不掉!”、“價格低通常可能不會漲!”千萬不要投資一個賣不掉或是不會漲的房地產。
因此,只要能善用自己的能力、能募集到低利率的資金,或能夠找到合作的股東,就沒有買不到的商品,而能夠成功募集這些資金才是真正能力的表現。

租金就是一切

國際性企業為出租對象的辦公大樓,不但品質較佳,面積也較大,租金上漲的速度將會增加,投資獲利的機會自然較大。房地產為甚麼會有價值?就是因為有人願意付租金使用,願意承租的人愈多,價值就愈大,如果是相反的情況,產業的價值可能沒有看頭。
陳建業說,“人潮即錢潮”,意思是說,如果附近來往的人多,對產業的需求自然增加,租金回酬也比較可觀,房地產就可以保值。
因此,如果想投資房地產,判斷租金能力即為最重要的工作,而判斷租金的方法,最重要的有3個指標,地點、產業類型與企業租戶:

地點:
就房地產投資而言,財力優厚與否是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另一個因素是產業的所在地點,到太偏遠的地方投資,往往面對失敗率也比較高。
一些坐落在出入交通方便、距離輕快鐵站的地區,產業的增值與出租率,往往比較可觀,出入這些地點的人潮較多,有關地區的租金與價值相應提昇。這些都證明了,順勢而為,可以事半功倍,逆勢而為,往往徒勞無功,而地點就是“勢”!

產業類型:
如果不瞭解產業需求的化,將觀念停留在過去的框框裡,就會冒極大的風險。最好的例子是店面,由於大型商場的興起,以及都市管理手法的嚴格,再加上運輸系統及交通方式的改變,人們的購買習慣已經改變,地點極佳的店面,,租金的獲利機會才可能比較高。
住宅產業也是另一個例子,不論是硬體或軟體,新舊住宅的差異都在加速擴大,因此一些地區的轉手屋投資價值開始褪色;反之,市區一些新建、概念新穎的房屋,投資價值則不斷上升,當然,地點特好的的轉手屋,依然不愁沒有買家或租戶。
辦公室的情況也在改變,以國內企業為出租對象的B、C級辦公室,由於軟硬體水準不容易提昇,因此,租金也難有大幅度上漲;相對地,以國際企業為出租對象的A級辦公樓,不但品質較佳、面積也較大,租金上漲的步伐將加速,投資獲利的機會自然比較大。

企業租戶:
由於多種商品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因此,國際化將成為房地產投資的必然方向,能付得起高租金的外國人(或是本國大企業),自然成為創造房地產價值的重要推手。
因此,有能力協助房地產擁有者去賺企業客戶租金的產業經紀,重要性自然大幅提高,專業經紀的能力,表現在提供專業性服務或專業經營,以及作為與企業客戶進行產業交易的媒介。
這種讓產業經紀與產業投資者雙贏的房地產投資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成為重要的模式,這些都必須有賴於能創造、保持高租金能力的專業人士或團隊去進行。
“房地產投資不是投機行為”,許多人都以為房地產投資是一種投機行為,其實是對房地產投資缺乏瞭解;只有很少人可以用低於市價買到房地產單位,因此,必須能真正掌握趨勢才有獲利可能。
在目前的市場,只有少數人有能力去購買交易金額大的房地產商品,因此必須要有良好的募資能力,才有獲利可能,只有少數的人可以將低租金的房地產賣到好價格。

結語:
我們經常面對多數人對房地產投資缺乏瞭解,動輒以投機心態和方法參與投資,自然容易蒙受損失;因此,還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誤將房地產視為投機工具,而忽略了其獨特優點!

Sunday, February 22, 2009

理財、情人、夢

到底該如何正確理財呢?這是許多現代上班族朋友的煩惱。

對部分人來說,理財似乎就是把錢摳得緊緊的,最好有個麻布袋把財富緊緊的裝起來,一點都不要外流。

另外有一種人,則是想要放錢咬錢,希望小錢能變大錢,透過投資股票、基金或房地產,讓現金能夠像獵犬一樣,變出更多的現金回來。

這兩種人的理財想法,其實一點都沒有錯---只要麻布袋那一端的人,心不要被膽小給綁死;而獵犬那一端的人,腦袋不要被慾望給沖昏頭就好。

保守理財與積極投資,這兩種思維都沒有錯,但多數人犯的錯誤是沒有從 ”心” 理財。多數人並不知道,

理財需要的是內心清楚知道金錢的價值,以及自己需要什麼。理財需要從心出發,就好像翹翹板需要一個平衡的中心點一樣,如果缺乏這一個中心點,那麼,多數人不是忙著跑到保守的左端,就是衝動的擁抱右端瘋狂的賺錢機會。

我所看到的許多朋友,通常都不會乖乖呆在翹翹板的左邊或右邊的。雖然他們自己以為認識清楚自己了,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專業能力,只好乖乖當個定存族;或者知道自己要靠股票賺錢,所以要不斷學習正確進出市場的技巧。

但如果真是這樣想,這個理財天平也不會發生什麼災難。至少,這些定存族或愛炒股票者,都能安安穩穩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會後悔自己的理財決定,也不會羨慕他人在做什麼投資。

但多數的人真的不是這樣的,多數人內心都躲藏著一隻慾望的犬,只要透過適當的撩撥,用一些甜言蜜語、溫柔的疼愛、信任感的建立,那麼,把錢乖乖交給財經專家、基金業者與銀行、保險業的銷售人員,似乎就成了市場的常態。

定存族多麼像一個內心隱藏著敗犬慾望的小女人,他們是那樣精明盤算著各家銀行的利率、計算刷卡的積點紅利與哪裡購物的優惠折扣多多,但是,只要透過投資美好未來的財富管理廣告,透過業者專業能力的展現,透過銷售者溫柔又可靠的行銷手段,那一隻蠢蠢慾動的犬,就在那裡被撩撥起熱情,鬆下了心防,敞開了麻布袋,讓無情的投資方案像個粗魯的男人一樣,攻進了小女人的芳心。

結局當然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慘遭市場欺騙,最後小女人又乖乖回到天平的左端--- -而且是歇斯底里、極度痛恨市場像痛恨男人般的極端!可憐的並非小女人般的定存族而已,積極想展現獵豔雄風的股票炒作者,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

每當市場多頭氣氛再起時,嗑了春藥的積極型投資人便開起搖頭派對,只要有上市公司願意在財報上裸露香肩,塑造公司賺錢的利多消息,或者在新聞報紙上做點置入性行銷,大放三點都露的明牌消息,那麼,一堆瘋狂的投資人就像舞池裡的愚蠢男人,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在慾望市場裡做點買春般的投資。

股票往往像美麗的女人一樣,越冷豔越可怕。

投資美麗股市的結局,自然是舞會派對結束後,金錢豹小姐、營業員、幕後大老闆、作手都賺得滿滿了(包括那些免費送你威而鋼、搖頭丸的財經報紙雜誌),投資人不但一無所有,甚至還要負債纍纍!

最後,一而再、再而三的跑到天平右端去翻本,就成了這些被慾望沖昏頭的壞男孩下場。

每當有人問:"你是財經專家,那最近投資什麼比較好?"或者問說:"我的股票該怎麼辦?""我的套牢基金該如何處理?"等等之類的問題時,我都要眉頭緊鎖上好一陣子,為他們憂慮起來。我擔心這些積極探詢投資方向的人,會像個純情小女人一樣,因為輕易相信專家的話而慘遭市場蹂躪,又害怕他們是留連於賭場的無辜男人,因為聽到了一盞投資明燈,又想跟老婆借錢去翻本。

在慾望城市般的投資市場裡,不懂得從心出發來正視投資與理財這座翹翹板的人,就會一直沉迷在東跑、西跑的金錢遊戲中,暈頭轉向,煩惱萬分了。

正確的投資理財是要從心出發,在理財的大架構下來進行投資方案的佈局。不同的時間,要有不同的投資配置與方向,這些方針都要靠理財者自己搞懂市場遊戲規則,才能在理財的翹翹板上,做好投資這件事情。

理財與投資,像女人與男人,只有從心出發,認真檢視我們對肉體與金錢的慾望,才能找到真正幸福的財富。

洗牌

年十五過完了,農曆新年告一段落,身邊友人在新年期間吐苦水,懊惱著許多“萬一”。

A說,公司在其它州的廠房已關門大吉,萬一殃及池魚,連我這間也關閉了該怎么好?

B說,基層已開始陸續被裁,忐忑不安,不敢奢望加薪,只要不被裁已覺僥倖。

他們當中有些已有車有樓,這本來是所有打工仔對自己的要求,工作數年總要對自己有交待,納資產是最好的。

惟在目前局勢,他們卻炫耀不起來,只怕資產反成負擔;萬一被裁或被減薪,自己省吃省喝也難湊足上千令吉的車貸和房貸。

雖然是擔心,但很多時候也是考驗的時期,讓自己沉澱,也考驗身邊的人與事。

平時買保險不手軟,豪華型的“包山包海”配套,現在應想想是否有點多余;換車頻密的,現在可能會覺得代步只需小車或公共交通工具就足夠。

想買會令自己供得吃力的房子的人,現在或會放慢腳步,調整人有我有的心態。

以前從沒有危機感的人,或會考慮充實自己,若萬一收入有影響,還可用第二專長做兼職。

平時公婆各賺各花的夫妻,當其中一方失業或減薪后,反而重新看待財務管理,一國兩制的花錢法例重新調整,夫妻倆攜手渡難關。

共享富貴誰不懂?患難可見真情。

這段期間,除了心態及財務規劃有必要調整,連身邊的友人和愛人也可能會重新洗牌…

經濟蕭條也能致富

要於10年內獲得百萬,甚至千萬身家,絕非癡人夢話,而是真的能做到。《經濟蕭條中7年賺到15,000,000》一書,作者道出一些簡單,不過為人所忽略的理技巧,讓每個人都可以一步一步地建立財富。

負債對很現代人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作者認為負債有分愚笨與聰明兩種。所謂愚笨負債就是消費負債,例如為買汽車、度假、玩樂等而刷卡消費,這雖然會讓當前的生活變得富裕,但卻讓們距離累積財富的目標漸行漸遠。

減少無謂消費

避免消費負債的方法在於“信念”兩字。作者指出,“我們想要的不見得就是我們需要的”,故於購物前最好先問自己:“真的有必要嗎?一定要買嗎?”以儘量減少當前不必要的消費。
作者認為金錢和機會是不會從而降的,金錢會隨著你的能力而來。若打工仔要求老闆加薪,便必須表現你於工作上的長處,向老闆詳述你能為公司帶來甚麼貢獻及好處,以說服他你為何值得加薪。
此外,期望有滿意的收穫則千萬不要介意付出。若你拿的是8小時的薪水,那麼你最好工作10小時,讓你的付出超出別人的期望,讓眾人對你刮目相看,讓自己“應得”更多的薪水。即使老闆沒有看見你工作的熱誠,但養成工作的習慣本身已是致富的本錢。
作者鼓勵打工仔要持續進修,最好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這樣顧客或僱主便會自動找上門。

培養儲蓄習慣

作者認為,透過收入致富是不可能的,惟有累積金錢(儲蓄)才能創造財富。有人認為當其收入提高後,財富便會增加,但事與願違,當收入增加,相對地,開支亦會增加,令財富不變。因此,讀者應培養每儲蓄習慣。作者建議,儲蓄等同支薪給自己,讀者可將每個月收入的10%存入另一個帳戶上,餘下的90%應付日常開支。這10%的存款千萬不能動用,因為這筆存款是投資致富的地基。

投資股票嚴守紀律

要在最短時間內創造財富,投資股票是最快捷的方法。不過,投資前必須熟知以下基本規則:
1.投資股票要捉緊時機,於股價跌至谷底時,萬萬不能賣掉,相反當股價升至高峰時則要沽出。
2.要從股市中賺錢,一定要有投資至少2至5年的心理準則。
3.至少購買5種不同行業的股票,以分散風險,但所持有的股票最好不要超過10種。
4.切勿別人買甚麼便跟著買甚麼。
5.買入股票前須經過理性思考,研究過公司的財務狀況、前景及股價走勢。
6.絕不可以借錢來投資股票。

投資基金亦可達到致富目的,作者重點地就投資股票基金提出以下建議:

1.應善用股市低迷時機。
2.不要任意更換基金,以減少不必要的轉換費用。
3.不要時常做基金結算表,來確定現時是賺還是蝕。
4.投資於經濟增長率高的市場。
5.至少購買3至5種不同行業的基金,以分散風險。

致富靠靈活變通

許多人不明白,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巨大的財富?富翁們究竟擁有甚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到底理財致富的條件何在?

在此,不妨和大家分享一個成為億萬富翁的“神奇公式”,在此與大家分享。
這個“神奇公式”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起每年定期存款1400令吉,享受平均5%的利率,如此持續40年,他可以積累的財富為1400令吉(1+5%)40=16.9萬令吉。

但是,如果這位年輕人將每年應存的全部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市場,並假定能獲得年均20%的投資報酬率,則40年後,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猜測是在20萬至80萬令吉。
然而,“神奇公式”給出的答案是1028萬令吉!而這個數據,是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到:1400(1+20%)40=1028萬。

試試將這個天文數字與前述平均投資報酬率僅為5%的定期存款相比,你會發現兩者收益的差距達70餘倍之巨,多麼令人驚訝!

儘管這個“神奇公式”聽來很是玄—一個25歲的上班族,若依此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就能成為千萬富翁。如此,全世界富翁將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相信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不高,因為一般情況下,沒有多少人會將之進行到底。畢竟漫長的40年裡,會發生多少不可預料之事。

顯然,“神奇公式”真正的目的,是告訴人們投資理財並無甚麼複雜技巧,最重要的乃是觀念。每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是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即投資理財的能力。如此,那些令人困擾的貧富問題就有了“基本標準”的答案: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賺了多少,也非一開源節流,而是取決於如何理財。這便是致富的關鍵。

由此,想起另一樁趣聞:20世紀40年代,紐約某銀行來了一位婦人要求貸款1美元。經理的回答是當然可以,不過需要她提供擔保。只見婦人從皮包裡拿出一大堆票據說:“這些是擔保,一共50萬美元。”

經理看著票據說:“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嗎?”婦人說:“是的,但希望允許提前還貸。”經理說:“沒問題。這是1美元,年息6%,為期1年,可以提前歸還。到時,我們將票據還給你。”
雖心存疑惑,但由於婦人的貸款沒有違反任何規定,經理只能按規定辦手續。當婦人在貸款合同上簽字,接過1美元轉身要走時,經理忍不住問:“您擔保的票據值那麼多錢,為何只借一美元?即使您要借三四萬美元,我們也很樂意。”

婦人說:“是這樣,我必須找個保險的地方存放這些票據。而租個保險箱得花不少費用,放在您這兒既安全又能隨時取出,一年只要6美分,划算得很。”一番話讓經理恍然大悟。
可見,在我們身邊總有人抱怨現實條件不佳,使他們與財富無緣,但為何總有些看似平凡者,卻創造了非凡的業績?

其實,關鍵在於他們勇於創新,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正所謂因循守舊者,往往與財富無緣;善於創新者,卻能收穫更多。想來,這也是理財致富的條件之一。

策略性賺人生100萬

數年輕人的目標是100萬元,而且是愈早實現愈好。但是根據網絡調查顯示,有七成人認為,30歲時至少應該先擁有10萬元存款,但卻有一成七的人能夠辦到。這就表示有相當多的年輕人,連10萬元的目標都還沒能達成,百萬富更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於是在社會上各種致富法紛紛出籠。譬如嫁入豪門、娶個富家、每期買彩票,這些方法似乎是最快、但也是最不切實際的。到底有沒有機會靠著自己的努力,提早賺到百萬財富,答案當然是“有”,這裡有短、中、長期三套戰略,供你參考。

2年戰略:高槓桿工具才能小兵立大功

如果想兩年就賺到百萬財富,最可能實現夢想的途徑就是利用高槓桿投資工具。雖然風險超高,但是報酬也高,想要以小搏大、倍數獲利,就要正確運用這種工具。只要你對趨勢敏感,行情不論走多或是走空,都有獲利機會。

高槓桿投資憑借的不是運氣,而是精準判斷盤勢,冷靜面對大盤起落,情緒絕不隨輸贏起舞。但所謂“高收益高風險”,想要兩年就得到暴利,等於是走著鋼索賺錢,因為期貨或是選擇權槓桿高,當看錯趨勢時,幾十萬元很快就輸光出場,是一條風險最高的求財途徑。因此,先模擬練功並嚴格控制投資金額,是激進主義者最重要的自保之道。

5年戰略:做老闆、當top sales

如果自認為用期貨或是期權賺大錢,心臟不夠強、武藝不夠高的話,年限不妨放寬一點,定5年戰略,也就是努力創業當老闆、甚至是加盟總部的老闆、或是努力成為業務高手。
甚麼樣的創業能夠5年就淨賺百萬元,當然是要能引領潮流或是抓住特殊機遇的創業。

程度更高段的賺錢方法則是當一群老闆的老闆,也就是成立加盟連鎖總部,只要能夠研發出獨特口味、或是獨特經營模式,而且能夠複製標準化程序,穩定收取加盟店上繳的權利金。
當然創業的成本高,學問也很大。如果不願意當老闆,只想繼續當夥計賺大錢,不妨選擇產品單價高、抽傭也高、制度完善的業務體系,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成為箇中高手

10年戰略:運用多種工具保守理財

如果自認投資手段不佳,也不適合創業當老闆,或是不擅與人打交道,無法成為業務高手的話,那麼便得回歸正統的理財管道,將累積財富的時間拉長至10年,積極開源、努力儲蓄守成,透過定期儲蓄,或是投資定存概念股,每年賺取股利,或是把錢交給專家理財,透過定期定額基金投資,逐步累積資產。

更傳統的方式是投資房地產,雖然國內房地產價格還有向下修正的空間,但只要選對地段,還是可以找到極具增值潛力的房子,不管是自住或投資,都是一種穩健的資產累積方式。
你是屬於急功近利型的兔子?還是穩紮穩打型的烏龜?其實都有適合的致富計劃,但要再提醒的是,不管選擇哪一種計劃,想要提前致富,一定要做足功課,懂得深入領受實踐,百萬財富將不是遙遠夢想!

Friday, January 30, 2009

理財就是種田

很多財經專家教人理財,可是沒讀過經濟學、投資學的上班族,還是滿腦袋糊塗,不知理財該從何處下手。為了解決這些人的煩惱,我來說個簡單的比喻,保證你三分鐘就搞懂投資理財的重點!

理財就是種田!記住這句話,因為這很重要,只要搞懂農夫種田之道,那麼掌握理財訣竅也就十拿九穩。底下嚐試以此分析三個重要的理財觀念:

第一、農夫種田不可能揠苗助長、一夜收成,而必須花時間等穀物成熟。
投資理財跟種田一樣,需要靠時間來累積報酬率,投資人必須耐心等待股價上漲或基金增值,因為我們不可能光想要買到三天連拉三根漲停板的股票,也不可能冀望一次就投資到一年淨值翻三倍的基金。因為這種速成的行為叫賭博,不叫投資。

第二、農夫有兩塊田,一塊是門前廣大的稻田,一塊是後院小小的菜園。

現代投資人也一樣,有上班本業與業外理財的差異。稻田是農夫的本業,早晚辛苦耕作,為的是一年可以有固定的穀物收成;菜園則是農夫的業外投資收益,是清早與傍晚花點閒暇時間澆澆水、拔拔草的行為,為的是讓餐桌飯碗裡多點開胃小菜。

上班族作投資理財也是這樣的,現代人最大的現金流量收入並不是投資行為,而是朝九晚五上下班打卡的職業,因為有了固定職業,每個月老闆才會在固定時間發固定的薪水給我們,這就跟稻穀一年有定期、定額的收成量是一樣的。

投資理財行為僅只是我們後院裡的一畦小菜園,是下班時間才能進行的資金調度行為。也就是說,不管你是投資什麼商品,都不該利用上班時間進行,而必須下班後輕鬆為之,以不耽誤本業為最高指導原則。

第三、菜園與稻田的配置比例要正確。

農夫的菜園小、稻田大,才能讓每年的收成量維持最大的效益,上班族投資理財也該是這樣的,必須把更多的心思配置到上班時的本業競爭力上頭,而不該是投資理財的知識。因為本業競爭力提升,薪水成長的幅度絕對會遠比菜園蔬果增值的幅度。

把70%以上的資源與時間投入職業收入的提升上頭,再把30%的資源與時間拿來努力投資理財,這才是正確的理財之道。從結果來說,也是這樣的,你一年70%的收入應該是倚賴上班族的薪資所得,而只有30%來自於投資理財。

但是,可千萬不要小看這30%的投資收益,只要你掌握正確的菜園經營之道,每年30%的理財所得,透過經年累月的貯存,就會讓倉庫豐饒,讓年老力乏,無法耕作的晚年生活依舊衣食無虞。

股市究竟是甚麼?(上)‧股票不是錢‧是商品

金融海嘯持續發酵,經濟展望蒙塵,股市跌跌不休。有位股友來電訴苦道:年初股票嘗到一點甜頭,為了擴大經營,把銀行的定期存款全投進股市,如今虧損慘重,大罵股市是個鱷魚潭,是人不吐骨頭的市場。

股市究竟是甚麼?

有一位股市的沙場老將戲言: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就帶他進軍股市,因為那裡可以通天堂──股市是贏家的天堂。
如果你憎恨一個人,你就誘他進軍股市,因為那裡可以通地獄──股市是輸家的地獄。
其實股市並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因為要上天堂,或是要下地獄,都不是由自己來決定的,而是由市場來決定的。不懂股市,不知道股市運作的規律,憑著胸口的一個勇字進場搏殺,進地獄的機率奇高。

股市是冒險家樂園

股市究竟是甚麼?難以找到標準的答案。
對冒險家來說,股市是樂園。
對盲目跟風者來說,股市是屠宰場。
對股市誤解的人來說,股市是鱷魚潭。
對在家來說,股市是聚寶盆。
對作戰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來說,股市是提款機。
對無知的投資人來說,是股市庄家最歡迎你來奉獻鈔票的好地方。
股市是金錢的角逐場,只認錢不認人,你想進軍股市賺錢,就必須認錢、知股、識自己、懂股市、會操作,知進退,要不然就會被股市當球踢,把你踢得暈頭轉向,滿天星斗。
股市遍地是鈔票,對散戶的誘惑太大了。
股市是心理王國,散戶存在的弱點太多了。
股市是循環的,散戶在熊市中輸得太慘了。
股市魅力無窮,探索追求者正在增加。
股市宛如萬花筒,五顏六色,千姿百態,變化一瞬間。
股市是一門科學、一種生意,更是一門藝術,一門永遠讓人遺憾的藝術。

放大人性弱點

不經股市的洗禮,不能認識金錢逐利的本性,不能體驗到金錢搏殺的慘烈,不能看出人性的弱點。股市是煉獄,股市讓貪婪的人性發揮到極點。
股市的錢是錢又不是錢,但是最終還是錢。不經股市歷練的人,很難會對財富大徹大悟。歷經股市煉獄的洗禮,一個全新的自就會站在自己的面前──如果能夠好好檢討、天天學習、常常總結、時時關注的話。否則,你還是股盲,還是拿著鈔票到股市上作奉獻的犧牲者。
投進風高浪急的股海,是科學研究?是追逐金錢?是品嘗金錢搏殺的樂趣?是體驗財富積累的艱辛?是理想?還是在探索股市人生的輝煌?

股市究竟是甚麼?

馬克思說:“假如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個人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很快的就能夠把這件事完成。”

股市反映政經形形勢

這就是股市的最大動能。從原始意義上來說,股份制公司是為了集資而出現的。股份制的步伐和股票的規模,是國家宏觀經濟操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股票市場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股票不是錢,而是商品。

任何一個國家,它的股市都是反映政治、經濟形勢的晴雨表。股市隨國家的變化而變化,國家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穩定,股市就就穩健上漲;國家經濟不景氣,政局動亂,股市就節節敗退。
股市是金錢搏殺的大戰場,投資人會在上漲下跌中領略到金錢搏殺的慘烈。

股市的搖錢樹必須由散戶親手栽。在股市這片土地上,不能指望每一粒種子都結出豐碩的果實,如果每一隻股票都能大賺特賺,一出手就中,逢中必贏,那麼股市就不是戰場,而是慈善堂。

股市究竟是甚麼?(下)‧用外資不借外債

股票這意兒既古老又時髦,既熟悉又神秘。它是那樣地使投資人入迷、發狂、失去理智,即使輸了錢仍毫無怨言在市場搏殺。“利潤是投資的誘因”,只有可觀的投資利潤,才能吸引資金不斷地投進股市。

股票是一種資本,是一種流動資產,也稱為“風險性的資產”。股市對於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可以說是普通投資人取得合法收益的良好管道。

籌集資金生產建設


一、從宏觀因素的角度來看,它的意義在於:

1.可以廣泛動員社會閑散的資金,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服務,擴大生產規模,推動經濟發展。

2.可以促進資金的橫向融通和經濟橫向的聯系,提高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益,使政府和上市公司能夠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用其權、各得其利。

3.可以擴大國家利用外資的渠道和方式,增強對外資的吸引能力,有利於更多地吸收外資和提高利用外資的經濟效益,收到“用外資不借外債”的效果。

二、從微觀因素的角度來看,有如下的意義:

1.有利於上市公司籌集資金,滿足生產建設的資金需要,由於股票投資的無限期性,上市公司對所籌集的資金不需還,因此,可以長期使用,有利於公司擴大生產和經營。

2.有利於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自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管理機制。上市公司可根據需要擴大生產建設規模,有利於增強公司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提高信用比率,對上市公司的經營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3.有利於上市公司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經濟效益。股票投資活動的開展,使上市公司把籌資的觸角直接伸向市場,改善上市公司資金需求由銀行包括供的狀況,使上市公司外有壓力,內有動力,可以增強活力,有利於公司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效益的提昇。

根據能裡投資


三、從股票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它的意義在於:

1.在投資資金的數量上,不管是資金雄厚的大戶還是小戶的投資人,都可以參與股票投資,錢多的可以多買,錢少的可以少買。股市為投資人提供機會,使資金有合適的出路,發揮資金的經濟效能。'

2.在投資對象的選擇上,既可以是單項選擇,也可以是多元組合,投資人有權選擇購買某種股票,也有權選擇不購買其種行業的股票,完全由投資人根據公司經營狀況,財務結構以及市場行情的變化自由選購。股市為投資人挑選股項、組合投資,分散投資創造了環境和條件。

3.在資金的使用上,投資在股市上可以自由買進賣出,手上有資金可隨時進場吸購,需要急用時,又可隨時賣出套取現金。
以上所談的意義和作用正是股票投資具有很強吸引力的緣由所在。

投進股市,就走入一種全新的人生境界,股市是散戶學習、經濟、政治、心理的社會財經大學,踏入這個領域,就必須勤奮自覺的學習。
股市是陶冶人性的大熔爐,不斷提升你的心理素質。
股市是誨人不倦的老師,不斷給你智慧。

股市不是大賭場

股市的帷幕拉開之後,在這個經濟的大舞台上,每天都在導演著驚心動魄的悲喜劇。

股票是一種最靈活,最優良的投資工具。股票市場的門檻很低,它不計較男女老少,學歷的高低、名望的大小、資金的厚薄、背景的尊卑的。所以在大馬的許多投資管道中,唯有股票市場能夠吸引千家萬戶與它同憂共樂,百般牽腸挂肚。

從本質上來說,股票只是一種憑證,它的作用是證明持有人的財產權利和獲得利益的權利,這就好像一張大學畢業文憑,它只能證明你的學業完成情況和文化程度。與一般的證明憑證相比,股票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當你持有股票後,你就成為公司的股東,你不但可參加股東大會,還能享受分紅和派息的權利,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

正因為可以獲得經濟利益,股票就成為一種資本,一種虛擬資本,而任何資本都是可以帶來利益的,都是有價值的。

選對股投資成功一半

當股票這種特殊的商品進入市場流通轉讓後,由於持有它可帶來利益,它就會的價格的高低的形式賦予它的價值。股票的價值就是用錢的形式來衡量它作為獲利手段的價值。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選對了股票,投資就成功了一半,特別是對長線投資來說。

鑒於現實的原因,大馬的大多數小投資者是在別人賺錢的示範效應下投進股市的。由於股票投資是最直接的賺錢方式,它既不需要像商業那樣買賣商品,更不需要像工業那樣生產商品,股票投資除去一點點手續費,它是直接以錢生錢的金錢遊戲,這是它的實質所在。
它把人的聰明才智、膽識和魄力等等內在的素質以最純粹的形態來較量,既不受廠房、機器以及各種設備等物質條件的制約,也不受人力資源配置的影響,這就是股票投資的誘人魅力所在。
股市創造價值

投資股票原本是一種正當的投資途徑,然而,許多人卻把股票市場當成一個大賭場。
股市是一個大賭場,這是對股市很大的誤解。股市是創造價值的,股市不是大賭場,歸納起來有下列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股市對應的實體經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它是促進經濟成長的最佳原動力,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不僅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助推器,還關係著社會的和諧穩定。賭場對應的則是塑料製成的花花綠綠的籌碼,對促進經濟發展不能發揮作用。

第二方面,股市的建立,是出於資金融通的需要,是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的孵化器,是企業籌資、加速發展的助推器,賭場不可能具有這種功能。

第三方面,股市可以迅速使企業做大做強,新興工業的興起,市場的拓展、技術的改進、新發明的運用,公共工程的建議、國家建設項目的實施、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都將導致對資金需求的大量增加。股票市場就是以其獨特的方式和活力,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賭場有這種能耐嗎?

第四方面,股市作為重要組成部份的資本市場可以作為宏觀調控的裁體,政府把股票市場的操作,作為引導和調節經濟的重要工具。賭場有這個可能嗎?

智力不足賺錢難

錢能生錢,小錢能生大錢,這是股市的特征,也就是股市吸引人的地方。
股票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想賺錢的,誰願意到股市上去作奉獻?個個都想當贏家,誰也不願意到股市上去做慈善家。
然而,玩股票賺錢必須具備一些條件,在這高風險的股市需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識,憑智慧判斷,得失盈虧在瞬間完成。
如果玩股票而不懂股票,只是盲目跟風,像盲俠聽風聲,當然股市旺熱時也能僥倖賺一點錢,不過,一旦股市發生大震蕩,母熊張牙舞爪的撲來,往往輸得不清不楚,欲哭無淚。

投資人想在股市上當贏家,需要具備投資各方面的知識,搜集和留意各層面的資訊,這樣雖然未必每買必中,每中必大有斬獲,但是起碼對股票市場的變化能作出較正確的反應,當機會出現時,才能夠加以識別和利用。
對於各層面的知識,必須以實用的觀點審視它,分析它,學到其靈活的,本質的部份,這種知識的提昇,學問的增長,便是賺錢的根本。

在股市實戰中,投資人圍繞著利益競爭而展開了激烈的搏殺,虧損是不可避免的。不過,許多投資人在股市實戰中成為輸家,卻始終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輸,或者輸了卻不明白輸在甚麼地方。
其實簡單的說,大多數投資人是輸在知識不足上。由於知識不足,缺乏綜合分析的能力,或因思維方式不對,或因所下的功夫不夠,從而導致在股市實戰中經常馬失前蹄。

當投資人在股市投資時,一系列的決策和活動便展開了。儘管股市瞬息萬變,但是仍有幾個主要的因素可以通過仔細研判而加以推斷把握的,當然,這需要相當豐富的投資知識,從金融知識到社會心理研究,從基本分析到技術分析,各個層面的必備知識,非涉足股票市場者是很難體會到它的重要性的。
知識不足是許多散戶具有的一個共同特徵,智力不足限制了投資人對股市規律的認識,限制了對各種信息的收集、解讀、消化及快速的反應。

第一層次的智力不足,就是不瞭解股市的特性:

1.不瞭解股市是高風險的市場,只想贏,沒有想到輸的後果,內缺風險意識。
2.對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一竅不通,不瞭解基本面與技術面的關係和它們的功能。
3.對趨勢判斷的無知,分不清是牛市階段還是熊市階段,也不知道牛皮市是怎樣的。
4.操作無系統性,沒有好好挑選投資對象,也不理會買賣時機的掌握和操作的技巧。
5.不瞭解上市公司的營業狀況,不能將公司的基本情況與盤勢的變化結合起來研判。
6.對影響股價起伏波動的各種不可預期的外力推動缺乏瞭解,也不能迅速反應,也不採取預防措施。

第二層次的智力不足,就是思維的片面性,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1.只知道股市的一些方面卻不知道股市的其他方面。
2.只知道股市中常規的和一般的東西,而不知道股市中變化的規律,只認識股市中常規的各種定勢和現象,卻不善於認識這些現象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
3.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既不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也不知道股市的復雜性和風險性,不瞭解股市在不同的階段,它的具體之特性是不同的,而操作策略和技巧,必須跟隨著股市的轉變而作彈性的處理和應付。
散戶想在股市上成為贏家,必須增添工具和設備,利用電腦輔助,將可以加強自己的研判能力,提高投資成果。
散戶必須把自己訓練到比基金經理更精耐、更靈活、更能自制和更加果斷,這樣才能在股市上勝得一仗比一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