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1, 2009

學投資‧先學認識自己

中國人常說:“三歲定八十。”一個人的性格從小便形成,原來對於你的金錢、投資的取態,也大部份“遺傳”自父母。小時候父母有否向你灌輸要辛勤工作,才得世間財之觀念?父母又是否因“一朝被蛇咬”對股票敬而遠之,令你也覺得投資股票如賭博般高風險?你的理財性格可能跟你父母一樣,或由於痛恨他們而完全相反,重新檢討父母投資上的錯誤,他們是你最好的明燈,讓你無往而不利。

翻開不同開發潛能的書籍,也多以“實現程序”公式(process of manifestation)作為發展的基礎,亦即“想法→感覺→行動=結果”。

想法產生感覺、感覺產生行動、行動便產生結果。你想有股神巴菲特的投資觸覺?又是否日日祈求如比爾蓋茨般成功?

成功不一定要150分智商,是要一個有錢人的投資藍圖。當一個人建立自己投資藍圖,包括對金錢、對投資的想法、感覺與行動。

不過那藍圖又是怎樣形成的?主要是由你所接收的資訊,特別是兒時接收的影響最大,這些信息可能來自父母、兄弟姐妹和老師等。

你也許說不同的小孩長於同一家庭也明顯有不同性格,難道他們不是受同一父母影響嗎?的確每個小孩也存在差異,但請問小孩的金錢觀、投資取態是與生俱來嗎?

不是,它們都是通過學習。教育會對人製造約束,再深化而成自然反射動作,最後會跟隨你一世。
要成功,便先要有成功人士之想法;若想修改們的投資藍圖,就先要了解我們到底被甚麼制約著。

瞭解自己思考模式打破舊約制

“制約”最重要的有兩類;一是“語言設定”,即你小時候聽到甚麼;二是“模仿”,即你小時候看到了甚麼。

首先談談“語言設定”,試想想在你成長過程中聽到甚麼跟金錢、理財有關的話?一時想不起不要緊,給你一些小提示,有無聽過父母說以下的話:錢是萬惡的根源;儲蓄是為了應付不時之需;錢不會從天跌下來;你要努力工作才可賺錢……真是數之不盡。

常常說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可是當我們在潛意識中必須從情感與理性邏輯間做決定時,情感勝算明顯高多了。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可能運用他的電腦知識幫人做網頁,又運用獨有的財經觸覺自行作投資,工作時間不長,但收入可能遠比一個初出茅蘆、月入一萬多的年輕人為多。不過他的父母可能會不斷抱怨:“你幾時可正正式式找份工?你這樣沒出色,不辛苦那得世間財!”少年人最終也“腳踏實
地”工作。

不過可否想過大部份人的第一桶金不是從工作賺回來?日日出入高級會所、下午打高爾夫球又是誰?總不是朝九晚九的“勤勞一族”吧!

若要改變“語言設定”,須經四個步驟:首先要察覺,若不知它的存在,根本談不上改變;然後是理解,瞭解這些想法如何影響你的財政;再跟它劃清界線,知道那種方式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最後是重新設定自己對財富思考方式。

生活培養出處事態度

第二種制約是“模仿”,人從小開始,大部份的能力也是靠模仿學來的,理財態度亦如是。父母到底是花錢,還早一些很節儉?善於投資獲利,還是根本不涉足投資?他們收入穩定,或時有時無?在你身上,總有父母的影子。

你可能說剛與父母相反,那其實與你對父母有多少的憤怒與不滿有關,愈是痛恨,就愈會不同。
小時候我們對父母的理財方式無權過問,縱使不滿也無從發泄。例如有些父母即使有足夠金錢,但生活卻過度節儉,從未跟子女遠遊,從不去高級餐廳飯,子女長大可自力更新,便變成“大花筒”,甚至因過度消費而欠下纍纍卡數,這是對過去之補償,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報復。

後天自覺最重要

不一定所有反父母而行的事也是錯誤。如父母理財習慣不好,相反可能是件好事,但若他們投資有道,而你要作不必之反抗,那便可能令你出現財政困難。

但不容置疑的,你的理財方式多與父母任何一方相近,或集合雙方之長短。那是否不能更改?非也,同樣可根據後天的自覺,實踐“察覺、理解、劃清界線與重新設定”4個步驟。

想想投資理財方法與父母哪些是完全一樣或相反,瞭解它如何影響你作的投資決定,明白它只是你學習的對象,你絕對有能力選擇與改變,並設立自己的投資取態。

若不想走太多的“冤枉路”,今日開始就好好分析父母在投資理財上之錯誤,學習他們的優點,也從中反觀自己潛在的不足,在投資路上重新出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