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9, 2009

富爸爸不一定對!

近年常和許多人討論理財問題,但結果往往話不投機。問題的關鍵出在許多人渴望透過投資理財來達到財務自主的目標,並因此脫離上班族生涯,從此過著無憂無慮的提早退休生活。而我卻認為,一個系統性收入並不可能讓人達到財務自主目標,最好還是認真工作比較好。

系統性收入?財務自主?我ㄧ聽就知道是哪本書的觀念在作祟了。

一個上班族,放棄好好的工作本業,卻想靠重新師法一個富爸爸的觀念來發家致富,這真是牛頭不對馬嘴,不等於像佛經上所說,一個富家子弟不知自己身懷寶藏,卻老想著外頭有財富,拼命向外尋找,到頭來投資失敗,才發現擁有一技之長,至少還有碗飯可吃。

<窮爸爸富爸爸>這本熱門理財書,看來是一本在討論創業的書,或者說專職搞投資的書,而不是一本適合多數上班族閱讀的理財書,但許多人卻誤以為書中所談的財務商數(FQ),就是上班族該具備的理財知識。

富爸爸認為,一個人應該想辦法靠錢賺錢,而不是靠工作賺錢。靠錢賺錢可以讓人一邊玩樂時,還能靠錢自動做工,創造出源源不絕的現金流量進來。這種不用出賣勞力的系統性收入,才是讓一個人富裕的關鍵能力。

說來真的很輕鬆,卻不容易辦到。不容易的原因是,這件事情是在講做生意、做投資的道理,而根本無關財務商數。因為做生意、做投資,本來就必須要做好財務管理,特別是企業財務報表的現金流量管理,這對企業營運或投資事業的槓桿操作,是特別重要之事,但這絕對和家庭財務管理所需的財務知識,有點像,但卻實際並不一樣。

系統性收入聽來非常誘人,什麼事都不必幹,只要靠著把錢擺在會創造現金流量的地方,收取孳息即可有朝一日達到財務自主生活,這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嗎?

但這些想師法富爸爸觀念的人,卻沒去想想,系統性收入難道沒有系統性風險嗎?靠龐大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有可能因為資產折舊、市價縮水、租金或股息收益率不高而產生財務萎縮的問題。靠著一個企業來創造收入的大股東,也有可能因為企業面臨經濟衰退而有倒閉破產的危機。利用直銷業之類的系統性獎金來維生者,也要擔心存貨過多、下線跑掉,甚至公司關門而系統整個瓦解的問題。

系統性收入,有系統性風險,不是什麼都不用作,一個系統就能產生自動讓錢流進來的現金流!這是很有偏頗性的觀念,箇中隱藏而不宣的假設前提,並沒有清楚的讓中產階級型讀者了解。

所謂的系統性收入,不是靠人賺錢,就是靠錢賺錢。靠人賺錢就等於是搞一間生產事業,養一堆人來幹活,靠支出這些人的薪水與機械設備,再帶進十倍以上的營收進帳。靠錢賺錢,則是靠著財務槓桿操作,用小本錢的錢,去賺取能創造更大收益的現金進帳。

舉個例子來說,黎智英靠養活壹傳媒的員工,靠養記者來生出新聞、再賣新聞,因此他能創造一個靠讀者自動買報紙來為他創造現金流量的系統性收入。李嘉誠靠著財務槓桿操作,靠著企業購併、現金流量的管理就能夠靠買公司、賣公司、買房子、賣房子,創造出源源不絕的系統性收入。

這兩個人都是極佳的富爸爸代表,但他們都是創業家,不是升斗小民。包括該書作者羅伯特˙T˙清崎也是個創業經驗豐富的人,最後還創了一個銷售現金流遊戲、教育財務商數的財務教育事業。這本身,就是個創業結果,而不是靠著理財上的財務商數提升,從此就能無憂無慮過好日子。

談到創業,一般人就會明白,這當中是會有風險的,這個風險可能來自於外在經濟環境、市場環境,也來自於內部的營運管理能力等等。沒有這個屁股、沒有這個本事,你如何敢吃瀉藥,如何勇闖創業叢林呢?這就是系統系收入隱而不宣的前提---你得要有勇氣創業!或者全心全力冒風險搞投資!

創業上所需的財務管理知識,被適度包裝後,變成窮上班族必須勇敢學習的發家致富之道,這不就是鼓勵人們勇敢跳樓去玩投資遊戲嗎?

帶著降落傘完跳樓遊戲,確實很刺激,許多有錢人就樂此不疲。但對上班族來說,綁上三個降落傘,你也不敢跳樓吧(至少我不敢),那談什麼冒風險作投資呢?

就算把一切風險係數都精算好了,跟銀行借100 元,只要支付5 元利息,卻能每年賺回10元,這當中有5元不就輕鬆不勞而獲了嗎?如果在100 元後面再多加5個0,一次跟銀行借1千萬元,每年利息錢50萬,卻能保證淨賺50萬,這種經過財務精算後的槓桿操作,不是靠錢生錢,挺好賺的嗎?問題是,有幾個上班族玩得起呢?

玩不起的遊戲,有何好羨慕那些遊戲高手呢?

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想個問題,讓專業上班族會很窮的原因,會收支失衡、財務困窘的關鍵因素,是窮爸爸不懂理財、不懂得如何做好家庭財務管理。一個上班族的本業應該是工作,再把工作所賺來的錢,透過正確的理財知識,做好資產平衡管理,如此才有辦法達到財務上的系統性均衡。

創造系統性收入是創業,是富爸爸的專長;讓收入維持系統性的均衡,靠理財架構讓一生的收支維持有效平衡,這叫理財。當你學會理財、一生衣食無虞時,哪個人能說你是窮爸爸、窮媽媽呢?

為何需要一夕致富?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但卻很少人深沉且冷靜的去想過:你為何需要一夕致富呢?

一夕致富,是因為想要快快有錢嗎?而一個人快快有錢,就能比較快樂嗎?

而更值得去深思的問題是:快樂是花錢買得到的嗎?

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的驟逝,應該已讓許多人明白,住在豪宅別墅與遊樂王國裡,並不會比較快樂。即使具有再多賺錢能力的有錢人,花錢也不一定會買到快樂。

時光再往前挪動,最會靠唱歌賺錢的巨星貓王,心臟病突發前的嗑藥日子裡,又有多少快樂呢?而貓王離開人世後,其歌曲的版稅依舊源源不絕的流入貓王慈善基金會裡,並成為全世界版稅收入最豐富的基金會,嘉惠的則是無數受到該基金會照顧的單位。

貓王是全世界最會賺錢的死人,這意思就像是在說,躺在埃及金字塔墓地裡的木乃伊,也是全世界最能創造現金流量,最能讓錢自動流進來的人一樣。

但這又有什麼用呢?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但不可能買到幸福與生命,這就是金錢的侷限性。

如果金錢有其侷限性,為何人們還需要一夕致富呢?我們花了很大的代價,卻得到不一定能買到幸福、快樂的東西,所為何來?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生命有限,因此要盡快累積財富,以享受人生。這種思考邏輯也正是著眼於金錢買不到生命,因此要用最有效率、最節省時間的方式,去創造金錢財富,然後,才有餘命與閒暇時光去享受人生剩餘的歲月。

這種說法也不能說錯,因為創造金錢回報的行為,不管是靠工作賺錢或投資賺錢,都需要花時間,如果人們需要花落落長的時間,才能賺到一丁點兒的錢,不但賺錢效益不高,而且也浪費人生很多時光在為人作嫁的勞務活動或投資等待裡,似乎也有點不太划算。

但話說回來,如果等待金錢流進來是一種快樂的話,慢慢的等待金錢流進自己口袋裡,似也樂趣無窮,何必快快把錢收光,太早結束這種賺錢過程裡的樂趣呢?

這道理就好像吃美食一樣,過去的人三餐不濟,因此希望快快累積財富好大吃大喝,享受美食,因此一夕致富,是著眼於快快脫貧致富。

但現代人,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會社會裡的上班族,多數已是衣食無虞,吃得好、穿得暖,反而開始強調慢活、樂活與慢食,吃東西要慢慢的吃,慢慢的享受咀嚼食物的樂趣,才算是享受人生。

更重要的是,現代人需要的美食未必是豬羊魚肉,而相對更需要清粥小菜與清淡的有機食品,如此才有辦法真正滋養生命,讓身體得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營養和活力。這種健康的美食觀,是古代人活在吃不好、穿不暖時代裡,所無法想像的。

所以,人類的生活觀要隨著時代演進去調整,理財觀和金錢觀,又何嘗不是如此?

每每看到許多財經專家教人如何快速創造財富,就不禁要搖頭歎息。因為財富有時是時也、命也、運也,要在一個經濟高速成長的環境裡,這種天時比較有利於人們創造財富;同時也要在一個具有創富能力和格局的人身上,才有辦法創造非凡的身價;最重要的,還得要自身的專業能力能搭上大環境的機運,兩者一拍而合、水到渠成,才有可能一夕翻轉自己的命運。

創富的因素很多,而一夕致富的機運是可遇而不可求。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又何必要費心等待、妄想呢?何不努力創造自己唾手可得的緩慢財富,然後再等待那發酵成熟的絕佳時機呢?就算不幸遇不上幸運之神的眷顧,最起碼也可在生命有限的過程中,及早享受了那滿滿的樂活時光。

人生應該每時、每刻都不要留有遺憾的,而不是年輕時辛苦,年老時享受,那萬一不幸人壽早夭,而錢財又還沒賺飽,豈非徒留滿滿遺憾在人間呢?

一夕致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盡人事而聽天命。緩慢致富可求而不可遇,必須主動創造,而非偶然碰上。

一個人做什麼工作會快樂?在不快樂的工作裡如何努力讓自己的心境變快樂?這些都是可求而不可遇的,不能放任自己隨波逐流,在職場上碰到不喜歡的工作就自認倒楣,甘為馮婦。

一個人投資什麼會快樂?在投資套牢或等待的時光裡,如何堅持原則,反敗為勝?這些也是可求而不可遇的,不可以不幸遇上金融風暴就傻傻讓自己的投資標的陣亡在帳面上,放任不管。

人生應該追求的是緩慢致富的過程,並享受工作與投資過程的各種樂趣,這些樂趣是夾雜酸甜苦辣味,而成一鍋符合你自己的品味、需求和想法的美食料理。這種創富過程是隨時可調整、控制其節奏和樂趣的。

緩慢致富的過程,也享受這種一邊投資、一邊學習、一邊分享、一邊等待機運的樂趣。如果你也能認同這種理財觀與投資態度的話,希望你下次看到那種教你快速致富的財經專家時,要敬而遠之,別再輕易被那花俏又炫麗的說詞給迷惑了。

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生命與幸福的,而享受幸福的生活,有時只是三五好友,在花前月下,泡茶聊天而已。讓生活步調緩慢點,這種緩慢的財富將不請自來!

活出人生真財富

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但往往我們取得富貴的結果時,卻常不得其法。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意思是說,大富、大貴,常常是人們渴望獲得的成功結果,但我們卻常忽略,富與貴是結果,而果子卻必須結在大樹上,才會有持續開花、結果子的能量。

財富像種樹,人生的真實財富往往像種一棵樹一樣,必須要樹幹夠壯、夠強壯,並且時機成熟,才有辦法結出累累的果實。人生要先苦而後甘,先辛苦栽種,然後才有辦法嘗到富貴的果子,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但這邊想提醒更多朋友去認知的是,其實種樹一點都不辛苦,因為種樹就像栽種一種生命一樣,那其中有許多美妙的生命能量體驗,是遠勝過最終開花、結果的樂趣。

許多人畏懼先苦後甘,因此想要找一種速成的致富之道。這些人忘記了速成的財富,必然也容易快速凋零。因為凡天下事物的道理,都是一致且公平的,怎麼來,就會怎麼去。

所以坊間有許多教人快速致富的財經專家,可以祭出他幾年內創造多少財富的夢幻投資績效,誘惑許多投資人去學習這種致富法門。但這些投資朋友忽略用更宏觀的觀點去看這致富的秘技,究竟這方法是適用一年?十年?還是適用二十年?三十年?

更要命的是,別人家庭院裡適合栽種快速成長的橘子樹,而自家的性格土壤,適合嗎?如果不適合的話,為何非要強求橘越淮而不為枳呢?更何況,片面透過書本取法於他人的種橘子樹法門,有辦法現學現賣,馬上在自己身上快速結出好吃的金黃橘子嗎?

每個人的致富之道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頭腦不一樣、性格不一樣、信仰的投資原則也不一樣。這就好比是說,一棵蘋果樹只適合長出蘋果,不適合生出橘子;反之亦然。

要求長線投資法的巴菲特學金融大鱷索羅斯是不可能的,反之,要索羅斯取法巴菲特也不太適合。一個投資人必須先明白自己的生命型態、性格和生活原則,才有辦法找到一套適合他的投資理財之道。

富貴之道非常像種一棵樹,而這棵樹必須符合自己的生命信仰和原則。在《論語》裡頭,孔子就曾對弟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意思是說,孔子遵循著自己的生活哲學,因此樂在其中,人們無法說他內心裡沒有豐沛的生命能量。而如果一個人為了追求富貴成果卻不擇手段,不去思考自己能否認同該種投資背後的原則和價值,則這種財富肯定如過眼雲煙,只能短暫欣賞一下,最終卻與自己的生命無關。

許多人以為孔子是個窮光蛋,所以樂在簡單而清貧的生活。殊不知,孔子教育出無數富貴型的弟子,有的當大官,有的當大商人,這些弟子的富貴結果,都來自於遵循符合他生活原則的富貴之道,因此能結出各自不同的富貴果子。

人生的財富是要由內而外的活出來,能活出一棵財富大樹的人,自然能樂在工作、樂在投資與樂在生活。至於富貴樹能否開花結果,有時與機運有關,人們無法保證一輩子能結多少果子,但卻能知道,自己此刻是否能樂在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