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8, 2009

投資自我穩賺不賠

長短線都有把握
投資自我穩賺不賠

一提起“投資”,許多人總覺得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總以為一定要投資在某種形式的物品上,比如股票、房地產、黃金、基金、債券或其他等等。

投資是為了取得回報,但在金融市場動盪時期,上述種種投資工具都大跌。
但,有一種投資,是長線及你可以掌握回報的。

那就是投資自己!

《週末畫報-財富》報導說,從長線來看,有一個“投資產品”永遠都是最佳的--“你自己”。
自我投資就是投資上的所謂SWAP的最基本的概念。

想無論長短線都穩賺不賠?今天開始投資自己吧!

不斷提升技能

首先,我們必須花時間不斷地去學習,更新自己的技能。事實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都是基礎知識、自學的能力和方法。

隨著當代社會的日新月異,單靠學校里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使自己在職場上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可以說畢業只是起點,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大事。
在新的技能中,軟性的技能譬如人與人之間如何交往、寫作水平的發展、公開講演的能力等,往往比硬性的技能更為重要。

這些技能不僅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更能使別人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
硬性的技能也要不斷地加以更新。比如,電腦技術差不多每隔三、五年,就會有一波全面的技術更替,變化最為迅速。

從事資訊科技的人一定要隨時跟進,以免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于人。

借助有利工具

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今經濟如此不景氣,人們一定都收緊荷包不願亂花錢了。不過該花的還是得花。比如一台新電腦或一套新工具,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工作效率。

目前各類工具也都在大幅打折出售,何不趁此機會更新自己的工具呢。
再次是結交新朋友。有句名言:“lt’s who you know,not what you know”(重要的不是你認識什么,而是你認識誰)。

在這艱難的時刻,絕大多數的工作機會都是通過朋友介紹得來的,撒開一張朋友之間的網絡,比獵頭找到工作的機會多得多。

想交朋友並不難,如參加專業協會的俱樂部,加入他們的聯誼活動;或參加教會活動,做一些慈善機構的義務工作。

同時與家人和親戚保持良好的互動,以防一旦財務出現狀況,能夠得到親人的幫助。今天我們挪出點時間給家人和社會作為時間投資,將來是會有長線回報的。

形象合乎時宜

據統計數字顯示,形象出眾的人比較容易找到高薪的工作。我們的衣柜里衣服不必太多,但一定要有適合各種不同場合、不同季節的衣飾。

需要庄重時不能太隨意,需要隨意時不必刻意雕琢。美容、膚色、飾品、髮型的搭配是一大學問,這些錢的投入也是一種必要的投資。

比如去健身房保持體形、體態的優雅,塑造出一個積極正面合乎時宜的形象,也是事半功倍的。

賺錢的秘密心法

常看到許多人為了賺錢而煩惱萬端,但這些人費盡千辛萬苦,想要去找一套賺錢秘笈,但卻不知道,這套賺錢秘方在他心裡,而不在外面。

古代希臘哲學家常用一些我們現代人聽不懂的語言、詞彙和邏輯,在探討一些我們覺得很平凡的事情,殊不知,這些探討就是在尋找一種智慧,能夠讓人類活得更充實、愉快與充滿財富。

比如說,古代哲學家常探討的一個問題是:樹是怎麼來的?

多數現代人會覺得很簡單,因為樹就是從小樹來的,小樹則是從種子發芽來的,樹就是從樹種裡來的,如此簡單。

但古希臘人天天與大自然為伍,他每天、每週、每月和一棵樹共同成長,他看到的,或說體驗到的,是不一樣的東西。他認為有一種生命的潛能,藏在種子裡,讓這粒小小的種子,會成為一棵大樹。

現代人不這麼想,是因為我們每天忙著上學校、上班,每天都在水泥叢林裡奔波,我們看不到一棵樹從地底下冒出頭的樣子,體會不到小樹慢慢成長的變化,更看不到一株樹倒下的樣貌。在都市裡,樹是長到一定程度後,才被從鄉下樹園裡移植過來的,倒下的樹,也會有清道夫立刻運走,我們看不到生命的潛能在樹幹裡頭做功。

古代人與樹為伍,與樹同生滅,他們對樹的觀察,自然深刻得多。

希臘哲學家從邏輯上探討樹是怎麼來的,蘇格拉底提出這個問題,並啟發了大弟子柏拉圖認為:天上有一種樹的理想形態,這種理想形態雖在天上,卻又落在現實的樹種裡,讓樹種想朝著這種完美的樹的理型去發展、發揮,終有一天,樹的完美型態將會生根發芽,被樹種實踐出來。

柏拉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則認為,老師錯了,樹種與樹是不同的概念,兩個不一樣的東西,為何會產生質變呢?這肯定是不可能的,除非,樹種裡原來就有一棵小樹存在,否則,樹種裡長不出樹。

亞里斯多德用樹的"潛能"潛藏在種子裡,來說明種子何以會變成一棵樹。這也是亞里斯多德著名的哲學理論---潛能論:萬事萬物都有許多的潛型,潛藏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只有等他發展完成時,後知後覺的人們才會發現。

話說回來,蘇格拉底引導學生去思考腦袋裡的秘密,而徒弟柏拉圖找到了天上的理型,徒孫亞里斯多德找到了地上的潛能。但不管答案是什麼,我覺得這些哲學家都試著活出最完美的哲學家典範,他們在人們不假思索的地方,發現並解讀了宇宙的奧秘。

致富秘密心法,是什麼呢?

今天假如你是個窮人,卻想變成有錢人,或者去學習一套致富的快速方法,那麼我想告訴你,從邏輯上來說,窮人與富人是兩個不同的命題或概念,就跟黑與白一樣,黑的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也不可能變成黑的。

窮人如果想變成富人,一定得要找出那個變黑為白的秘密。從柏拉圖的角度看,這個秘密在天上,一個窮人必須取法天上完美的富人典型,去努力師法富人,則有那麼一天,你會從窮酸的樣貌慢慢活出富人的形態。

這是一種方法,卻也是許多投資人努力想學習的,所以,許多人在投資市場上努力學習換腦袋---換一顆有錢人的腦袋。但這些人忘了,在取法有錢人之前,應該先想想,完美的有錢人應該是什麼樣貌?如果是自私自利的腦袋,這是完美的有錢人理型嗎?如果不是,你學來了也不快樂,也註定會失敗。

另一種方法是亞里斯多德的說法,要想變成有錢人,得先承認你的內心有富人的潛能,你要從今天起就要像個有錢人一樣思考,如此,慢慢的,透過時間的發酵,你會慢慢變成一個小有錢人,然後,通過風風雨雨的考驗,再變成大有錢人。

許多教人存款致富的理財專家,正是循著這個路徑,去告訴投資人不要看輕小錢的價值,只有積攢小錢,小錢才會變成大錢,因為---小錢裡有大錢的潛能和潛在的可能性。但不少人也在這個過程裡發現,潛能要長大茁壯,需要時間,沒有耐心等潛能冒出頭來的人,終究會揠苗助長,換來更悲慘的實現結果。

說了這麼多,賺錢的秘密心法是什麼呢?

答案在你心裡,你想要透過哪條途徑,從窮人變成富人呢?那條途徑在你腦袋裡、性格裡與生命裡,它不在任何財經專家的嘴巴裡。但如果你認為你天生注定是個窮人,那很抱歉,窮人與富人是兩個國度,並不相連的,除非你找出那個質變到量變的致富秘密,否則,你只能活在貧窮現狀裡。

也許你覺得很囉唆,也很老生常談,但我還是要下個結論給你---致富的秘密心法在你心裡,如此簡單!

窮理財、富投資

財富管理市場,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稱之為:「窮理財、富投資」。這意思是說,許多人的理財能力很薄弱,也因為理財力不佳而讓生活陷入困窘,卻老希望透過學習投資來翻本,渴望快速成為大有錢人。

這邊的所用的「窮」、「富」都是動詞,窮理財不是指理財會讓人很窮,而是說人的理財觀念多數很窮困,不太清楚什麼叫理財。富投資也不是指人們能夠從投資致富,而是指多數人都勇敢在投資路上奮勇向前,擁有豐富的經驗,但真正能賺到錢的人,卻並不是很多。

為什麼富於投資,卻未必真能賺到錢呢?問題恐怕出在窮理財身上!

理財理論上是一種謀求日常收支平衡的財務管理觀念和能力,有多少錢,用多少錢,並做好財務風險管理,這種行為便可稱之為理財。

投資則是冒著市場風險,去追求錢滾錢,靠錢財生出更多錢財的行為,這當中存在著虧損的風險,也存在著盈利的機會,因此必須靠理性加以判斷市場方向,也要靠感性承擔市場波動壓力。

投資如果是一條波動的溪流,理財則是一條調節溪水流量的水庫或池塘。

投資有時像看天吃飯,景氣不好時,工商百業蕭條,投資人將蒙受資金枯竭的風險。理財則像我們家門前有口池塘,管它溪水是漲是跌,鵝兒總能在綠水上戲弄清波。

許多人總喜歡冒險在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與基金市場上逐浪而居,卻忽略為自己挖掘好一口方塘、一座引流入庫的水壩。因為缺了這口調控投資溪水流量的水塘,人們的投資績效因此暴起暴落,行情大好時能賺大錢,市場困窘時就跟著資產一落千丈。

富於投資而窮於理財的下場,就是管不好自己的錢,讓投資帳戶裡的資產明細宛如溪水湍流,夜半來,天明去,財富漲漲跌跌似過眼雲煙,朝來暮去。

但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努力學習紮紮實實的理財之道,而老想追逐那萬溪奔流的財富美景呢?這或許是因為太多財富管理書籍喜歡譏嘲那些不善於投資的上班族,認為不懂得靠錢賺錢的人是傻瓜、是窮爸爸、是窮於為工作賣命的理財門外漢。

許多上班族不明白的是,不懂投資與不懂理財是兩回事,一個傻傻只會做定存、買儲蓄險的人,理財效益雖不高,但至少現金流量不會枯竭,家門口永遠有一方小池塘不愁飢渴,何必非要羨慕那些喜歡在海上衝浪的有錢人呢?

善於理財,何必一定要善於投資?但善於投資卻不善於理財者,盲目追逐金錢,卻不知將現金導入一個對他生活有意義的理財架構裡,這種窮理財、富投資又有何好處呢?

明代大儒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話挪到現代財富管理市場來說,正說明了善於理財又善於投資者的境界,因為他們善於金錢收支管理,也善於靠投資提升財務架構裡的現金流量。

在穩健理財的架構裡,挪出部分資金到投資市場搞活水,則池塘水源非僅上班的工作收入,還有股票、房地產、基金等投資收益,這豈非理財、投資兩者兼美之事呢?

富理財又富投資,才是現代職場上班族該學習的財富管理之道。若你家門前有半畝方塘,相信在世紀金融海嘯期間,你也能享受那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投資樂趣吧!瞧,股價不已如白雲無心出岫,驚驚漲在你水塘上了嗎?

都市“窮忙族”‧怎樣脫貧

“窮忙族”不一定就是指失業者或者低收入在職者,也可能是身兼數職的高薪白領,有很多全職的高薪受雇者也可能淪為工作窮人。

李小姐是一家公司的職員,採購、發貨、訂機票、收發快遞、維修、衛生、安維護等等瑣碎事情一律由她負責。但是細想起來,自己已經3年沒有加薪了。每月那千餘元薪水,一眨眼就花光了,不要提買房子,日常生活似乎都難以維持,她感覺自己“越忙越窮”。
其實,李小姐只是現在新興龐大的“窮忙族”中的一員。

種原因導致“窮忙”

“窮忙族”產生的原因很多,不過,除了因薪水少而窮忙的人,那些為了填補空虛生活而大肆花費,為了花費而重返空虛的“窮忙”人群,也被認為是“窮忙族”。

也就是說,“窮忙族”不一定就是指失業者或者低收入在職者,也可能是身兼數職的高薪白領,有很多全職的高薪受雇者也可能淪為工作窮人。這些人或者為了養家餬口,或者為了追慕虛榮、滿足消費的慾望,而犧牲了自提昇的投資甚至身體健康。

如今,“窮忙族”與富者的分化越來越明顯――富者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有多餘時間吸收新知,懂得多元渠道投資、累積財富,閒暇時還能考證照,念EMBA,加專業能力,升遷更迅速;而前者還停留在勞時代,忙於處理事務性工作,對公司產值貢獻度不大,薪資水平無法和付出的勞力成比率,他們為了養家活口,甚至要兼好幾份工作,沒有時間投資自己,到最後成惡性循環。

兩大類人在“窮忙”

專家認為,“窮忙族”可以分為“月光型窮忙族”和“高收入無規劃型窮忙族”兩大類。其中,“月光型窮忙族”是指賺錢不多,又不會理財,賺的錢都花光了的月光族。“高收入無規劃型窮忙族”主要是指廣告、公關這種特別苦的行業的某些從業人員。他們的收入並不低,但是每天都特別忙,沒有時間給自己做規劃。要想擺脫“窮忙”狀態,關鍵是要做好規劃,包括理財規劃、職業規劃,乃至人生規劃。

“月光型窮忙族”首要任務是學會理財。比如,先從記賬開始,每天記下自己的花銷,看看錢都花到哪裡去了,然後分析哪些是固定費,哪些是可以節省下來的。除了學習理財之外,就是再忙也要擠出時間積極給自己“充電”,增強競爭力,才可能逐步升職、提高薪水,取得成就感。

制定明確職業規劃

“高收入無規劃型窮忙族”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職業和人生規劃。通常來說,成功的職業規劃,是要給自己確定目標。工作幾年之後,能達到一個甚麼樣狀態一定要明晰。

不少“窮忙族”只埋頭做事情,每天都忙得不得了,不給自己制定詳細、明確的職業規劃,後來就發現,自己的行業不錯、公司也不差,但是總沒甚麼進步。這類“窮忙族”中,還有一部份人是入錯了行,在大學畢業兩三年後,才認識到自己真的不喜歡這行,或者是很努力,但是缺乏這方面的天賦,總是沒有成果,一直在“窮忙“。那麼,就要考慮及時轉行。

Friday, June 26, 2009

快樂是什麼?

為何無法持續感覺快樂?如何重新成功地回到快樂狀態?什麼狀況下感受到快樂?快樂有多少種類?喜歡被尊敬、被喜歡、被討好,快樂是不是兩極的,一個巴掌拍不響,需要兩人或兩人以上互動才能感受到呢?靜坐所得的神秘經驗,是否是像蘇東坡後赤壁賦中一樣,為了重新感受到喜悅,自己將自然動物鶴變化成道士的方法呢?

如果投資理財的最終目標是快樂的維持與擴大,哪麼我們一直繞著如何增加財富去思考,而沒有想到快樂是存在人與人之間的,財富數字增加,雖然增加你可以運用的生命能量範圍,如果只是將生命能量用在沒有快樂效用的方向上,在多財富,也沒有增加幸福的效果。

追求愉悅(PLEASURE SEEKER)性格,是對強烈儲蓄性格的調劑方式,儲蓄性格的往往認為購買增加愉悅的物質是浪費的行為,而浪費的行為若不自制,就會變成奢侈的習慣,讓已累積的財富快速縮減,降低強烈儲蓄性格者所亟需的安全感。平衡的思考方式是在財務安全無虞的狀況下,適量定量地培養追求愉悅的性格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