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1, 2010

理财有道: 投资的乐趣

2010/07/22 10:20:37 AM●黄凯顺

请问各位,在各位的投资经验里,投资会为我们带来乐趣吗?

我们都晓得投资的结果不是赚就是亏。面临亏损的,心情自然不好受。然而,获利的人也有他们的烦恼,因为总是嫌回酬没有别人高。

因此,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让我们在投资的过程中紧张刺激不足,伤心失望有余。结果,投资看起来似乎是一系列不断后悔且参杂着犹豫不决的过程。

方式心态关键

纵观上述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市场里“烧到手“的人比比皆是,而能笑到最后的却恰似“稀有动物”般屈指可数。

其实投资就犹如运动养生一般,有人越动越健康,有人则越动越虚弱。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运动本身,而是我们所采取的方式与心态。

运动本是好的,但若不懂方法则只会造成运动伤害。投资也一样,只有懂得正确心态、策略与方式的人才能从中得益,享得乐趣。

首先,如同运动是为了打造健康的身体一般,投资也是讲求目标导向的。在还未开始投资以前,当要自问投资是为了什么?也要了解自己的投资期限与风险承受度,方能制定出适合的投资策略。

众所周知,投资市场的风向本来就是变幻莫测的。与其终日苦思和市场拼搏,试图透过猜测市场走势来获利,还不如抱持平常心将市场波动视为海洋波浪般的自然现象,即不去猜测,也不去过分担忧。

只有抱着这种心态的投资者,才能在别人追高杀低之际依然气定神闲发现“沧海遗珠”。

2116理财原则

谈完了心法后,紧接着的是投资的方法。

这也是许多投资者深感兴趣的课题,每天关注何时进场?该进多少?然而,持有平常心的投资者是不热衷与市场“竞跑”的游戏,我们讲求的是遵随“2116理财原则”的平均成本投资法。

简而言之,就是将每月收入先按2116的比例(20%经济独立,10%保险规划,10%子女教育,60%基本生活开销)先分配后,将其中的20%以“定期定量”的方式,不管市场的起落有纪律地作出投资的决定。

此类投资者坚信市场的短期内的波动是免不了的但只要坚守长期投资,在上升的发展趋势中获利迎风而起则是肯定的。

若我们能做到上述的要求则会发现投资其实亦是有“趣”可寻的。

乐趣一,“轻松自在”。由于采取的是平均成本投资法及拥有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过程中会显得从容不迫也懂得排除市场杂音。

因此,任由市场起伏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变得紧张兮兮。

乐趣二,“品味人生”。虽然投资时不应太执着于市场的动作但却可从各种不同的投资者身上观察到兴奋、贪婪、恐慌、自信等等许多错综复杂的市场情绪。

它也好像一面反映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看着别人也想到警惕自己。同时,也有助加强我们对自己心理及投资方面的历练。

乐趣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也可以大方地选择将自己投资心路历程和别人分享。成功的例子也好,失败的例子也罢,分享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互相学习外也可将自己有益的经验惠及他人。

因此,能帮助别人进步之余也能从中省思己过,何乐不为呢?

最后,乐趣四“长期投资的回报”。长期的投资累积与增值效应,会帮助我们逐步完成人生个阶段的财务目标(如:购置房屋,子女教育)后迎向经济独立。

非深不可测

投资并非是深不可测的活动、而是日常理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好正确的投资方式,获利达到目标之余也能从中享得乐趣更可以充实人生。

只要能做到这些且摆正心态的话,试问又怎能不体会到投资带来的这份乐趣呢?

理财有道: 如何实践成功投资

2010/07/15 10:33:21 AM●黄凯顺

活在资讯发达,金融领域日益进步及财务意识逐渐提升的21世纪,相信就算不会投资也至少听闻过“投资”一词。

说实话,有谁不向往成功投资,因此时下各种相关投资的资讯如外汇、基金、股票、房产等等也似“顺从众意”,透过各种管道“现身”。如此遍地黄金的机会,弄得我们眼花缭乱之余也手无足措,不知如何开始。

原因无他,因为周遭投资碰钉的例子实在是层出不穷,让平凡人总觉得成功投资是别人的事,是“专家”们的专利。

股神巴菲特曾发表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杰出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内线消息。所需要的只是下决策时的健全知识架构,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绪破坏该架构。”

看似平平无奇的言论却一语道破众多投资者的致命伤。其中两个关键在于“健全知识架构”及“情绪”。

健全知识架构

“健全知识架构”在投资理财方面可包含了对自己财务目标、投资的意义、基本原则等的认识。再针对属意的投资项目学习作“功课”后才理智地作出决定,举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2116原则为例,所谓2116原则既是将每月收入先按20%-经济独立,10%-家庭责任,10%-保障需要,60%-基本生活开销(注:保留3-6个月的备用现金)的分配。

这样兼顾生活各层面的收入配置将首先协助我们去省察并平衡自身的各种财务需求,在我们还未投资前已顾及了生活中同样重要的日常开销费用,保障,家庭责任等事项。

此外,运用这“先分配,后花费”的原则更可以让我们清楚知道自身财务能力的局限。因此,在设立投资目标时会按自身财务状况实事求是。

做足投资功课

然而,善于理财的人会认识到投资并非只是为了赚钱,而是巧妙的配合自身的理财计划按部就班完成人生各阶段的财务目标后达到经济独立。当我们能做到这样的时候就表示在“认识自己”的方面做足了功课。

紧接着,我们才可以步上投资市场的旅途。所选择的投资管道除了须符合我们的财务目标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该投资管道的准备功课。

就信托基金来说,我们除了必须了解到市场运作的原则、基金的种类、投资范围外也要深入认识到基金的历史表现与同一领域的比较回酬等等。到了如此的“境界”后,我们就已完成了“知己知彼”的功课,也以各种的“健全知识建构”演变成自己的“理财原则”。

投资大忌:过于乐观与悲观

情绪也许有读者会不耐烦地问道:“谈了这么久,来来去去还是做功课,几时才说实战的成功投资?”这问题问得正好,我也就马上进场投资去!只是市场走势终日变幻莫测,各种各样的市场消息也不胫而走。

我们处身于这种讯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市场时应该如何是好?眼见他人投资频频获利,赚的盆满钵盈时能不为之感到心动吗?看到身边亲友都纷纷在短期的投资旗开得胜之际,能坐而不视吗?

我们往往就会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主导下忘了之前费尽心思才建立起来的原则及知识架构,生怕慢了一步机会就不等人。

因此,许多埋怨做足了功课依然碰钉的人更多的时候是败在个人的情绪管理。试问如果我们都知道投资获利的原则为“低买高卖”,但却因为情绪因素导致难以下手,这又有何用?

过于乐观与悲观的情绪往往是成功投资的大忌,因为他会令我们失去理智,甚至一头栽入备受市场看好但自己完全不能掌握的领域。这种“不知己,不知彼”做法的结果相信各位心中有数。

投资熟悉领域

反观,执行投资时依然坚持2116原则的投资者则不管市场动荡也好、自我情绪不稳定也罢,每个月都定期拨出收入的20%以平均成本投资法进行投资,较常见的例子是透过自动过账的方式投资信托基金。此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有效使投资成本在长期而言更为平均,不会过高或过低。

此外,也可避免已设定好的投资计划遭受反常情绪的破坏而功亏一篑。因此,此类投资人在波涛汹涌的市场洪流中仍然能保留一颗平常心,坚持只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不随众追高杀低。

最后,让我们回到成功投资的要诀。要诀一:不可失败,要诀二:还是不可失败。其实,不败的基础建立在严厉遵守只投资自己可掌握的领域。不败的投资效果则有赖于投资者的情绪管理和对于自己理财原则的坚持,因为,孙子兵法亦有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分享集:为无为则无不治

2010/06/26 11:28:02 AM●冷眼

股票投资,本来很简单,赚钱也不应该是那么困难的。

但是,为什么对一般人来说,股票投资变得那么复杂?

为什么要在股市赚钱,变得那么困难?

答案是:投资者咎由自取。

因为:是投资者把简单的变成复杂,把本来不难赚的钱,变得困难无比。

几十年的股票投资经验告诉我:投资者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做得太少,而是他们做得太多。不是因为他们不够活跃,而是因为他们太活跃。

投资者之所以会在股市举步维艰,并非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自作聪明。他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治本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尽量少做,动作越少越好。

返朴归真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子所主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不做什么,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老子》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无为而治”。

也许你认为我在标新立异,耸人听闻。

实际上不是,我是要大家返朴归真,回到股票的“源头”。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大海”,大海茫无际涯,大海波浪滔天,投资者在海上飘荡,如沧海之一粟,此身根本不能自主。

由于不能自主,投资者在股海中,只好随波逐流,任由海洋的其大无比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要在股海中生存,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并不是奋力与惊涛骇浪搏斗,而是什么都不做——“不为”。

曾在海中游泳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人在海中,越挣扎,下沉得越快。自救之法,是放松身体,什么动作也没有,就这样静静的躺在水面上,仰看蓝天白云,稍为划水,身体就不会下沉。

股票投资亦如此,只要你做到“无为而治”,股市的滔天恶浪,就奈何你不得。

你不信吗?请你环顾股市,其中赚钱的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赚钱的?

答案是:在大马股市赚钱最多的是郭鹤年、丹斯里李深静、阿南达克里斯南、丹斯里郭令灿、丹斯里杨忠礼、丹斯里郑鸿标……

他们怎样赚大钱?是不是有着预测股市动向的异能?是不是靠着在股市抢进杀出?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投资眼光比300万的“同志”更独到?(股市参与者多达300万人)。

不是,绝对不是,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脱售他们的股票,因为他们从来不以股市的起落来决定应该继续持有或脱售他们所持有的股票。他们紧握他们所控制的公司的股票,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脱售。

紧握不放

在每家公司的30名最大股东中,他们高居榜首,你们可以搬出这些公司数十年的年报,比较他们的股票数目,就足以证明他们的股票从无变化,他们就是靠着“无为”而登上富豪。

我可以跟你打赌,如果这些人自作聪明,终日“低买高卖”,企图在预测股市动向上胜过别人的话,他们绝对无法登上富豪榜。

他们登上富豪榜的秘诀,就是“无为而治”——握紧他们的股票。股价狂涨,他们根本不动心;股价崩溃,他们不担心。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重要的不是股市起落,而是企业的健康,只要企业健康,他们就放心,他们就不必去为股价操心。

动作越多·越难赚钱

也许你会说:他们是大股东,所以,他们才能累积以致富。小股东微不足道,财富轮不到我们!

其实,你错了。因为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无论是在权利、价值、分红……等方面,是完全一样的。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拥有股票数量比你多,如此而已。

换句话说,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在所有方面——资产拥有权、分红权、投票权……没有任何分别。

所以,股票是最公平、最民主的。

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丹斯里郑鸿标能成为富豪,而千千万万曾经拥有大众银行的股票的散户却不能?

答案是:丹斯里郑鸿标从来不卖他的大众银行股票,而散户在买进大众银行股票后,就天天盯住大众银行的股价,只要股价略为上升,就毫不犹豫的把股票卖掉,希望股价回调后买回来,企图以“低买高卖”在股市赚钱。

但是,纪录显示,能通过这种方法累积财富的投资者,少之又少,真正在股市赚钱的,是那些像丹斯里郑鸿标那样,数十年如一日,紧握大众银行股票不放的投资者。

在股市,动作越多,买卖越频仍,越难赚钱。

大智若愚

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并非善于预测进场和离场的时机,并非有预测股价动向的特异功能,并非消息灵通,动作快如脱兔,更非眼观四面,耳闻八方。

企图以预测、灵通、快捷……而在股市致胜的,其实都不是股市高手,顶多只配称为花拳绣腿者。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大智若愚,“莺莺美黛子”(福建话)的投资者。

散户一定要记住:你是无法战胜股市的,因为股市中有300万人,你不大可能比他们都更聪明。

想一想看:300万股民天天在绞尽脑汁,要战胜对手,他们什么方法没想过、用过?要胜过他们,不是要跟他们对着干,而是根本不要跟他们对上。“无为而治”就是不战而胜。

焦头烂额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也。’”(谋攻篇)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劳而获”。“无为而治”是“不劳而获”的最佳途径。

在股市中自作聪明,抢进杀出,绝对是“劳而少功”的笨招。

散户们,你们在股市殚精竭虑数十年,到头来仍是一无所有,甚至焦头烂额,证明你们的方法错了,为什么还要继续?

学习“无为而治”吧。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不我欺。

分享集:勇于认错

2010/07/24 11:35:24 AM●冷眼

在股票投资上完全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那些大言不惭,夸口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是口不对心,便是他根本没有进场。就好像说走路从来没有跌倒过的人,他不是说谎,便是根本没有启步。

所以,不要为了犯错误而懊恼,也不要为犯错误而灰心;因为犯错误是正常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不在于会不会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以后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犯。一个懂得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才会在投资上增长智慧,这样,才能在投资路上走得更远。一个重复犯错而不知改善的人,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股市,因为他不可能成功。

投资是艺术技术

投资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两者都需要不断练习,不断改善,才能臻于化境,没有经过股市考验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的投资者并非不会犯错者,而是“对”的次数多过“错”的次数的人。

所以,在股票投资上,不要追求百战百胜,那是自寻烦恼,也是不实际的作法。

人人都有好胜心。明明是作了错误的投资决定,但因好胜心强,死要面子,总是不肯认错;更坏的是不但不认错,反而到处去找似是而非的理由来支持他的错误决定,或是找来对股票投资一知半解的人支持他的决定,以加强他的信心;实际上是加深他的错误,他就这样一直错下去。由于他的不肯认输,结果是输掉一切。故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错。

所以,假如你在买进股票之后,发现你的决定是错的,即使蒙受亏损也应该马上脱手,否则的话,损失可能更大。

犹豫不决是投资的大忌。因为资金有限,让资金困在坏的股票上,等于失去了购买优质股票的机会,损失是双倍的。所以,当你确定你的决定是错误的,就要有壮士断臂的精神,切忌举棋不定。

当然,你的决定必须是在经过深入的思考,缜密的研究之后才作出的,切不可草率从事,听信别人的不成熟意见而作出的。

无论是在买进之前或是买进之后决定“弃暗投明”,均应采取此种慎重的态度。凡是涉及资金的决定都要三思而后行,切忌仓促从事,更不可在冲动的情绪下作出决定。

股票投资者一定要遵守“宁可错过,不可买错”的原则。因为只要股市在,机会就存在。没有买到又焉知不是塞翁失马?

做足功课不受影响

投资要成功,一定要自己做功课。做足功课才会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受别人不成熟意见的影响。别人的意见,包括股票分析师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切勿全盘接受。你一定要记住,赚钱或亏本完全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你必须对你自己的决定负全责,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钱必须由你自己去赚,不能靠别人。

你亏了钱,别人没有切肤之痛,因此也不会那么认真为你谋划。向别人讨什么股票可以买的“贴士”,如果别人给了你一个“贴士”,好比是给你一条鱼,你吃完了就没有了。要长期吃鱼最好的方法是学习自己捕鱼。所以,与其到处去讨鱼,倒不如立刻着手学习捕鱼法。

向别人讨“贴士”,有两个坏处:

(1)别人介绍的股票未必适合你购买。每个人的环境不同,性格各异,适合甲投资的未必适合乙投资,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么股票适合你购买。例如我的投资哲理是慢而稳,基本面强、风险低的股票。如果你介绍我买高风险、高成长的股票,我根本不会考虑。

(2)企业天天在变,现在看起来是可以投资的股票,过了一段时间,时移境迁,企业变了质,不再值得投资,如果你没有贴身跟踪其发展,仍旧呆呆的守下去的话,你怎么能赚钱呢?别人可以介绍你买什么股,却没有责任代你跟踪企业的进展。所以,股票投资还得靠自己,别人帮不了忙。

假如你买对了股票的话,不可略有盈利就脱售。只要公司的盈利继续上升,就应长期持有,守得越久赚得越多。但是一旦企业盈利回跌,短期内不可能回升,就应脱售,不可恋栈。

总结:

(1)处理错误决定的办法是:壮士断臂,切忌继续错下去。

(2)别人的意见,可供参考,切勿尽信。

(3)买对股票应长期持有,直到基本面有变才脱售。

轻弹浅唱:理财观念仍待加强

2010/07/23 6:16:57 PM ●黄子伦

根据理财专家的分析,大马民众如果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没有17万的公积金存款,将会在未来10年之内变成贫穷老人,而目前只有18%的民众达到这个标准。而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民众退休前所存下来的公积金将会在他退休之后的五年时间花完。从这两个数据来看,都一再显示民众的理财观念有太多地方需要加强。

一般人的想法都先入为主,觉得自己距离退休还很久而没有任何理财规划。到了退休时却发觉自己在银行和公积金的存款抵不过通货膨胀而丧失了购买能力,晚年的生活就捉襟见肘。

因此拥有足够的存款养老是首要考量,而如何计算一年的总开销就看本身是否有记录每日开销的良好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了解自己的钱花在什么地方、每个事项的开销比例是否健康、每个月可以存多少、一旦要节约开销要从何下手,这将有助民众算清足够的退休金。

寻找财富增值机会

而倘若和理想的退休生活有很大的落差,民众就必须自我检讨,降低现有或是退休后的生活要求,或者寻找更多管道开源。自我增值以便得到更好的升迁机会、兼职增加收入、又或是投资房地产股票信托基金等,都可以帮助民众增加自己的财富。

不管民众如何安置自己的财富,最重要的是随时寻找可以为自己财富增值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具有一定的风险。不过,任何想要进入投资市场的民众清楚自己的“止损点”是什么,并时时刻刻保持对金融资讯的敏锐度,而不是把自己手上的财富增长完全寄托于别人的眼光,这是许多投资户的盲点。皆因那些投资获利的业余投资户都会有关注市场波动的习惯,而不是把相信“天下有白吃的午餐”这种道理。

另一项许多人常忽略的就是风险管理,简单而言就是把自己的生命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而这里最常有的现象就是民众并不清楚自己的保额是多少、每个月的保费是多少、什么样的疾病受保、就连自己买了什么保单多少个保单也不清楚!因为民众习惯把这些疑问交给他们的保险经纪负责,一旦发生问题就会把责任推卸给第三者而不是自己事前的漠不关心。

传统观念的束缚,造成很多人不喜欢讨论遗嘱和资产分配的事项。而这些民众永远不知道少了这种安排,一旦本身有任何的三长两短,轻则家属反目成仇对薄公堂、重则是环境困苦而迟迟都不能得到遗产来安定生活。日前就有个数据说明华人因为对立下遗嘱存有避忌,有高达400亿财产无人认领!

其实,理财还需要咨询合格的理财规划师才可以量身打造适合的财务规划,马来西亚拥有合格的理财规划师,但是收费昂贵和民众普遍理财意识偏低,看来要推广理财的观念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曹仁超 - 最遲25歲戒掉儲蓄,改而學習投資

曹仁超21歲前已養成儲蓄習慣,明白開源,節流之道。21歲便開始投資生涯,畢業後很快便將自己的投資心得寫成文章投稿報館,到70年已成為本港知名財經作家了,那時才22歲。怕別人認為自己年紀太小而不信任、因此扮老「我老曹」口頭蟬便是那時開始。

1978年第一次到美國華爾街朝聖,同飛機上鄰坐的人搭訕。他問我有沒有投資股票?我說有。再問我是否認識「曹仁超」?我說不認識(我怎可認識自己?)他說他認識。曹仁超年紀大約五十多歲、戴黑超眼鏡、抽煙斗,他在舞廳見過他幾次並向他介紹買某某股……愈說愈神奇。我則聽得津津有味,原來自己在別人「想像」中是如此的。

儲蓄習慣一旦養成很難戒。所以我主張最遲25歲必須戒掉儲蓄習性、學習投資之道。學習如何令資本以每年25%速度增長,不然你一生人無論如何努力儲蓄、都不能擁有超過1000萬元。須先開源、後節流,因為開源才是上策。只有在無法開源情況下才考慮節流,因節流是下策。

每個人因性格、學識、環境不同,應該投資甚麼?因人而異。年輕時例如30歲前大部分人「本少膽大」,不妨考慮些高風險,高回報率項目去投資,反正輸光了亦沒有甚麼大不了。30歲之後才學習七三分(70%投資進取型、30%穩健型。)40歲改為六四分(60%投資進取型,40%穩健型)……。到退休之時改為三七分,即30%進取型、70%穩健型,因為年紀大輸唔起。

創業變大企業機會400分一

在整個投資過程中必定嘗過失敗。個人認為失敗得愈早愈好,最好在30歲前大敗一次,因為仍有時間從頭再開始。反之到50歲、60歲才失敗、往往倒地不起。做人千萬不可變成「鬥敗的公雞」從此垂頭喪氣,應該有打不死精神。失敗一次從頭再來,失敗兩次仍從頭再起……直到有一天成功為止。

今天的香港,創業期恐怕已成過去。因為人工貴、租金貴,除非你有其他人沒有的本領,不然創業成功的機會只有5%,由小本經營變成大企業機會亦只有5%,即由創業成功到成為大企業機會只有0.25%。2010年起買樓亦要小心「7年循環周期」影響。由1990到1997年是本港樓價上升期、1997年下半年到2003年上半年是七年回落期,2003年開始到2010年上半年又完成樓價7年上升周期,如今年置業要特別小心。投資股票早已進入擇股唔炒市期,回望1997年8月至今最少有50%股份只有波幅沒有升幅。換言之何時買賣、已變成十分重要。

小戰失敗無關宏旨,但不可在大方向上搞錯。例如2007年10月才睇好股票便神仙難救。在2009年則一味睇淡;2010年仍不知上落市時代來臨。為免自己方向搞錯,最好嚴守「止蝕唔止賺」策略。

隨着1971年美元同黃金脫鈎後,投資市場進入泡沫時代。泡沫由形成到擴大、然後爆破,形成個別行業性的盛衰循環周期,在全球未重返金本位前,我們是無法逃避泡沫的,因此應學習如何在泡沫中生存。例如70年代的黃金泡沫、80年代的資產泡沫、90年代的科網泡沫、21世紀的金融泡沫都是一個接一個在形成,擴大及爆破。很難一一說清楚。

地產升市已近尾聲

香港物業可分為三期。一、1967年至1981年是需求推動樓價上升期。二、1984年至1997年是限制土地供應令樓價上升期。三、2003年起是因利率下降到不合理水平及政府採用勾地政策減少土地供應、向內地人提供「投資移民計劃」刺激豪宅樓價上升期。美元利率回落期在2009年1月已結束,由於時差關係香港豪宅樓價到2010年上半年才見頂。由於這次樓價上升是透過推出「投資移民計劃」刺激,令650萬元以下的普通住宅樓不大受惠。但最近連650萬元以下住宅亦被炒起,情況有如股市中一旦二線股亦被炒起,代表升市已近尾聲。加上內地政府大力打擊內地樓價,2010年本港物業市場已進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時期。

請不要把短期現象、視為長期因素,以為買樓可以發達。97年到03年不少香港中產家庭變成負資產。買樓百分之一百是一項投資,投資有賺有蝕,有能力承擔大風險者才可在今時今日買樓,因為往後日子風浪一定很大。

港物業高潮在1997年、股市高潮在2007年。目前物業及股市都處於「高原期」一旦完成便進入回落期,因為一個大循環是55年到65年。香港由戰後興起至今已完成上升周期,最早是工業走下坡然後是房地產最後是金融,擔心香港已步入回落期。反之中國經濟1980年才起步進入上升期,仍可睇好10年到20年。中國因素令香港自1997年起的物業回落期仍不算差,股市有了紅籌,國企股支撐場面亦不俗,反觀本港工業卻一去不返。

每一代年輕人出身之時,都認為社會上投資機會很少。機會是自己找回來的、不是天跌下來的。只要你面對現實努力地幹、未來一定是你們的、不是我們的。因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十年。自古英雄出少年。路是人走出來的,不是天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