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3, 2008

沒錢,問題在習慣!

在建立習慣之前,必須先定義好自己的欲望,為這欲望設定目標金額 ,「理財是在為你的欲望服務,若沒定義清楚,任何理財都無法符合你的需要。」

習慣1〉 賺錢:專注本業拚加薪 累積第1桶金

對初入社會的職場新鮮人,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建議,一定要專注本業,把提高工作收入列為最重要的目標。因為唯有讓自己成為「暢銷」而不是「滯銷」的人才,隨著薪水增加,你才可能快速累積可供理財投資的第1桶金。

雖然此時的重心在工作,但楊偉凱建議,可建立屬於自己的理財情報網,例如像富翁一樣常到銀行和房仲走動,蒐集市場情報,或上網、看書 、參加免費理財講座等。日本賺錢之神邱永漢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跟比你有投資理財概念的人交往,累積人脈資源,為往後的投資奠下基礎。

習慣2〉 存錢:定期定額儲蓄 比投資更為重要

無論是靠工作收入賺錢或到了錢滾錢投資的階段,楊智淵認為,持續儲蓄的習慣絕不能廢,而且要致富,儲蓄金額一定要隨著收入等比提高。

至於最好的自動儲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投資,暢銷書《有錢的祕密》作者之一約翰.布列南(John J. Brennan)表示,定期定額儲蓄的重要性遠超過投資和節稅,定期定額儲蓄很少會讓人一蹶不振,而且對情緒有助益,可獲得滿足和成就感。

不過,從去年底以來,全球投資市場波動加大、風險升高,楊智淵建議,此時提高儲蓄率,要比找到高獲利標的更容易執行,而且可以更早讓你存到財富目標所設定的金額。


習慣3〉 省錢:記帳檢討花費 效果最好

想省錢,一定要靠記帳。南韓理財作家金在泳表示,靠降低欲望來省錢,通常難持續,記帳,就很容易找出花錢的漏洞,對症下藥,效果非常明顯,「家計簿是一輩子最重要的理財成績單!」

除了檢討花費之外,他也建議,去找出停滯帳戶,例如久未使用的銀行戶頭裡的餘額、證券帳戶裡未處理的配股,或是保險到期後撥回來的錢。這些就像是藏在床底下的錢,找出來後,可能又是新的一筆百萬存款的「頭期款」。


【發布你的《吝嗇家公報》】

加拿大有名的節儉理財專家尼克森(Ian Nicholson)認為,節流比開源簡單不費功夫,他奉行大蕭條時期「用到壞、穿到破,沒有也要過」的信條,在自家創辦編輯的《吝嗇家公報》(The Miser's Gazette)裡,他提供了10項節儉理財的小祕訣,你也可以參照修改,建立屬於自己的好習慣。

1.不斷從薪水中撥出一部分去存款

2.詳列預算與支出,搞清楚你每天、每周和每月金錢流向

3.核對所有發票、收據,看商家有沒有多收費

4.信用卡只保留1張,每月的帳單絕對還清

5.自帶便當上班,每周節省近千元的午餐費

6.搭公共交通工具或與人共乘汽車上下班

7.多讀有關居家修繕、投資致富的實用手冊,最好從圖書館借或從網路下載

8.簡化生活,到廉價商店、拍賣場購物

9.買東西時一定思考:這錢值不值得花

10.絕對要砍價,你不提出,店家不會主動降價賣你


習慣4〉 錢滾錢:冷靜、耐心 設定5年計畫

周筱玲說:「儲蓄是『加法』的金錢累積,投資則是用『乘法』在累積財富。」但你必須記得,投資有風險,不等於理財的全部。

不論周行一或楊智淵都強調,理財要愈早開始愈好,但一般人不應該太早開始做投資。因為,「沒有好的觀念、策略,通常賠錢的機率大!」楊智淵說。經常在全台演講投資理財的他,每每在演講後,若遇到有人問:「股市會再跌嗎?」「可以進場了嗎?」他都會替這些人的投資擔心。

王文華則建議年輕人或理財新生,應先參考投資大師的書,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這些大師,投資賺賠、市場多空都遇過,他們的實證心法,也較經得起長久時間的考驗。

另外,年輕人想在股市賺大錢,常重壓所有資金。這一點,楊偉凱感觸頗深,因為他在念研究所時,曾與老師黃培源合寫《理財聖經》而有豐厚版稅收入,入伍到就業前持續寫書大賣,靠版稅就累積500萬元,但因為觀念和投資習慣不完整,100%投入股市,大賺又大賠,結果忙來忙去一場空。

所以他一再強調,年輕人的第1桶金,先以開源節流來累積75%以上的資金,另外25%才靠投資。而存滿第1桶金的時間宜設5年到6年,不要只設3年,「因為時間一短,就會急,一急就會冒險,不屑做長期投資了。」

楊智淵投資的資歷超過20年,在談到投資習慣時,他最大感想是:「一個人進場時的狀況,會影響他一生的理財習慣。」如果是在平靜無波時進場,會學習到冷靜、布局、耐心;但在市況大好時進場,就會過於亢奮、貪婪、交易頻繁,未能建立停利、停損的習慣。

對於停利,楊智淵會設定在一個市場的年化報酬率約是該市場國家經濟成長率的2.5倍;至於停損,他說:「在股市這一所大學,能做到停損,就畢業了。」他認為,停損的功用在於「本金保護」,只要能守住本金,就有再奮起的本錢。


每月扣款500元投資基金 晚1年開始,退休資產少30.8萬元

「賺錢、存錢、省錢、錢滾錢」一整套4個理財習慣,必須一起運用,才能讓你朝著致富目標大步邁進。而且這4個習慣必須及早建立,因為理財收入乘上時間所創造的複利效果,可是相當驚人的。有多驚人?請看以下的例子:

小玉和阿霞這對好朋友,年齡一樣大、成績一樣好,大學畢業後都考上公務員。對理財有興趣的小玉,25歲開始一個理財習慣:每月定期定額500元投資基金。隔年,不懂也不想碰理財的阿霞,在小玉的催促下,才勉強開戶,每月扣500元買同一檔基金。

兩人65歲時,這檔基金還在扣,平均年報酬率10%,小玉共累積了318.8萬元,而阿霞則累積288萬元。就只慢1年,阿霞的財富比小玉少了30.8萬元。請問,你比小玉晚了幾年?

3張紙養你一輩子

《關鍵3張紙能讓小錢滾大》 若運用錯誤卻會不斷買進負債

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說,人要養活自己一輩子,除了靠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使用3張紙——股票基金、保單與房地契。

這3張紙,加起來的重量不到20公克,卻是你人生一定要有的3個關鍵朋友。

靈活運用這3張紙,用3張紙聰明投資,拉高資產、降低負債,就能為自己創造正循環的「現金流」。反之,如果誤用,錯把負債當資產,不斷買進負債,結果將產生「負現金流」,你的現金將不斷流失。

把3張紙用來累積資產,聽起來似乎很簡單,然而,很多人卻做不到。根據統計,國人住宅自有率達87.83%,投資基金的人達3成,有1/4的人持有股票,每人擁有1.84張保單。

多數人都擁有這3張紙,卻無法靠這3張紙養活自己一輩子,因為,他們犯了3大錯誤:

《錯誤1》 把保單當儲蓄→吃掉了資金的投資機會

第一英傑華人壽總經理奈特(Christopher Knight),從英國來到台灣後發現,台灣人特別愛買儲蓄險。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全台灣平均每人擁有1.84張保單,換算出來的每人平均保額約162萬元。

等於台灣1個年收入百萬家庭,夫妻相加保額只有年收入的3倍,如果你不幸身故,這份保障只能支撐家庭生活3年。這個保障,距離一般理想的10年,遠遠不足!

換言之,國人手上平均持有保單接近2張,但保額卻不足7倍,此現象凸顯出國人錯誤的保險觀念:把保單當投資,將錢投資在低收益的儲蓄險,基本的保障卻沒達到。

事實上,儲蓄險的收益率只有3%多,連通貨膨脹率都追不上,但國人卻因盲從媒體報導、業務員的口耳傳銷,錯把保險當成資產增值的工具投資,導致資金運用效率過低,甚至因為過高的保費,成為日常生活支出的一大負擔來源。

《錯誤2》 股票、基金當成短線投資工具→若虧損則資產化為烏有

周行一分析,台股從1967年至2001年的35年間,平均年報酬率有25%。進一步統計,過去35年中,有8年漲幅最大,這8年投資人若沒有參與到,則35年的平均報酬率就會變成負數。

「這項研究最好的啟發是,不要想靠股票短期致富,難度太高,但是長期投資,報酬率則相當好!」周行一說。如果你在1966年將10萬元放在定期存款,到2001年會變成100萬元;但如果改放在股市長期投資,10萬元會變成1,000萬元,是定存的10倍。

股票、基金是最好的增值工具,但散戶投資人的短線投機心態,往往讓自己買在高點,當股票基金下跌時,又不願認賠調整,套牢的股票、基金甚至可能讓你負債,嚴重破壞理財目標的達成進度。

《錯誤3》 買超出財務能力的房子→變成房奴且阻礙退休理財規畫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說:「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則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你是哪種人?買進的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

買錯房子,就會陷入清崎所說:「買入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因為房貸一般長達20年,代表你得不斷將現金投入房貸,若購買超出自身財務負擔能力的房屋,過高的房貸將吃掉你其他的投資機會,成為退休理財規畫的絆腳石,讓生活壓力倍增。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發現:「台灣人超過40%會購買超過預算的房子。」也就是原本計畫買500萬元房子的人,往往會買到800萬元,而能買800萬元的,則買到1,000萬元。這超出自己能力的部分,就會吃掉資金增值的機會。

張金鶚提醒,若不想成為房奴,必須謹記「33原則」:每月房貸占月薪不超過3成、自備款要占房價3成,這樣才不會讓生活品質受影響,同時有資金為退休生活預做規畫。

3步數對抗錯誤行為》輕鬆坐擁3000萬元退休資產 (马币300萬元)

要對抗這3大理財錯誤行為,可執行3件事:

〈第1步〉避免虧損

巴菲特投資法則第1條,就是不要賠錢;第2條法則,是不要忘記第1條法則。

大多數人投資,都忘了風險,挑商品總是選報酬率愈高的愈好。《一生3錢過4關》作者、全球復華證券投顧董事長宋炎本說,錢賺愈多愈好的錯誤觀念,讓投資人陷入「追高殺低」的陷阱,反而是愈投資愈少。

記住:高報酬帶來的就是高風險,當你抱著錯誤報酬率預期時,就會使錢因為投資而愈變愈少。股票、基金這張紙,不僅無法幫你買到房地契,很可能連買保單的保費,都會被吃掉。

第2步〉按人生階段設定理財目標

宋炎本指出:「要用錢的時候就有錢用,是理財的最佳境界!」前提是,你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要用多少錢?

人生有4大用錢關卡:結婚、買房、子女教育與退休,要通過這人生4大用錢關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平時的收支形成一個「正現金流」的循環,要達到這個成果,就要靠下一步。

〈第3步〉每月支出遵守「541法則」

根據《Smart智富》月刊精算後發現,不管你的月薪是多少,只要你遵守每月支出的最佳配置「541法則」,生活費占月薪5成、投資(含股票、基金、房貸)占月薪4成、保險費占月薪1成,搭配10%的年投資報酬率,不僅可面對4大用錢關卡,56歲退休時,你還可以坐擁3,000萬元以上資產。

依照541法則,再根據人生每一時期的生活花費微調,我們找到每月支出配置的「黃金動態比例」,這代表一個最符合人性的投資與消費模式的長期演化。也就是說,如果確實按照黃金動態比例建議,有紀律去執行,就能在56歲退休時,坐擁3,137萬元退休總資產。

541法則的威力有多大?6年5班、銘傳大學財務金融系畢業的元大投信企畫部經理林育如最了解。她第1份工作的薪水只有2萬8,000元,靠著嚴格執行541法則,活用3張紙,為自己賺到300萬元,贏得買房子的第1桶金。

※ 合理投資報酬率 10%就好很多人投資股票基金,總認為要賺20%、30%甚至50%才叫賺,但是這樣的報酬率合理嗎?先來看看專家的投資成績單:
1.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投資43年的平均績效,每年才21.1%
2. 耶魯大學校務基金過去20年的年化報酬率約16%
3. 哈佛大學校務基金10年的年化報酬率約15%
4. S&P 500指數過去43年平均報酬率10.3%

如果,這些專業投資機構的長期投資報酬率都只有15%至21%之間,你怎麼奢望自己每年賺30%以上?切記,貪心追逐不切實際的高目標,一旦風險來臨,搞砸了股票基金這張紙,就更難活用其他2張紙。

其實,只要你長期且有紀律的投資,以MSCI新興市場指數過去10年的表現,平均年化報酬率達12.12%,在25檔超過10年期的新興市場基金中,就有超過20檔基金的年化報酬率超過12.12%,要達到10%的年報酬率並非難事。


※56歲退休 為何需要3000萬元?(马币300萬元)

碩士論文研究台灣地區退休問題的ING安泰人壽去年度個人獎第1名的謝佳芳說,以台灣目前的所得狀況,夫妻兩人從年輕時開始工作,計畫30年後,要在56歲退休,至少得擁有2,000萬元現金才夠。

因為目前台灣每人平均每月最低生活費為1萬7,424元,平均壽命約80歲,56歲活至80歲的24年間,夫妻兩人共須花費1,003萬6,224元。

1萬7,424元×2人×12月×24年=1,003萬6,224元

但是對於年輕夫妻來說,現在這筆資金目標在30年後才會派上用場,因此30年後的實質購買力還得算上通貨膨脹率。根據經建會的統計,民國70年至89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穩定期,這20年間,台灣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87%。

若以每年通貨膨脹3%為平均值,代表著現在預計1,003萬元的退休生活費,加計30年的通貨膨脹,會變成2,434萬元,才能維持現在預期的生活水平。

此外,這只是生活支出,若算上要擁有一戶房屋,讓退休生活住得安心。以現在台灣人平均35歲買一戶平均房價603萬元的房屋來看,由於房地產是抗通膨資產,同樣以3%的通貨膨脹率計算增值,603萬元的房子在20年後繳完房貸,將增值至1,089萬元。

這樣算來,56歲退休後,還有餘命24年,必須擁有現金2,000萬元,加上房屋,總共3,000萬元以上資產,才能順利養活自己跟配偶一輩子。

**焦點 -- 樂觀或悲觀對金融風暴

人生觀和投資觀-- 學習接受不合理的市場

這年頭做投資,果然是難如登天。不少人天天看著股價重挫,心中從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到驚心膽顫、兩眼發慌,終於演變到六神無主、失魂落魄,最終又槁木死灰,心如死水。

槁木死灰、心如死水,倒也是種不錯的境界,至少比天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腦,要接受一次又一次心臟麻痺的考驗,宛如被電擊棒一次又一次的重力衝擊,來得無知無覺許多。

如果投資如同人生一樣,那麼我覺得,學習轉換一種心境來接受沉寂如死海的灰暗世界,也許會是另類選擇。因為一個不合理的市場,如同不合理的人生,投資人只能接受命裡注定的苦難和磨練,而不可能強求去改變大環境與注定的命運。

天下完全沒有事後追悔並重頭來過這一件事情,八字生下來就註定好了,該生到什麼家庭?有怎樣的成長環境?以及,命裡是否有帶財或不帶財?幾乎都是生下來就先天決定好了多數的內外在條件,一個人的後天努力,根本很難改變先天注定好的財務狀況。

投資也是這樣,一個投資決策做成以後,那樁投資案件的投資成敗就已經在那一個時刻的時空環境裡決定好了,很少有人能夠自外於經濟與市場的大環境,獨立活出不一樣的賺錢命格。

這種說法,看起來有點悲觀,實則不然。因為人類能努力學習改變的,是自己面對先天命運的態度,學習圓融接受生命的不完美,並讓生命變得完美昇華。我們能改變的都只有自己的心念,而不是外在環境。

一個心念積極的人,會願意持之不懈的努力,以改變外在環境(雖然明知很難)。但只要他不怨天、不尤人,堅持作對的事情,那麼,外在環境會因為它的心念而產生轉化,他會改變命運不合理的一面,並讓不合理變得合理,而原本合理的那部分則變成改變不合理的籌碼動力。

一個心念消極的人,則可能只會看到人生的不合理與不圓滿,並停頓在不合理的地方,好像卡在那個缺口裡,抱怨連連,最終放棄改變不合理的努力,並停留在那裡嘆氣。

命運不是不能轉化或改變,問題是,人必須學會用對方法來改變!投資也是這樣的,大環境不好,人力很難勝天,人唯一能掌握的是:觀念、態度、智慧與---和市場搏鬥的時間!

人通常只能改變自己的心念,而不能改變市場對付你的客觀局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人生態度。但許多人卻是執拗的不願意承認這種柔軟的觀點,而非要與市場、與大環境硬碰硬,非要與市場拼個你死我活,最後卻祇落得踢到大鐵板而感到槁木死灰。

自古以來,有智慧的人會選擇忍耐的接受不合理的現狀,並一點一滴的蓄積自己人生合理那部份的能量,守著時間,守著自己樂觀的心念,並在晦暗的宇宙洪荒中埋首待機,那麼,即使外在環境依舊是不合理的,但是,只要自己人生合理與圓滿的那部份能量能夠深根茁壯,那麼時間久了,合理的小樹會茁壯成大樹,等到陰霾退卻,陽光再現,怨天尤人者已老,而守時待變者卻能鴻圖大展,翻轉自己的命運到更圓滿的境地。

有智慧的投資人能夠在陰霾中保持樂觀的心境,用平常心來看待棋局上短暫的廝殺變化。

沒有認真修煉過的投資人,則習慣與市場的波動為舞,並輕率的將自己的人生混雜到外在環境的情緒裡,進而活出悲觀而槁木死灰的人生!

心靜如水與槁木死灰,一線之隔,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和投資觀,投資人要選擇平常心面對不合理的市場,還是要與驚滔駭浪共舞,端賴自己的智慧。

認清現狀 !!! 短期投資 -- 打包損失,重新投資!

最近到外頭閑晃,總會聽到朋友們彼此交換投資的想法,這些對話通常是這樣的:"手上套牢了一缸子的股票,不知何時才能解套?""現在股市到了低點,好像可以投資了?""如果到了低點,是不是該逢低攤平手上原先的股票呢?""萬一逢低進場了,再跌怎麼辦呢?"

一籮筐的疑問,大部分都來自於股票套牢太深,而股價慘跌過程中,並沒有停損出場;又或者,停損出場了,逢低買進卻又被套住;又或者套牢過程中,一路加碼攤平,卻越攤越平,跌到無敵大海底,損失慘重不已。

幾個少數運氣好,已經停損出場者;或者現在手頭有閒錢者,想進場,看到投資戰場上哀鴻遍野,也害怕謹慎起來了。

面對諸種投資慘狀,我個人或覺得,與其一直去問股市落底了沒?不如去想,自己的投資風格到底是什麼?自己是屬於長線投資人,要靠時間來換取獲利空間?或者想要搶短線反彈,趁著股市跳樓大拍賣,搶一波短期上漲的行情呢?

投資人自己的投資風格弄不清楚,就極容易搶短不成,只好短期投資改列長期投資,不承認之前投機的損失,卻要用長期投資來認列損失,甚至希望時間久了,長期投資的績效能挽回短期投機的巨額帳上虧損。這樣子的一種想法,無異縮頭烏龜,是大大違反投資應該有的健全心態。

我認為,投資想要作得好,正確面對事實、認清現狀,是比較好的作法。

目前的投資事實是什麼呢?並不是金融風暴到底解除了沒?股市是不是到了谷底區?空頭市場結束了沒有?投資人不應該在外在環境的變動上花時間來探索事實真相,而清該多花點心思想想,自己手上的股票,到底還剩多少價值?

投資人要學習面對殘酷且血淋淋的事實,那就是---我手上的股票被套住了。或者更正確的說,我手上的資產價格下跌了!

正確認識事實,並承認事實,才是處理問題的第一步正確心態。承認自己作戰失敗以後,我們才能夠平心靜氣的清理戰場,把損失做出正確的計算,並一次打包損失,開始展開下一步的重新投資動作。

一次打包損失,並不是建議投資朋友馬上賤售資產或停損出場,我絕對不是這個意思,請千萬不要弄錯了。

我的意思是,把投資壞帳做一次總清算,並清點最後的資產價值以後,再來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這才是正確的作法。承認自己投資失敗,是第一步驟;第二步,則要清點投資損失;第三步,則要勇敢承認損失,一次提列為今年的投資虧損。

損失的發生,既然已經發生了,就不要繼續在那邊牽拖,一次打包起來,清點為一個帳目明細,同時一次承認股價下跌損失,如此,才能夠避免自己一直在負面的經驗與情緒上做決策。(同時更不要妄圖用少數殘兵去挽回既已損失的百萬雄兵)把投資失利的資產,綑綁為一包垃圾,徹底承認這是該扔掉的資產,那麼,投資人就不會每天在家中看著腐壞的食物而感到唉聲歎氣了,也不會妄圖利用觸底反彈的機會搞一個大投機了,因為這往往只會讓自己的少數殘兵灰飛煙滅,弄到完全輸光為止而已。投資不難的,難的往往是我們喜歡遮上眼睛,不承認投資失利的殘酷結果。(甚至妄圖觸空頭之鋒芒,浪費時間在那裡力挽狂瀾)事實上,戰場上一個厲害的將軍,並不是從不打敗仗的將軍,而是履敗屢戰,能夠認清敗狀,快速清點戰場的人,才能夠敗而不亂,捲土重來。也就是說,承認失敗、認列損失,接著,我們才能在垃圾資產,也就是殘兵敗將身上進行資產回收工作。

把損失的資產當成垃圾一樣,一次打包起來,並不是要當垃圾一樣扔掉,而是讓我們能夠重新啟動資產回收的救援工作。

但在進行垃圾回之前,請回到本文一開始提醒的:您到底是一位長線投資人?還是短期投機客呢?

這個問題決定了處理垃圾資產的方法,也是影響未來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應該說,多數人過去投資失利,都導因於對自己的投資風格與立場認識不清,才會在兵敗如山倒的過程中,茫然失措,不知該怎麼辦?

如果,自己明確認定自己還是想當一位短線投資的人,那麼,最好的作法就是將垃圾資產,一次賣出,換回現金,再逢低下注到具有強勢反彈相的類股身上。(基本上,擅長投機者,在過去三個月內大概都已經這樣做了,甚至反手放空,大賺其錢)

對於多數不擅長投機的上班族,我個人的建議是站穩立場,不要再搞投機了(也就是要承認自己的投機技不如人這件事情),然後重投資的立場,進行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工作。

假如一位投資朋友過去花了10萬元在今年一月間投資A、B、C三檔股票,如今,股價下跌,資產帳面價值滑落到3萬元。那麼,這位朋友就要勇敢檢視自己的資產減損狀況,並承認今年自己賠了7萬元。

緊接著,這ABC三檔股票既然已經提列損失完畢了,那麼,我們就可以把股票當成一堆垃圾,仔細來檢視,3萬元的垃圾資產中,還能回收出什麼東西呢?

其中,A股票今年前三季都有獲利,預期明年能配得出股票股利,那麼,站穩投資立場的人,可以考慮留在手上,放長線等資產價格回升。甚至再加碼買進,逢低進行一個股利報酬率不錯的投資!

B股票屬於本業沒獲利的投機股,但是,可能產業大環境好轉,股市會有一波概念股炒作,那麼,投資人可以設定一個上漲10%賣出的原則,等到反彈點一到,就要賣出求現,甚至可將現金轉換為A股來操作。

C股票的本業沒獲利,景氣循環又跌到谷底,幾乎沒有任何價值了。那麼,這類股票該砍就要砍,根本不用等到股市反彈就要毫不戀棧的停損出場,因為,往往這類股票在空頭時期是跌時暴跌、反彈時卻又不漲的。所以留著根本沒用。

以上,是具體的示範案例,上班族朋友可以斟酌其精神,自己轉換運用到自己的垃圾資產上,想辦法把垃圾提煉出黃金。

但切忌一點,有些股票,是垃圾就是垃圾,賣掉是比較好的;有些股票,則是經得起千錘百鍊,因此,逢低在超跌行情時加碼投資體質好、耐摔、抗跌的股票,才是正確的資源回收之道。

最怕的是在垃圾股票上加碼攤平買進更多的垃圾股或投機股,那我覺得,除非您是衝浪高手,否則,哪有勝算呢?空頭初期您都無法全身而退了,空頭遙遙無盡期的谷底,您有啥辦法能靠著一堆兵敗如山倒的蝦兵蟹將,反攻大陸成功呢?

一次打包損失,歸零思考,再重新啟動投資戰略,還是比較好的作法喔!

全球金融風暴 -- 錢該放到哪裡好?

這一陣子,全球投資人最煩惱的問題也許只有一個---「錢該放到哪裡好?」
如果要作一項問卷調查的話,投資人最煩惱的問題,恐怕已經從幾周前熱門排行榜上最夯的「不知該投資什麼好?」「股票、基金不知是否該停損出場?」一直演變到:「怎麼沒有一個地方是資金的安全避風港?!」
投資人從投資戰場上戰敗的逃兵,演變成理財市場上驚慌失措的難民潮,只有短短十二天---從九月二十九日道瓊工業指數重挫777點的黑色星期一,到十月十日這個周五傳出的冰島破產、韓國岌岌可危與歐美股市連續一周的恐慌性下跌,真的只有十二天而已。
十二天,完美演出的一場金融世紀末日,讓全球投資人完全崩潰了!
大批投資人從停損賣股票、賣基金,演變成大規模的資金逃難潮。大筆資金從不安全的銀行、保險公司,被解約到國營或大型的行庫裡,並任憑各國政府怎樣信心喊話,都勸不回這些逃難者的心。
熟知金融運作的專業人士都明白,經營再怎麼穩健的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也經不起恐慌性的資金擠兌壓力。只要擠兌風潮一起,五星級銀行也要宣告倒閉!
但偏偏,升斗小民並非專業人士,多數人只知道趕緊把血汗錢搬到最安全的地方,以免跟著雷曼兄弟的「破產幫」一起陪葬掉畢生積蓄。
人是自私的,這點固然沒錯。但從自私觀點看,怎樣才是最安全的管錢之道呢?恐怕還是要先想想:錢到底是什麼?
從經濟學上看,錢,也就是「貨幣」,不過是物物交換的工具或籌碼而已。根據定義,貨幣一共有三大功能:(1)交換功能;(2)衡量物品價值的功能;(3)儲存價值的功能。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錢不過是方便我們交換物品的工具而已,而且它是最方便的交換工具,也因為它方便我們計算物品的價值,所以,錢,這樣東西本身也就從「無價值」變成「有價值」了。
許多人只關切錢在「儲存價值」上的功能,卻忽略這項價值的根源來自於「交換」。只要市場有交換的需求,整個金融市場才會有貨幣需求,這會讓錢更多,且更有用。但一旦市場不進行交換,整體貨幣市場的流通量就會縮減,也會讓貨幣顯得沒價值了。
金錢的價值來自於經濟市場上的「交換」,而不是幣別上的數字,更非浮動的利率或匯率價格,所以,真正懂得理財的人,是把錢投入價值被低估的地方,拿錢去交換廉價的東西---不論那東西是股票?商品?藝術品?保險單?或任何未來價格會上漲的東西。
就此而論,此時此刻,未來價格會上漲的東西很多,但似乎銀行存款利率卻沒有上漲的份---因為全世界中央銀行都在調降利率,因此,投資人把資產換成現金,再存到銀行裡,只是交換到一張利率極低的「定存單」而已!
從「現金為王」的角度看,這類投資人著眼的是「現金」的購買力價值---因為市場上多數東西的價格都在暴跌,無形中提高了現金的身價。這種觀點確實無可置疑,也導致全球市場竟然從三個月前的通貨膨脹,一夕反轉為疑似通貨緊縮的趨勢(同樣的錢可以交換到更多的商品)。
從全球通貨膨脹到緊縮,竟然不到三個月就能大逆轉(嚴格說來可能只有十二天),那麼就可以想見,未來真的什麼都有可能,也什麼都不安全了。
從「安全」角度來看,許多人急著搬回現金,不是著眼於現金的價值,而只是想保住老本而已。由於大銀行比較不會倒閉,所以,不但要把錢從股票市場搬到銀行,更應該將錢從小銀行搬到安全的大銀行。
就金融機構的「倒閉」風險來看,投資人這種思考邏輯卻是有問題的,因為---大銀行就真的就比較不會倒閉嗎?雷曼兄弟與美國AIG集團不就是大型金融集團嗎?(事實上,銀行如果國際化較深、金融衍生操作較多,倒閉風險就較高,這已跟銀行規模脫開了關係;所以,也許小銀行反而相對安全許多)
在全球各種法人機構(不分金融、保險、公司行號)的倒閉風險均等下,投資人如果急急忙忙想將資金搬到最安全的地方,那麼恐怕就只剩下枕頭底下是最安全了,只要家裡的保全系統夠可靠且不會遭小偷的話。
就破產風險來看,沒有一個地方會比把現金放到自家保險箱更安全了。但從交換效益來看,錢放在枕頭底下卻是最無法創造現金價值的地方---只要想想印度人至今還是喜歡這麼幹,而不把錢存到銀行,就可以知道這種回歸古老傳統的金融落後想法有多可悲了。
在金融風暴發生的當下,錢,確實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擺,因為市場處處充滿倒閉危機。但如果樂觀去想,明天過後,市場會回歸正常機制的話,那麼,把錢擺到價值被低估的地方---不論那是股票、債券、基金、石油ETF、黃金或房地產,可能會是比較高明的作法。(但一定要確認自己短期間內不需要這筆現金)
許多人憂慮股票、債券、房地產、石油與原物料市場價格暴跌的風險,並惶惶不可終日。但如果從放眼未來的角度思考,因為全世界頭一遭發生各類市場的價格齊跌走勢,那麼未來一起回漲的趨勢就有極大發生的可能。(除非投資人認為未來人類文明與經濟發展是倒退走,而非向前行)
有一個重要的世界經濟運作規則,可能要提醒投資朋友留意:近年全世界的熱錢之所以增加,除了過去衍生性商品交易所帶來的信用盲目擴張以外,經濟落後國家紛紛加入地球村,如中國、印度、中東、非洲等國選擇加入全球自由化的經濟交換體系,也是重要貢獻。
許多人擔心全球化帶來金融市場的價格劇烈波動和系統化風險,但如果仔細思考全球化帶來的經濟擴張效果仍在亞洲新興人口大國中發生,那麼,貨幣的長時期緊縮就絕不可能發生:因為貨幣數量來自於經濟市場的交換頻率,不可能經濟市場的交換變多而貨幣流通數量反而減少。
從這個觀點來看,全球熱錢似乎將來只會更多,絕不會更少。投資人如果只考慮錢的安全性,卻忽略錢的投資性(交換),就似乎只看到貨幣保存價值的一面,卻漠視貨幣的價值來自於市場交換。
試想,你如果只看到新台幣或美元鈔票上的阿拉伯數字,卻忽略另一面刻著孫中山的博愛精神,或者富蘭克林耳提面命的時間複利效果,這不是很奇怪嗎?
錢要放在安全的地方,這點是無庸置疑的(說來弔詭,過去五、六年來盲目投資的朋友,彼時從沒想過安全性問題,卻在此時才緊張不安起來)。在全球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金融風暴當下,投資人與其煩惱一個不可預測的風險,不如多花點腦筋想想:「錢放到哪裡較為安全可較,而且未來的增值性最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