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股神

2008年10月1日,在华尔街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美国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向高盛集团(Goldman Sach Inc.)投资了50亿美元。在投资协议当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可以换取高盛5万股股息率为10%的永续累积优先股,同时可以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购买高盛约4千3百多万股(43,478,260股)的普通股认股权证,而这一认购股价低于高盛股票当天134.50美元的收盘价。

在萎靡不振的欧美股市里,高盛集团在近期依靠其多年的市场经验、专业知识和精英团队,协助多家银行整合销售了华尔街大量的不良亏损资产,赚取了高额的金融服务利润。因此,随着高盛股价上涨至165.30美元,使得巴菲特从这批认股权证赚取了21.1亿美元的帐面利润。但是,巴菲特并不需要急着行使这批购股权,因为该认股权证的到期日为2013年,巴菲特到时可以用50亿美元的总价行使该购股权。

投资高盛的长远策略

无疑,巴菲特对高盛的投资策略从长远来看是成功的。在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大家急忙抛售的情况下,巴菲特深知华尔街的金融循环机制,在大型企业倒闭风潮之下临危不乱的对高盛进行大投注。另外,巴菲特也巧妙利用了资产组合管理的方法来分散市场风险。由于巴菲特在当时决定购买高盛的股票,是对当时面临危机压力的高盛集团的前景投了一张信任票,因此这一购股协议本身的设计,其实就是巴菲特耐心深思得出的风险管理方法。即使现今高盛的股价下跌,巴菲特所购的优先股股息依然能让他抵消市场风险。

严师出高徒。巴菲特的老师、20世纪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在世前,一直认为投资者应该防止自己被卷入“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即随着股市走高而兴奋、随着股市走低而低落的市场先生。近期,全球股市似乎正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的乐观和不安全感,以及几乎盲目相信股市已经触底并将大力反弹。格雷厄姆在其著作中,建议投资者要做长期的“智慧投资者”,培养坚定的性格来进行判断,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但是,正常人总是难以控制心中的冲动,操之过急的犯下简单错误的判断。

勿让市场波动面左右情绪

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股市低迷时总是过于悲观,在股市高涨时总是过于乐观,大家在这漩涡之中缺乏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任由市场的风吹草动、道听途说的消息所影响。所以,做个智慧投资者并不一定需要有多少大智慧,而是我们在市场波动面临亏损时是否能够沉得住气,冷静思考下一步需要走哪一步棋子。这就好像巴菲特不被华尔街涨跌不止的市场所影响,冷静耐心的衡量投资项目“未来的风险成本”及“放弃现在的机会成本”,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巴菲特是个提倡长期价值投资的股市智者。他曾有趣的说,他并不喜欢做事要精确到小数点三位以后,就好像如果有人体重大约在300到350磅之间,我们可以不需要精确的测量体重就可以知道这人是胖子。他说如果赚钱还需要用计算机算出来的话,那就还不如不投资了。2002年,巴菲特开始逐步大量购买了中国石油的股票,对于大多数的职业投资者都会做更多的深入研究,而巴菲特之前只读了中石油的年报就决定购买了。对此,巴菲特曾在其股东大会直率的说,他认为中石油的市值应该为1000亿美元,而它那时的市值却只有350亿美元。2007年,巴菲特清仓了手中所有中石油的股票,净赚了35.5亿美元。这说明,巴菲特的直觉和睿智是从他多年的耐心所培养出来的。

阻隔市场噪音冷静分析

此外,巴菲特有着大多数人所没有的长远眼光,他经常能发现那些暂时处境不佳的公司股票,或者发现那些存在长期盈利潜力的公司股票。巴菲特所选择的很多股票,这当中的一些股价至今仍维持在他的买入价附近,这无疑表明了这些股票依然存在长期投资价值。若按照巴菲特的思维,最坏的结果也就不过是在低迷的股市里,在投资好公司的股票上赔了钱罢了。

近期,随着中国股市的大幅上涨,全球投资者盼望中国股市将带旺其他股市的辐射效应,他们也因此显得紧张不安。若我们能像巴菲特一样,有着阻隔市场噪音的耐心,细心的阅读分析企业财务报表,而市场上的其他人没有这个耐心,那么笑到最后的人一定是耐心等待大丰收的人。

巴菲特作为影响一代又一代投资者的美国股神,其投资哲理就蕴含了一个重要的词—“耐心”,即耐心中产生的睿智、毅力及不做情绪波动的市场先生。也许,股神就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投机难累积财富 财务自由投资者最终目标

冯时能:投机难累积财富 财务自由投资者最终目标


在投资股市之前,投资者应该对所投资的公司具有透彻的了解,并且把大部分时间用作研究,翻阅券商研究报告以及经济与股市新闻,掌握最新动态,必能战胜大市取得丰厚回酬。

对股票研究已有40年,目前是股票专栏作者的冯时能(笔名冷眼) 指出,任何投资活动包括股市,财务自由是投资者的最终目标。

然而,他指出,投机者可能可从股市赚钱,但基于“炒股”难免会“烫伤手”,因此长久累积下来,无法获得可观的回酬,甚至是蒙受亏损。

不看财报切勿投资

“投机在长期方面无法累积财富,这不符合投资目标。”

“要从股市中获利不是不可能,我甚至可以向大家说股市是可赚钱的,当然,投资者必须勤做研究和阅读多方面的资讯。”

也是全职股票投资者的冯时能表示,投资者需要翻阅公司的季报和年报、要看懂财报的一些重要资料,以及了解重要术语。

他劝告说:“不看财报的投资者,最好切勿投资!”

在翻阅财报时,投资者必须关注有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和损益表(P&L),特别是每股盈利(EPS)、周息率、过去5年的盈利表现和有形净资产(NTA)等。

“此外,投资者也需具有基本的商业常识,对不同的领域具有基本的认知,如影响某领域的因素。”

在作出投资决定前,除了必须关注公司的业绩和本益比外,还包括公司的前景,未来业务是否稳定,如果该行业最糟糕的情况已过,也可考虑进场。

也许会有投资者认为,在进场后长期持有,就能安枕无忧从中获利,但这样的想法不完全正确。

他解释,这将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如果投资者是以低于合理价格购买,而且又是良好的公司,长期来说应该是稳赚的。

“反之,如果投资者不慎选到烂公司,同时又是以高价入场,可能蒙受的亏损更高。”

“因此,投资者必须阅读公司的季度财报和年度财报,了解最新动态,一旦发现环境不利所投资的公司,立即决定离场。”

冯时能将在9月12日和13日,分别在怡保霹雳育才校友会会议厅和吉隆坡邵氏广场底层,举行
“股票投资正道”讲座会,向公众传授基本投资原则及方法。

投资3大原则

冯时能主张基本(或价值)投资,他的投资原则有三,即(一)购买与长期持有、(二)反向思维,和(三)勤做研究。

他说,在选购股票时,将会寻求被低估的股项,而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潜在价值才能反映在股价上,因此适合长期持有。

“至于反向思维,就是购买别人不选购的股票,这可能是其他投资者因该公司过去的盈利不错,但却因一次性的因素而导致大跌的股票,或者股价已跌至低点。”

他说,这类股票就如超市大减价,但不懂投资者为何在股票也出现折价时,却不敢进场?同时,大幅度折价的股票,其风险也相对降低。

“最后一个,就是多做研究,不买不了解的股项,因购买股票就是参股做生意,所以对本身购买的股票要了解。”

此外,冯时能也主张多元化投资组合,但首要条件是:对各公司有所了解。如果持有30家公司的股份,但却不了解,比持有了解5家公司的风险更大。

同时,他认为,上班族的收入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薪水,二是投资收入,投资应该随年资增长而增加。

他表示,在工作初期,薪水应高过投资收入,而在退休前,投资收入应高过最后一个月的薪水。

因此,在退休后,即使没有薪水,也不需要降低生活素质,这是投资者的最终目标——财务自由。


容易面对亏损 投资股票者勿投机

著名股票专栏作者冯时能(笔名冷眼)向股票投资者传授实战经验,他提醒投资人必须认真研究所投资的股票,不要投机心态,否则容易在市场上面对亏损。

他说,每位投资者应该把每次的股票投资视为拥有该公司的股份,了解公司的业务及关注公司的前景发展,而不是在乎股市起落。

冯时能也是《南洋商报》前总编辑,他今午在由余仁生主催、《南洋商报》及霹雳育才校友会联办的“股票投资正道”讲座会,向公众传授基本投资原则及方法。

他说,根据他抽样式的调查,在参与股票市场中,有90%的人面对亏损,而当中都是抱着投机心态的人。

他说,投机心态的人多数注意股市起落,而不清楚公司的背景,那是最坏的投机方式。

他也说,以他的投资经验,关注投资的公司是很重要,股市起落并不重要。只要公司有好的发展,他从不担心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股市起落。

勿看眼前股票市场

他再三强调,投资者应该研究所投资的资产,而不看眼前的股票市场,因为只专注在股市的人多数会亏本。

风趣谈股论经 反向投资策略引共鸣

“股票市场像媒婆”

冯时能擅长“人弃我取”的反向投资策略,其讲解引起众多观众共鸣,大家纷纷在问答环节向他取经。

冯时能的讲解不仅精辟,而且幽默风趣,不时引起观众哄堂。

例如,他形容股票市场像媒婆,公司像老婆,因此找对老婆最重要,更不要轻信媒婆的甜言蜜语。

他坦白指出,投资股票的人好像“不太正常”,因为股票市场大减价的时候,却没有人敢买,反而在股票最贵的时候抢着买。

“百货市场大减价时,大家还会抢着去购物,可是为什么股票市场减价时,你们却不敢买……所以大家应该改变这种心态。”

分享集:灵活应用评估准则

分享集:灵活应用评估准则
2009/09/26 11:47:00 AM
●冯时能

评估股票价值的一些准则,例如本益比、周息率,每股净资产价值等,并不难懂,但如何应用,却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

评估准则只是工具,就好像日常所用的工具一样,并非百利而无一弊。

譬如利刀可以割切,但应用不当,也可以伤手,不可不慎。

就以本益比来说。

本益比是股票市价,除以每股净利得出的,它反映了赚回本金所需之年数,假如股价为3.00令吉,而该股之每股净利为0.20令吉,则本益比为3.00令吉÷0.20令吉=15。

这15就是本益比,表示每年赚0.20令吉,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赚回3.00令吉。

大家都知道,本益比越低,表示越快赚回本金;本益比越高,赚回本金的时间越长。

做生意,当然是越快赚回本钱越好,所以在选择股票时,都选本益比低的股票。

这样做没有错,但若食古不化,本益比不但不能帮助你做正确的选择,反而误导你,把你带进死胡同。

首先你必须知道,用以计算本益比的,都是过时的资料,它反映过去一年的业绩,并没有告诉你来年的业绩。

我们知道,企业的业绩,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所以,每年的业绩都不同。如果你只看过去,忽略未来,你将被误导作出错误的判断,轻则失去赚钱机会,重则蒙受严重亏蚀,不可不慎。

过去的业绩,来年未必能重复。

有些公司,过去表现欠佳,但在新的领导人策划下,再配上有利的环境,来年业绩可能改观,投资者对此类股票必须刮目相待,否则会错失良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利得股份(Latexx),这家设在太平的手套厂,过去业绩表现差劲,但在新领导层的精心策划下,最近两季盈利表现不俗。

该公司捉紧手套需求殷切的有利环境,大力扩展生产,该公司宣布每3个月增产9亿只手套,在短短的一年多里,将产量由45亿增至90亿,如果盈利作正比例增加的话,在未来一两年中,盈利将有惊喜。

重点放在预期本益比

如果你认为该公司股价的上升是属於投机性质,又因过去的差劲表现而对该股不屑一顾,可能会失之交臂。

所以,在应用本益比时,应把重点放在预期本益比,而不是过去的本益比。

如果企业来年盈利会跃升,则目前本益比即使略高,也可考虑买进。

如果将来盈利可能走下坡,即使现在本益比偏低,也不可买进。

但是,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过份相信过於乐观的盈利预测,毕竟不利因素随时会出现,根据现在的环境所作出的预测,将来未必能实现。

许多高成长股本益比奇高,只要盈利增长率略为不符理想,股价就会重挫,故高价买高成长股,风险很高,要特别小心。

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评估准则,几乎所有的准则都利弊参半。

所有准则利弊参半

就以周息率(Dividend Yield)来说,谁都知道高周息率是好的。

但往深一层想,一家公司若把大部份盈利以股息的方式分发给股东的话,公司那里还有钱发展业务?又如何能攫取新的投资机会?这导致高股息公司成长放慢,股价少有特出表现,股东收到高股息,无法弥补股票增值缓慢的损失。

可见高周息率也并非有利无弊的。

至於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也要看企业的性质而定,如果企业赖以赚钱的是净有形资产,例如产业、种植业、制造业公司,则净有形资产越雄厚越值得买进。

假如企业赖以赚钱的不是有形资产,而是服务或创意,则在选股时过份强调有形资产,可能会使你对一些有潜能的公司失之交臂。

比如一些IT公司,所卖的是创意,如果你斤斤计较其净有形资产偏低的话,不敢买进,你会失去许多赚钱机会。

记住,评估准则是死的,必须懂得灵活应用,才能为你的投资服务。

若食古不化,见高本益比则弃之如遗屐,适足以反映你的愚昧,并非准则之过。就好像尽信书不如无书,那样,尽信准则不如无准则。

分享集: 知更鸟出现了

分享集: 知更鸟出现了
2009/09/20 7:07:00 AM
●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南洋经济”9月19日刊登的一则新闻,使我感触良深。这则刊在封面版的新闻,标题为“大马经济迈向稳定复苏”。

次贷引爆的全球性金融海啸,使投资这惊惶失措,六神无主。到了今年初,当海啸达到峰顶时,不利消息如排山倒海般汹涌而至,即使是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股市老将,到此地步,心理也崩溃了,不惜成本,贱价抛售陈年老股,至于那些原本有意投资股票的,至此也临阵退缩,不高买进,股市跌入万丈深渊。

六个月后的今天,所有大众传播媒介都出现了“大马经济迈向稳定复苏”的报道。

在6个月前,被海啸吓得魂飞魄散的同一批股票投资者,在阅读了“大马经济迈向稳定复苏”这则新闻之后,信心恢复了,重新投入股市,买回6个月前脱售的股票。

相距半年价格高出一倍

他的买价是他售价的一倍。

其实他所买回的股票,除了盈利下跌了20、30%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盈利虽然下挫实际上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反而有所增加。

换句话说,他以高出一倍的价格买进同样价值的资产,而时间只相差6个月。

这是这一辆金融海啸中,绝大部份股票投资者的真实写照。

这是他们作为“随众”投资者所付出的代价。

我曾向一些资深股票经纪作一项调查,证明逾90%的股票投资者,在股市最糟时,都不敢买进。即使有,也在股市略为回升时套利,因为他们惊魂未定,不敢久留,或是希望股市续跌,以更低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

结果是人算不如天算,股市从此没有回跌至3年2、3月时的低水平,大部份人就这样失去了一个赚钱的黄金机会,至今仍在“暗槌”不已。

反向思想抓住买进良机

只有极少数(也许不到1%)持有反向思想的价值投资者,才抓住在谷底买进的良机。虽然已有100%的利润,这些“老顽固”至今仍不肯脱售,因为他知道,10年内恐怕也没有以这么低廉的价格买进优质股的机会。

去年12月1日,我引述股神巴菲特的奇女“我买美国(的前途)”(Buy American, I Am),在本“分享集”专栏发表了一篇“当知更鸟出现时”,说明当经济复苏时才买进,恐怕已太迟了,6个月后的今天,证明此论正确。

知更鸟是美国一种候鸟,冬天时飞去南方避寒,春天时飞回北方产卵。但在春天时,飞回的不多,直到春末夏初,才成群结队北飞,形成“鸟潮”,当“鸟潮”出现时,春天已过,夏天已到了。

股市亦如此。当股友大批重返股市时,最佳的买进机会已过,股市中容易赚的钱,已被先知先觉者赚去,以后若要赚钱,就要花费心机了。现在知更鸟已出现了,你也许感到可惜。

但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只要股市存在,机会就永远存在。

假如你由现在起,就培养反向的思维,勤于做功课,当股市良机重现时,你就能够抓住,增加你的财富。

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投机及随波逐流的陋习,即使像此次金融海啸的机会再现,你也还是会错过。

现在就开始训练自己成为“反向”思维者吧。

分享集:别问“股市会起吗?”

分享集:别问“股市会起吗?”
2009/09/12 12:45:45 PM
●冯时能

股市中人,多数没有主见,他们总是以别人的意见为依归。股市狂升时,“卖”还是“不卖”,他们拿不定主意。

他担心卖后股价继续攀升,使他少赚了。不卖,又担心股价回跌,眼巴巴看着煮熟了的鸭子飞掉。

所以他感到困扰。

股价暴跌时,他更彷徨,惟恐卖后股价回弹,使他平白蒙受亏损,不卖嘛,又恐股价续跌,使他亏得更多。

所以,无论股市起落,他都感到烦恼。

由于没有主意,所以股市大涨时,他逢人就问“股市还会起吗?”股市暴跌时,也逢人就问:“股市还会再跌吗?

”希望别人给他出主意。

实际上,被问的人也并不比他高明,可能同样没有主意,只是随口给一个答案,过后可能也就忘记了,可听者心里却感到踏实得多了。

实际上,谁也不知道股市明天会怎样,问别人,等于问道于盲。

我年轻时,总是自作聪明,爱猜测股市动向,在股市中浸淫越久,越不敢预测股市,因为预测失准,次数多了,感到心虚。

犹记二十多年前,当我在《南洋商报》担任经济组主任初期,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我总是在年中或年终时,邀请基金经理或股市分析家,到报馆来参加一项讨论会,对下半年或来年的股市动向,作出预测。

受邀的都是经理或主任级人马,名字后面有一连串的学位,而且都有丰富的股市实战经验,可说是此行业之姣姣者。

记者把他们的意见写成报道,刊登在《南洋商报》经济版,供投资者参考。

预测错多对少

我的用意是好的,但在后期,我停止了这项活动,因为我在一年后检讨他们的预测,发现错多对少,所以我就停止这样做,因为我不想误导读者。

他们其实都言之成理,问题是股市根本不按牌理出牌,根本不可预测。

即使是经济学家,在预测股市时也常跌破眼镜。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Irving Fisher在1929年时大胆预测美国股市将“永远性站稳在高水平”,结果是不到一个月,美国股市就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崩溃,全球陷入至今仍令人心悸的经济大萧条。

在今年二、三月时,几乎所有的权威经济学家都说“最坏的时刻尚未出现”。

言犹在耳,经济和股市已大力回弹。

无人可预测股市

经济学家预测股市,尚且掉眼镜,何况是经济门外汉?所以,最好不要问别人“股市会不会起”?因为问了等于白问。实际上没有人有预测股市动向,尤其是短期动向的本领。

许多人都殚精竭虑,企图找出预测股市起落的秘诀,但至今仍没人做到。既然股市根本无法预测,那应怎样投股票?

答案是:根据股票的价值进行投资。

反璞归真,还股票以其庐山真面目。“价值导向”,根据股票的价值作出投资决定。

要念念不忘:股票代表企业的业务和资产。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买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

入股成本一定要低,价低等于投资成本低,同样的盈利额,成本低,等于赚率高,是为本小利大。

入股成本高,等于赚率低,是为本大利小。

“本小利大,回本快,风险低,这是好投资。

本大利小,回本慢,风险高,这是坏投资。

坚持反向策略,低价买好股,长期持有,必胜!

又何必到处问人“股价会不会起?”

分享集: 每股净利妙用多

分享集: 每股净利妙用多

2009/09/05 2:17:04 PM

●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40年来,阅读上市公司的常年报告书,已成为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即使我身在职场,工作压力最大和最繁忙时,也从未中断过。

现在退休了,当然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不但读年报和季报,而且也读闲书。

有人问我:你读年报时,最先读什么?

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每股净利”。

最重要的数字

对我这个基本面信徒来说,每股净利是整本年报中最重要及最有用的数字。

删除了这个数字,整本年报就黯然失色了。

理由很简单。上市公司都是商业机构,商业机构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

所以,将整个公司的人力、财力、物力,全力以赴地投向业务,无非是为了“底线”(Bottomline)。

公司的全年营收(Revenue),叫“顶线(Top Line),因为所有的营收表(Income Statements),都把全年营收放在最顶上。

从营收中扣除所有开支,包括原料、利息、行政开销和税款之后,剩下的才是属于股东(投资者)的钱,这个数目,一定是放在营收表的最下方,故叫底线(bottomline)。

底线才是属于公司股东的钱。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公司今年赚2000万令吉,真了不起”。

这样的话是有误导性的。

我们应问:“该公司到底用多少资本去赚2000万令吉?

”如果是以10亿令吉去赚2000万令吉的话,回酬不过2%,甚至比不上目前2.5%的定期存款利息。

需知定期存款毫无风险,做生意风险很高,若回酬尚不如定存利息,则“了不起”从何说起?故净利(bottomline)必须与所动用的资金挂钩,才有意义,单提绝对值(2000万令吉),并不能反映公司业绩的优劣。

所以,我们在读年报时,最先要盯住的,是每股净利(EPS),至于公司全年净利总额(或亏损)是多少,不看也罢。

有助评估股票素质

每股净利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有助我们评估股票素质的资料:

(一)每股净利反映了公司掌舵人及高层行政人员的管理素质,每股净利高,凸显管理层经营有方。

(二)反映股东资本回酬高,表示掌舵人为股东创造财富,这也是股东把资金无条件交给掌舵人,代他们经营该盘生意的目的,这样的掌舵人,才可喻为称职,如果公司蒙受亏损,掌舵人可谓失职。

(三)比较5年以上的每股净利,可以反映公司的进展。如果一年不如一年,表示掌舵人无能,理应让贤。

(四)有了每股净利,我们可以求出有关股票的本益比,从本益比的高低,我们可以评定有关股票的市价,是被高估(over-valued)或是被低估(under-valued)。从而决定应买进、保留或脱售。

(五)每股净利是破解炒家的妙方。当一只股票被炒家操纵,股价被炒到离谱的高价时,投资者往往不知何去何从,买进嘛又怕被套牢,不买进嘛又怕失去赚钱的机会。

在这种无所适从的时刻,投资者只要以股票的市价(例如1令吉),除以每股净利(EPS),马上可以算出有关公司的本益比(PER),如果本益比奇高,最好不要买进,以免被套牢,蒙受严重亏损。

(例如:股价为1令吉,每股净利1分,则100分÷1分=100本益比,等于1百年才能赚回投资额)。

如果投资者在牛市达到疯狂地步,或是某只股票被炒到奇高时,以此法计算出本益比,马上可以破解迷惑,使你清醒,不去穷追,这样可以避免亏蚀。

(六)从每股净利,你也可以预测公司派息率,从而算出周息率(Dividend Yield),以周息率与银行定存利息比较,有助于你作出投资决定。

每股净利妙用如此之多,则阅读年报时,首先着重这个重要的数字,不亦宜乎?

每份年报的营收表(有时称为损益账,Profit & Loss Account),都会列出当年及上一年的每股净利,允称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