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3, 2008

全球金融風暴 -- 錢該放到哪裡好?

這一陣子,全球投資人最煩惱的問題也許只有一個---「錢該放到哪裡好?」
如果要作一項問卷調查的話,投資人最煩惱的問題,恐怕已經從幾周前熱門排行榜上最夯的「不知該投資什麼好?」「股票、基金不知是否該停損出場?」一直演變到:「怎麼沒有一個地方是資金的安全避風港?!」
投資人從投資戰場上戰敗的逃兵,演變成理財市場上驚慌失措的難民潮,只有短短十二天---從九月二十九日道瓊工業指數重挫777點的黑色星期一,到十月十日這個周五傳出的冰島破產、韓國岌岌可危與歐美股市連續一周的恐慌性下跌,真的只有十二天而已。
十二天,完美演出的一場金融世紀末日,讓全球投資人完全崩潰了!
大批投資人從停損賣股票、賣基金,演變成大規模的資金逃難潮。大筆資金從不安全的銀行、保險公司,被解約到國營或大型的行庫裡,並任憑各國政府怎樣信心喊話,都勸不回這些逃難者的心。
熟知金融運作的專業人士都明白,經營再怎麼穩健的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也經不起恐慌性的資金擠兌壓力。只要擠兌風潮一起,五星級銀行也要宣告倒閉!
但偏偏,升斗小民並非專業人士,多數人只知道趕緊把血汗錢搬到最安全的地方,以免跟著雷曼兄弟的「破產幫」一起陪葬掉畢生積蓄。
人是自私的,這點固然沒錯。但從自私觀點看,怎樣才是最安全的管錢之道呢?恐怕還是要先想想:錢到底是什麼?
從經濟學上看,錢,也就是「貨幣」,不過是物物交換的工具或籌碼而已。根據定義,貨幣一共有三大功能:(1)交換功能;(2)衡量物品價值的功能;(3)儲存價值的功能。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錢不過是方便我們交換物品的工具而已,而且它是最方便的交換工具,也因為它方便我們計算物品的價值,所以,錢,這樣東西本身也就從「無價值」變成「有價值」了。
許多人只關切錢在「儲存價值」上的功能,卻忽略這項價值的根源來自於「交換」。只要市場有交換的需求,整個金融市場才會有貨幣需求,這會讓錢更多,且更有用。但一旦市場不進行交換,整體貨幣市場的流通量就會縮減,也會讓貨幣顯得沒價值了。
金錢的價值來自於經濟市場上的「交換」,而不是幣別上的數字,更非浮動的利率或匯率價格,所以,真正懂得理財的人,是把錢投入價值被低估的地方,拿錢去交換廉價的東西---不論那東西是股票?商品?藝術品?保險單?或任何未來價格會上漲的東西。
就此而論,此時此刻,未來價格會上漲的東西很多,但似乎銀行存款利率卻沒有上漲的份---因為全世界中央銀行都在調降利率,因此,投資人把資產換成現金,再存到銀行裡,只是交換到一張利率極低的「定存單」而已!
從「現金為王」的角度看,這類投資人著眼的是「現金」的購買力價值---因為市場上多數東西的價格都在暴跌,無形中提高了現金的身價。這種觀點確實無可置疑,也導致全球市場竟然從三個月前的通貨膨脹,一夕反轉為疑似通貨緊縮的趨勢(同樣的錢可以交換到更多的商品)。
從全球通貨膨脹到緊縮,竟然不到三個月就能大逆轉(嚴格說來可能只有十二天),那麼就可以想見,未來真的什麼都有可能,也什麼都不安全了。
從「安全」角度來看,許多人急著搬回現金,不是著眼於現金的價值,而只是想保住老本而已。由於大銀行比較不會倒閉,所以,不但要把錢從股票市場搬到銀行,更應該將錢從小銀行搬到安全的大銀行。
就金融機構的「倒閉」風險來看,投資人這種思考邏輯卻是有問題的,因為---大銀行就真的就比較不會倒閉嗎?雷曼兄弟與美國AIG集團不就是大型金融集團嗎?(事實上,銀行如果國際化較深、金融衍生操作較多,倒閉風險就較高,這已跟銀行規模脫開了關係;所以,也許小銀行反而相對安全許多)
在全球各種法人機構(不分金融、保險、公司行號)的倒閉風險均等下,投資人如果急急忙忙想將資金搬到最安全的地方,那麼恐怕就只剩下枕頭底下是最安全了,只要家裡的保全系統夠可靠且不會遭小偷的話。
就破產風險來看,沒有一個地方會比把現金放到自家保險箱更安全了。但從交換效益來看,錢放在枕頭底下卻是最無法創造現金價值的地方---只要想想印度人至今還是喜歡這麼幹,而不把錢存到銀行,就可以知道這種回歸古老傳統的金融落後想法有多可悲了。
在金融風暴發生的當下,錢,確實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擺,因為市場處處充滿倒閉危機。但如果樂觀去想,明天過後,市場會回歸正常機制的話,那麼,把錢擺到價值被低估的地方---不論那是股票、債券、基金、石油ETF、黃金或房地產,可能會是比較高明的作法。(但一定要確認自己短期間內不需要這筆現金)
許多人憂慮股票、債券、房地產、石油與原物料市場價格暴跌的風險,並惶惶不可終日。但如果從放眼未來的角度思考,因為全世界頭一遭發生各類市場的價格齊跌走勢,那麼未來一起回漲的趨勢就有極大發生的可能。(除非投資人認為未來人類文明與經濟發展是倒退走,而非向前行)
有一個重要的世界經濟運作規則,可能要提醒投資朋友留意:近年全世界的熱錢之所以增加,除了過去衍生性商品交易所帶來的信用盲目擴張以外,經濟落後國家紛紛加入地球村,如中國、印度、中東、非洲等國選擇加入全球自由化的經濟交換體系,也是重要貢獻。
許多人擔心全球化帶來金融市場的價格劇烈波動和系統化風險,但如果仔細思考全球化帶來的經濟擴張效果仍在亞洲新興人口大國中發生,那麼,貨幣的長時期緊縮就絕不可能發生:因為貨幣數量來自於經濟市場的交換頻率,不可能經濟市場的交換變多而貨幣流通數量反而減少。
從這個觀點來看,全球熱錢似乎將來只會更多,絕不會更少。投資人如果只考慮錢的安全性,卻忽略錢的投資性(交換),就似乎只看到貨幣保存價值的一面,卻漠視貨幣的價值來自於市場交換。
試想,你如果只看到新台幣或美元鈔票上的阿拉伯數字,卻忽略另一面刻著孫中山的博愛精神,或者富蘭克林耳提面命的時間複利效果,這不是很奇怪嗎?
錢要放在安全的地方,這點是無庸置疑的(說來弔詭,過去五、六年來盲目投資的朋友,彼時從沒想過安全性問題,卻在此時才緊張不安起來)。在全球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金融風暴當下,投資人與其煩惱一個不可預測的風險,不如多花點腦筋想想:「錢放到哪裡較為安全可較,而且未來的增值性最高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