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3, 2011

賺錢當榮譽 讀書人不窮酸

博士畢業生, 應該領多少薪水?假如政府保證他們可以月領5萬7,000元,那麼碩士、學士應該領多少?本多靜六這個生在19世紀的日本人,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學博士,卻認為當學者,要有能力賺錢,不然這學位拿得很虛。

這是畢業前,指導教授布連塔諾博士給他的忠告:就算是學者,也得先攢到足以獨立生活的財產才行。有這樣的認知,這對師生都不認為「清高」是學者的宿命,甚至應該把賺錢當成榮譽。身體力行的結果,老先生很早就過財富自足的生活,並四處贊助各種社會活動。他認為,人人都可以像他一樣賺到足夠的錢過好日子,這本書,就是寫這套致富守則。

致富之道,儲蓄為先
首先克服虛榮心魔


第一步:儲蓄!沒有一點本錢,就沒資格講投資、理財這些。剛開始,本多只是個教師,沒有橫財,收入只有薪水。起點低又想發財,只有發狠不花錢,採用1/4儲蓄法,不管收入多少,先強迫自己存下1/4。這可是需要很強的意志力才行。

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收入不高,工作又沒安全性,偏偏同儕之間比拼特別厲害,iPhone、iPad這種貴貴的社交必需品,別說存1/4的收入,別透支超過1/4就偷笑。所以老先生開頭就講:要想堅持儲蓄,最大的阻礙在於虛榮心。先克服這個心魔,不隨波逐流、把錢浪費在下個月就退流行的潮貨,才有可能存錢。

假如沒有中樂透,又沒有繼承家產,真的就要靠儲蓄起步,沒別的捷徑!不趕流行、努力儲蓄這事,我有經驗,可以替他背書。剛開始上班,住家裡,騎學生時代的摩托車上下班,是辦公室裡最晚申請行動電話門號,用的手機都是廠商要淘汰的機型,每個月支出就在5,000元左右,第一桶金就靠這樣累積出來的。這樣的日子,持續5年,直到結婚成家。


存錢轉為存股
績優股、ETF一張一張買


本多發財學的第二步是投資,累積到一定數字之後,就要開始投資,「儲蓄如果一直只是儲蓄,總是有限。」那個美好的舊日時光,有月息4%的投資機會!連這樣,他都覺得不能只做儲蓄。

這個低利率時代,光靠每年1%的定存息,只能保本,無法對抗通貨膨脹,更加實現不了發財夢。

該投資什麼?如何投資?老先生有他的想法,本質上還是挑優良資產,適當的獲利了結轉進新標的。50年光陰與台日之間的差異,本多投資術要適度修正。建議實務上,採用《Smar t智富》月刊第159期《效法巴菲特,得先學習忍功》一文,在績優股倒楣的時候,分批買進。

假如覺得挑好股票有難度,那就用更簡單的方法:「指數投資法」。個股有倒閉、循環的危機,但整個市場,長期下來反映經濟成長的果實。

當存錢存到一定程度, 就買一張指數型基金(ETF)台灣50(0050)擺著;過段時間,又累積一筆錢,就再買一張。就跟存錢一樣,少用、而被省下的錢,先停在活存,大概有個1、2萬,就轉到定存。定存之上再加一級:台灣50,定存到5萬以上,就可以升級。

低利率的年代,同樣的錢投入股市,領到的現金股息比銀行配的利息更高,用指數型基金當投資工具,等於把存錢轉成存股,每年領更多現金,加快累積財富的速度。剛開始沒啥感覺,等存超過10張台灣50之後,每年領息,就跟替自己額外加發一次年終獎金一樣爽。

人生不是只有錢
但有錢可以實踐人生


講賺錢的部分,占不到《生命的活法》1/3篇幅。本多靜六想留給世人的,是豐富的生活態度。發財之後,可以閱讀、寫作,豐富自己的人生;可以積極參與非營利的公共事務;可以奉獻知識與經驗給其他人。這些,不是虛幻的夢想,而是根基於紀律理財。

看起來很容易啊,怎麼有錢人還是少數?這就是孫中山說的:「知易行難」!往往還因為太簡單,以至於不被相信!採行本多發財術的障礙不在知識或專業技能,在於決心!

下決心之前,要相信這是可行的,很多理財書都強調這點。說得最徹底的,就是暢銷書《秘密》。坦承自己有賺錢的欲望,清楚地向宇宙表達,只要這願望是真的,就會實現。

日本老先生寫得很白話,而且故事性很強,很容易理解。他的方法,真的可行,就是入門下決心這事,會嚇到人,所以額外多搭配《秘密》這本:「人們會沒有足夠金錢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的思想阻礙金錢朝他們而來。一切負面、且僵化的思想,感覺或情緒都是在阻礙好事的到來—包括金錢」。

學位要緊嗎?不重要的,從本多的一生事蹟看,博士學位幫他找到學校教職,但那薪資連生活費都不夠,終究是靠著儲蓄、投資這兩段式本多理財術,創造出傲人的財富。本多的錢多到那些教授同事都不相信,以為是不正當手段取得的。本多秀出完整帳冊後,才讓那些學者相信,不是所有讀書人都很窮,只要方法正確,也可以有尊嚴的賺到很多、很多錢。

從本書獲得的投資啟示:

1.要立志發財,賺錢不表示道德有虧
2.存錢!先存一筆再說
3.存到一定金額,要轉為投資

小檔案_李挺生 [ 隱藏 ]
本文作者擁有20年專業投資經歷,從外資投顧研究員出發,曾任基金公司產品規畫、基金經理人,2000年創設網路公司,從此脫離上班族生涯,改以創業者角度看投資。2005年赴上海,參與中國的公、私募基金運作,並涉足風險投資。作者自述,在這裡寫的,一定有理論根據、一定有人靠此發財、一定是作者自己繳過學費!但是修行在個人,祝大家發財。

No comments: